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菩薩為何化現聲聞,修行即是自淨佛土(49)

2020-12-14 經典悅讀

世尊為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授記,尊者未來將在此國土成佛。那時候的娑婆世界比現在清淨多了,沒有惡道,僅有人天兩道,且相互之間能看得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菩薩修行的過程,實際上是自淨國土的過程。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

這時候,世尊想要重新宣說這個法義,而以偈言:「諸位比丘你們仔細聽。佛子所行之道,善於學習各種方便法,以此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

比如,我們現在讀經、解經,其實也都是方便法,這叫借假修真。漸漸地,不受一切法中,煩惱減少了,智慧增長了。

【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

「因為知道眾生樂於小法,而畏懼於大智慧,因此諸菩薩們現作聲聞、緣覺的形象,以無數的方便法,化度諸眾生。他們自稱是聲聞,離開佛道很遠。他們以這種方式度脫無量的眾生,令他們都得到成就。即使是那些有小欲而容易懈怠的人,也漸漸令他們生起作佛的願望。」

「樂小法」是指眾生樂於修行滅掉世間煩惱、過輕安愉快生活的小法。

「畏於大智」是指眾生畏懼般若空性這樣的真正大智慧。

你告訴眾生說:「學佛修行能讓你幸福快樂,沒有煩惱。」他願意隨你修行。

如果你告訴眾生說:「學佛能讓你看透世間的實相,明了世間一切法皆是妄覺中的幻化遊戲。」願意學的人就少了。他們說:「既然一切都是空,我學它幹什麼?」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們一聽到了世間的真實相,馬上就喚起了往昔的聞道因緣,樂於「勤而行之」,不用揚鞭自奮蹄。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中士、下士聞道,根性就沒有上士那樣殊勝了。菩薩示現聲聞、緣覺形象,往往更多的是為了教化中等根性和下等根性眾生的方便。

菩薩教化中士,主要是令他們堅定道心,克服懈怠。教化下士,主要是為他們種下解脫的因緣。只要下士心中有一念佛種,在無量劫的輪轉中,這個佛種總會開出覺悟之花的。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

「他們內秘大乘菩薩行,外現聲聞羅漢形象。他們欲望很少,厭患生死輪迴。這其實是在自我淨化佛土。」

凡夫隨妄心攀緣,住在生死輪迴,欲望一個接一個,這是妄上加妄的汙染國土。

而聲聞行者欲望少,沒有妄心攀緣,自然就覺根清淨。清淨覺根中所見的國土,自然也是清淨國土。因此說,他們覺根清淨的自我修行,其實是「自淨佛土」。此為自淨佛土之一也。

【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聲聞行者中,有示現眾生有貪嗔痴三毒習氣者,又有示現邪見相者,我弟子就是這樣,以方便法度眾生。我如果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聽聞到這個事情,恐怕心中就會懷有疑惑了。

有的聲聞菩薩示現的是「少欲厭生死」的正面形象,而有的則示現的是被三毒煩惱以及諸邪見相。

《楞嚴經》中,阿難在談到地獄時,曾有過一段話,他說:「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燃,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在這裡,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寶蓮香比丘尼、琉璃大王示現眾生的是三毒煩惱,善星比丘示現的是邪見相。由於三毒煩惱和邪見果報是如此的慘烈,故而眾生就知道,一定要滅掉三毒煩惱,一定要覺悟佛的正見。

我們如果這樣思維,心中就會對這些示現惡性的比丘生起感恩之心,他們以自己的親身試法,為我們示現不可行道。慘烈的果報令眾生畏懼,從而願意轉向正確的道路。這亦是聲聞菩薩的方便教化。

一般的眾生對於正面的方便教化之事能夠接受,對於這種反面的方便教化之事則很難接受,且容易產生疑惑。要理解這個內容,是需要一定智慧的。

【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為求無上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

「今日此富樓那,已於往昔在千億佛所,精勤修行了所行之道。他宣揚護持一切佛法。為了求得無上智慧,而常於諸佛所修行聞法。他現在位居於眾弟子之上首,多聞而有智慧。他所說的法皆是無畏布施,能令眾生歡喜。他說法沒有疲倦,以說法來助佛教化眾生的事。」

說什麼樣的法才是「所說無所畏」呢?自然是不住相見之法。不住相見,自然沒有對相的畏懼。

凡是住相見法,有相與無相之間,就會有所對立,不能稱為「無所畏」。

【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常說清淨法。演暢如是義,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

「他已經得度,有大神通,具有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這四種無礙智慧。他知道眾生根性的利和鈍,常常演說不住相見的清淨法,開演暢達如是之義,教導千億眾生,令他們安住在大乘法上,而以此為自淨佛土。」

富樓那尊者為眾生講法,提升眾生的覺悟,將他們拔出染相的泥淖,此為自淨佛土之二也,

【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

「他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的佛,護持諸佛,協助諸佛宣揚正法,這亦是自淨佛土。」,此為自淨佛土之三也。

【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

「他常常以諸多的隨宜方便,說法令眾生無所畏,由此濟度不可計算的眾生,最後成就了一切智。」

一切智:即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云:」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云:「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

