八 論六即佛 (一)

2021-02-19 覺者慈悲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論體系之一,它闡明了事相修證因果與佛性理體的關係。原本佛經中沒有六即佛這個名相的。智者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題,他在疏中說:「佛是覺義,有六種即」。隨即依次立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和究竟即佛。在《摩訶止觀》中,大師引用《涅盤經》中貧女寶藏之喻,對六即佛之義加以和會:「譬如貧人,家有寶藏而無知者」,即是理即佛,「知識示之,即得知也」即是名字即佛:「耘除草穢而挖掘之」即是觀行即佛也;漸漸得近。即是相似即佛;「近已藏開。」即是分證即佛也「盡取用之」,即是究竟即佛也。《涅盤經》中尚有一則力士額珠的比喻,表明佛性不失的道理。經中說,有一力士。額上有顆金剛珠,因與其他力士角力相撲時,其他力士頭觸其額,珠嵌沒於膚中,都不知是珠所在,遂懷疑失去此珠,當時有一良醫,以種種方便,除其失珠之疑。並示其額珠所在而顯現之。智者亦用此喻為「六即佛」之義作個註腳:額珠沒於膚中而不自知,喻各人皆有佛性而不自知。即為理即;良醫以種種方便除其失珠之疑,即是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三位,並示額珠所在而顯現之,即分證、究竟之位。智者大師所提出六即佛義,是對臺宗理論寶庫一重大貢獻。荊溪大師說,「此六即義,起自一家,深符圓旨,永無諸過。」

有少數暗證禪人,以為一經開悟,就認為萬事大吉,將自己置於佛的同等地位,「強調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而以聖者自居,高唱:「佛之一字,吾不喜聞」,若問他修證位次,則茫乎不曉,這種禪人,嚴格說來,是增上慢人;另一部分人,唯重教理研究,對名相之學,造詣極深,但認為斷惑證真,成就佛道為高不可攀,不能以教印心,直下承當,始終以下劣凡夫自居。若能了達此六即之義。即能克服這二種人之過失。為什麼呢?約修德說,全性起修,階位分明,必須論六。如水有淺深,高低不同;約性德說,全修即性,其體無二,必須論即。如深水淺水,同一溼性。懂得即而常六之理,就可避免行人起增上慢;相反,懂得六而常即之義,就能策勵行人不生下劣之心。

覺者慈悲微信號:juezhecibei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不妨點擊右上角分享給朋友

