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輪迴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處,或由經典中,得聞即心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於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點頭會意,豁爾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這是圓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進一步依教修觀,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故名觀行即佛。
印光大師文鈔,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選摘:而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時.有問所證位次者。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圓教觀行位。所悟與佛同儔.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智者臨終.尚不顯本。意欲後學勵志精修.不致得少為足.及以凡濫聖耳。
四、相似即佛,這是圓教十信內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於觀行即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未真悟實證,而於理仿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證即佛,這是於十信後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從此成法身大士,其間從初住起,各各破無明,證三德,至等覺共歷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這是從等覺,再破最後一分無明,則惑盡真純,徹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覺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請參見附表說明十種位階,及六種即佛。
1 凡夫位(對於佛法,聞信全無)────理 即
2 凡夫位(對於佛法,有聞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觀行即【智者大師自稱居此位】
4 十信位─────(內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薩位)─────分證即 (按《楞伽經》所說,龍樹菩薩證得初地菩薩果位。龍樹菩薩是中國佛教八個宗派的祖師。)
8 十地位 │
9 等覺位────┘
10 妙覺位─────(佛 位)─────究竟即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三阿僧祇劫】(術語)菩薩成佛之年時也。阿僧祇劫者,譯言無數長時,菩薩之階位有五十位。以之區別為三期之無數長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論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此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劫有大中小三者,此劫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此三大劫中釋迦佛值遇於數萬之佛。(參見:劫)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觀經四帖疏》節選
善導大師集記
如大品經涅槃非化品中說雲。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亦是化。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並諸法果.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闢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於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有闢支佛法變化。有菩薩法變化。有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以是因緣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闢支佛道.斷諸煩惱習。皆是變化不。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佛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須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佛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世尊。如佛自說。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闢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訶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耶。
《入菩薩行 廣釋》節選
寂天菩薩 造頌、堪布索達吉 講釋
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
中觀:並非如是,如果各種因緣尚未斷絕,那麼幻象等縱然虛幻,也不會消滅;如果各種業惑因緣斷絕而入了離垢涅槃,那麼在世俗中也不會產生輪迴幻象。
中觀宗說輪迴即涅槃,並非像有事宗所說那樣。要知涅槃有自性清淨涅槃與離垢清淨涅槃,自性清淨涅槃即是從勝義諦而言,一切法之自性空寂離戲、清淨涅槃,其本性從來未離開清淨平等。但是其本性雖如是,如果沒有斷絕諸緣,則不用說輪迴諸法,縱然是幻現的象馬等,只要幻術師、咒術、木石等因緣不散,這類幻現絕不會自動停歇,只有當因緣不再集聚,幻現的象馬也就會如煙消雲散般消失。同樣,輪迴因緣斷絕時,一切世俗幻象才不會再顯現。眾生自性雖屬清淨涅槃,然而在其業惑因緣未斷前,輪迴投生幻相依然不滅,並且有著種種苦樂感受,只有當圓滿修持菩提行,斷盡如幻的業惑因緣,證悟佛果,離垢涅槃得到現前,一切輪迴幻現方能止息,因此怎麼可以說修持菩提證悟佛果無用呢?本師釋迦牟尼佛等如來出世,也非輪迴所攝,因如來已斷盡一切業惑種子,證得了自性與離垢兩種涅槃,無有輪迴顯現的因緣。佛陀在眾生前的如幻顯現,是由其誓願與等持等作俱生緣,以精通一切之智力而幻現,絕非與眾生一樣,由業惑所感而無有自主地轉生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