菩薩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的修行過程,實際上是自淨佛土的過程。偈言中的三個自淨佛土,是從根、塵、識三個方面來闡述的。根性上自我修行,滅掉妄覺恢復真覺;塵性上化他,教導眾生不染相見;識性上自覺覺他,為眾生說法,令轉識成智。

當根、塵、識徹底清淨後,即成就一切智。

【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明。】

「富樓那供養諸如來,護持佛法寶藏,其後證得佛果,名號為法明。他的國土名為善淨,此善淨國土充滿了七寶合成的臺觀。劫名為寶明。」

關於這個佛號,國土名、劫名,同樣可以從一心三藏的角度去解讀。

法明,真覺中一切法明達無礙。乃自性空如來藏。

善淨,國土中不住一切相見,善得清淨。乃自性不空如來藏。

寶明,真覺空性中之法明,對國土塵性不空之善淨,自然法寶大明,乃自性空不空如來藏。

此一心三藏之「心」,便是三位一體的法明、善淨、寶明。

【菩薩眾甚多。其數無量億,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為僧。其國諸眾生,淫慾皆已斷,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

法明如來的國土眾生情況是很殊勝的。

菩薩眾的情況是,「國土中菩薩眾很多,其數量有無量億,他們個個皆已經得度,具有大神通,具足威德力,這樣菩薩充滿其國土。」

聲聞眾的情況是,「國土中亦有無數的聲聞,他們皆具三明、八解脫,證得四無礙智。以這樣的聲聞眾為清淨僧。」

凡夫眾的情況是,「其國土中的眾生,淫慾皆已經斷掉了,都是純一變化而生的眾生,具足三十二相莊嚴。他們以法喜食、禪悅食為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食。國中沒有女人,亦沒有惡道。」

對比一下,地球眾生現在的情況是:

修行不是主流,很多修行者偷偷摸摸的修行,怕受世人誹謗。家裡人不理解、不支持也是常事。

凡夫世界欲望橫行,看看現在的電視、媒體等,商業的社會,人們為了衣食,用盡各種手段,無一不在刺激他人的消費欲望。

【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當得斯淨土,賢聖眾甚多。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

「當富樓那比丘之修行功德全部圓滿的時候,就會得到這樣的淨土。此土中的賢者、聖者很多。這樣無量多的事,我如今只是略微地說一說。」

不僅富樓那有自己的淨土,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國土,內觀一下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現在的國土狀況是怎樣的。

觀察自己內心的國土眾生,其實就是觀察自己的識念。

修行者應當如富樓那尊者一樣,常常自淨佛土。令我們內心國土的惡性眾生少一些,再少一些,善性眾生尤其是覺悟眾生多一些,再多一些,這樣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在我們自己的內心國土中,眾生境界的提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乃至不住相見的眾生越來越多,則修行就步入了良性軌道,離成佛的那一天就不遠了。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49)