相關焦點

  • 天台《六即佛》略說
    「六即佛」是說從凡夫到成佛的六個過程或層次,分別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六」表六個次第,從因果的事相而說,譬如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每天盈虧不同月相不一,「即」是從理上說,雖月相不一,但月亮只是那一個,所以說:「六而常即」「即而常六」。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正文:佛教自東傳震旦,紮根沃土,一時間「禪開五葉,教創臺賢」,八宗爭豔,四眾皈心,燦然凝聚成華夏文明中獨放異彩的佛教文化圈,縱橫發展,綿延至今。佛滅九百年以降,堅意菩薩之《入大乘論》、彌勒菩薩之《大乘莊嚴經論》、無著菩薩之《顯揚聖教論》、護法論師之《成唯識論》等,紛紛以雄智銳辯對破非難,光顯「大乘是佛說」的正見;至玄奘法師遊學印度,造《制惡見論》,重申此義,遂成定量。
  • 六即佛(由凡夫修行至佛果的位次);一切法皆是化;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 穢跡金剛廣論:六至十六
    《穢跡金剛廣論》(上卷六)   2穢跡金剛種子字  在密教中,表示佛、菩薩等諸尊所說真言之梵字,這就是
  • 闡釋經典|傳印長老:天台六即佛義(建議收藏)
    [5]智者大師正是根據這樣的譬喻以及餘經所蘊義理,建立「六即佛」義:一、有藏(亡珠)——理即佛二、人指(示珠)——名字即佛三、耘掘(鏡顯)——觀行即佛四、得近(見知)——相似即佛五、藏開(證知)——分證(真)即佛六、取用(了了)——究竟即佛如是六即佛義,乃是由凡夫成就佛道的普遍性的軌道。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一尊偉大但不被了解的佛
    一尊人盡皆知但又不了解的佛來自編輯部de故事00:0008:49朗讀:佛文小的時候,常聽老人們說:學佛後才知道,阿彌陀佛是一尊偉大的佛,是萬佛之王。我們如果僅僅把阿彌陀佛作為一尊佛的名字來理解,那麼對阿彌陀佛的了解就太淺薄和無知了。非但不信佛的人對阿彌陀佛不甚了解,就是佛弟子,說起阿彌陀佛,大都也是一知半解,不解究竟,這不能不說是當今佛弟子最大的缺憾。我們看《往生論注》是怎麼讚嘆阿彌陀佛的。
  • 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湘中大地,人傑地靈,巍巍衡山,逶迤800餘裡,自古即是道佛合流之地。唐開元年間,一個年輕的僧人來到南嶽衡山。這年輕僧人身長七尺,相貌奇異,據稱其「牛行虎視,引舌過鼻」,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直到很多年後,這年輕人的名字被寫進了中國禪史中,只因他單挑南嶽道脈,以「即心即佛」的理論大弘南宗宗旨,在南禪宗中一枝獨秀,正應了當年慧能的預言:「佛法向後從汝生,馬駒踏殺天下人。」他就是被人稱為「馬祖」的道一禪師。
  • 論八綱辨證
    八綱是中醫的重要理論,八綱辨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臨床辨證法。提出「八綱」這一確切說法始自近代的祝味菊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醫院校第2版《中醫診斷學》教材中,正式將八綱列為專章進行討論,明確了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此後,這一觀點在全國得到普及並得到承認。
  • 隨喜助印《佛說八吉祥經、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功德無量
    《佛說八吉祥經、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之功德利益1、念此經三遍,必定成就佛道。 8、如果有其子孫在父母臨終之日,後人能為其讀此經七遍,亡人罪業既消,生到天上,見佛聽法,悟無生忍,定成佛道。 9、如果有人深信不疑,念持此經,必成正果。 10、此經所在之處,常有八菩薩和梵天王,一切明靈守護供養。 11、如果有人能講解此經,此人已六根清淨,具六波羅密,是佛身法心。
  • 律疏部·論疏部 ——中觀論疏
    一從下破四緣受名。以四緣攝生義盡。今破四緣欲釋八不畢竟無生。顯於中實令因中發觀。故從所破受名故以目品。二者因緣義總。故標在論初。以生死涅槃凡聖解惑皆是假名相待無有自性稱為因緣義。故因緣義總。又九十六種術非因緣義。以對外道非因緣義明一切佛法皆是因緣義因緣義總。問何故辨此因緣耶。答亦為釋成八不義。以萬法皆是因緣無有自性。以無自性是故不生。顯於中實令因中發觀。是以建首辨通因緣。三者此品觀十二因緣。
  • 馬祖道一禪法:先頓悟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
    道一茫然不知所措。懷讓繼續點拔道:「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是坐禪,禪本非坐臥;如果學坐佛,佛也沒有固定的相狀。對於本無所住的事物不應生起執著之心。你執著於佛就是殺佛,你執著於坐禪就不能通達大道!」道一聽了心地一片清明,從此悟入了佛道。之後南宗禪在馬祖手中大盛是中唐到晚唐間的事,這時唐王朝中央權力衰落,馬祖得到藩邦首領的支持,在江西一帶大興禪法。
  • 《雜阿含經論對讀》六入處誦:179-180-235經
    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演說六入處。說六入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演說六入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 《華嚴經論》中的一乘思想——張文良
    如相對於小乘修行的最高境界阿羅漢,大乘修行的最高境界被規定為佛,因而對佛的覺悟(無上正等覺)、佛的本質(法身)、佛的智慧(般若、一切智、無分別智)以及由此智慧所觀照的諸法的本質(法性、緣起、空、真如)等進行了詳細論述,進而對於獲得覺悟的途徑即大乘菩薩行(六波羅蜜、十地、利他、誓願、回向)等也作了不厭其煩的說明②。
  • 八個佛句,讀者快樂,見者吉祥!
    一、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世界。在物質中徜徉,時常悲喜,卻又為之沉迷。假若一切生命真的是幻化,猶如夢裡,那麼,我們何不在夢裡不生不滅,愛恨一場,卻無需擔心罪福呢?
  • 外道與附佛外道
    關於外道的種類,佛教經論所舉甚多,有九十六種、九十五種外道的說法,但一般都以「六師外道」為代表。六師外道,即指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舍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幹陀若提子等六師。六師各有十五名弟子,總計為九十六人。外道六師各有十六種所學法,一法自學,其餘十五種各教十五個弟子,師徒合計共九十六種。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首先,對佛稟白,我善導,至誠恭敬,運心廣大,歸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法、報、化三身諸佛。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此法性真如像大海般的深廣,故云法性真如海。由真如法身衍生出來的報身度化登地菩薩,由報身應眾生機緣顯現的無量化身,對此法、報、化三身諸佛悉要平等地恭敬歸命。
  • 三指禪 凡例八則
    凡例八則一、叔和《脈經》兵燹之餘,無復睹其全本,五代迄今,千有餘年,脈訣迭出,盡失
  • 八步六神功
    把這些自然變化規律轉化為運動規律,從而溶聚成一幅有九個自然組成的八卦數圖,即八步六神功練功信息易數圖。一切物體在運動中,都是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遞能量。人體能量的傳遞靠「氣化」來完成,「氣化」是由自身的變化規律促進著,身的變化規律是按數的變化規律和法則進行著。
  • 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
    最常聽到人們常說的就是「心即是佛」,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心了嗎?我們是否真的明白「心即是佛」的含義呢!本文大茶經來分享與探討,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是心作佛?是心即佛,我們認識到了這顆心是清淨無礙的,佛的心與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的,只是佛找到了這顆清淨無礙的心,而我們沒有找到。現在我們認識到了這顆心與佛無有分別,那麼把我們的心與佛相契,我們用這顆心去學習佛法經典,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為什麼我們認識到了是心即佛還要去學習佛法呢?因為佛認識到了已經破除了一切煩惱障礙。
  • 印度古代佛教醫學教育略論——陳明
    Angani)在醫書中通常即astangani,asta指數字八,astangani是一種叫做「雙牛釋」的依主釋複合詞,意為「八支」,表示印度生命吠陀體系的八個部分。在漢譯佛典中,這種分類法曾被譯為八分醫方、八種術、八術、八醫等。 南北朝時陳朝天竺三藏真諦所譯的數論派哲學經典《金七十論》卷上,「一者八分醫方所說能除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