相關焦點

  • 法華經:十六王子成佛修行的八類方法(44)
    大通智勝佛過了八萬四千劫,才從法華三昧中起來,普告眾生說:「十六菩薩甚為稀有,能開示眾生入佛智。」學習佛法首先得要如十六位菩薩一樣的「智慧明了」,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地「受持佛智」,只有在自覺自度的基礎上,方談得上「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
  • 中佛協會長學誠法師:法華經中王,人法俱殊勝
    按照聖嚴法師的說法,整部《法華經》一共分為兩個部分,即本門和跡門,前十四品為跡門,後十四品為本門。而所謂本跡之分是就其權實之義而做出的。所謂本門就如同人的身體、印璽的本身,是佛陀直接開現諸法的實相、修行的道路、如來的功德等,更多是通過種種菩薩的本生行願,直接的說明《法華經》的殊勝、一佛乘的究竟實相、如來久遠成佛、囑累傳法等。
  • 受持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即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妙法蓮華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闢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 法華經:偈頌細說當年事,妙華盛開為成佛(11)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當時,日月燈明佛也是說大乘無量義經,並在大眾之中廣為分別世間一切法相。【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稀有事第五,佛光所照之處,一一國土中的無數聲聞大眾能相互見到。要注意的是,這裡提到的是聲聞眾,沒有提到凡夫眾。那麼,這些聲聞眾相互見到了什麼景象呢?
  • 文殊菩薩與《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及其影響——蔡宏
    《央掘經》中也說文殊菩薩是佛,經中說:      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應供等正覺。王當隨喜合掌恭敬。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⑤]即北方常喜國的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     二、佛的老師。《菩薩處胎經》說:     本為能人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淨無增減。
  • 為什麼修法華經可以快速成道
    法華經是天台宗最重視的大乘圓教經典,是佛陀住世說法之極談,此經「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法華經告訴我們,每個眾生皆有圓滿的佛性,皆能成佛。且三乘佛法之聲聞、緣覺、菩薩乘非究竟,最究竟的乃是一佛乘。眾生見佛的成佛時間、身形相貌、涅槃時間等,都是因人而異。這就是回答了為何龍女八歲能成佛,就是因為她有密乘中那種即身成佛的種性、根器、因緣。14世紀的龍欽巴尊者,是一位偉大的大圓滿上師,他一生之中,修持大圓滿而成就了法、報、化三身圓滿的佛果。
  • 聲聞?緣覺?菩薩?謝謝.
    眾所周知,佛教有三乘:聲聞、緣覺和菩薩。關於這三乘的解釋,普遍認為聲聞指的是通過修四聖諦而悟道,緣覺是通過十二因緣,而菩薩則通過八正道。這樣的解釋是基於大小乘的劃分。大多數學佛人接觸到佛法,可能最先就是知道聲聞和緣覺屬於小乘,菩薩屬於大乘。但這樣的分法有著很明顯的錯誤之處。因為無論是十二因緣還是八正道,其實都屬於四聖諦的範疇。諸法因緣生,集諦;諸法因緣滅,滅諦。道諦就不用說了,內容就是八正道。那意味著,聲聞就已經包括了緣覺和菩薩了。顯然不合理。我更傾向於認為,三者並非指的是針對不同根性的人,而闡述的三種教理。
  • 法華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60)
    釋迦牟尼佛出生後,29歲才出家修行,35歲睹明星而悟道,隨後以二乘法教化眾生。直到涅槃前八年,眾生善根成熟,才有機緣為眾生講此法華經。這個機緣就好比曇花一現,即使是與佛的同時代的人,也未必能夠把握住。行者應當常常讀誦法華經典,思維經義,以如來知見燻修自己,久而久之,自得心開,於不持而持中就受持了法華經。前面佛陀曾說「不受一切法」,這裡也可以理解為:菩薩以不受一切法故而得以受持法華經。【如人渴需水,窄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溼土泥,決定知近水。】
  • 法華經中的殊勝功德名句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恆、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闢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
  •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妙義:佛如大醫王,佛法似良藥,眾生若病患,眾生不同的煩惱
  • 法華經:十八尊菩薩的德號,一條通向解脫的自覺覺他路(3)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眾生的意思。菩薩即是覺悟有情眾生的意思。如果說前面的大比丘是「自度度人」的話,那麼菩薩就是「自覺覺他」。定慧等持中,前者修行正定而自度,以此為眾生作榜樣,即為度人。後者修行覺慧而自覺,以正覺啟發眾生覺悟,即為覺他。
  • 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悲華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中略),時有大劫名曰善賢,何因緣故劫名善賢?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行宗記四下曰:「慈恩劫章云:即此住劫稱賢劫,此界成後有千佛出世,既多賢聖,故名賢劫。」我們現在就處在千佛出世的賢劫,下一尊佛是彌勒佛。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佛還說到,地藏菩薩已經悟入如來境界,堪忍一切智位,超度一切智海,登一切智山。這裡的一切智應是對應三智之一的一切種智,即佛智。據華嚴經大疏卷十六所載,如來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故稱一切智。地藏菩薩已經證得佛智、入佛境界,知一切法,得一切智,而不僅是示現上的十地菩薩果位。
  • 《佛說大阿彌陀經》 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五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以香華幡蓋真珠纓絡種種供具。欲往無量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六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欲萬種之物。供養十方無央數佛。即自在前供養既遍。是日未午即還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七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受持經法。諷誦宣說。必得辯才智慧。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八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能演說一切法。其智慧辯才不可限量。
  • 恭迎消除修行中違緣、業障的護法神韋陀菩薩聖誕
    每世造旃(zhān)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寶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經》一百藏,一十七世為真 童身。《悲華經》說:韋馱菩薩在過去世跟釋迦牟尼佛等同為兄弟。第六願:無別千佛願如千四佛,所得壽命聲聞弟子,我之壽命聲聞弟子,亦復如是等無差別。如千四佛,於半劫中調伏眾生,願我亦於半賢劫之中調伏眾生。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 佛對文殊菩薩講,大乘菩薩該如何發清淨心,如何修行?
    原文: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佛說現實世界並無一物。若將物質細分下去,到分子原子,甚至到質子、介子、夸克,再到色子,最後發現物質只是剎那生滅的波動,進而連波動都是自心變現的。
  • 善導宣法|〔161〕略述三身三土之意.
    這說明,對於我們往生淨土的人,要辨明佛土的位格,即它是一個什麼階位的佛土,這很有必要。如果往生的淨土不怎麼殊勝,那不能滿我們的願;或者說雖然很殊勝,可是對往生人的資格要求很高,必須是菩薩、阿羅漢之類的,那我們也沒有了希望。所以對這二者之間的關係,一定要作一個探究。
  • 佛法 觀音菩薩聖誕吉日 弘揚慈悲精神 學做觀音菩薩
    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載,觀音菩薩早在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但以無盡悲心愍念眾生,所以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音菩薩的名號由來《悲華經》載,過去久遠無量劫前,阿彌陀佛曾為轉輪王無諍念,有長子名不眴,出家在寶藏佛前發願說,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即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寶藏如來即為他授記名為觀世音。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汙,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闢支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