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緣覺?菩薩?謝謝.

2021-03-02 火爺說

眾所周知,佛教有三乘:聲聞、緣覺和菩薩。

關於這三乘的解釋,普遍認為聲聞指的是通過修四聖諦而悟道,緣覺是通過十二因緣,而菩薩則通過八正道。這樣的解釋是基於大小乘的劃分。大多數學佛人接觸到佛法,可能最先就是知道聲聞和緣覺屬於小乘,菩薩屬於大乘。

但這樣的分法有著很明顯的錯誤之處。因為無論是十二因緣還是八正道,其實都屬於四聖諦的範疇。諸法因緣生,集諦;諸法因緣滅,滅諦。道諦就不用說了,內容就是八正道。

那意味著,聲聞就已經包括了緣覺和菩薩了。顯然不合理。

我更傾向於認為,三者並非指的是針對不同根性的人,而闡述的三種教理。而是修行的三個階段:

聲聞,通過音聲文字等方式接觸真理,聞法的階段;

緣覺,思維的真理的前因後果。思法的階段;

菩薩,通過八正道的實修證悟。修法的階段。

這反而是對大小乘的有力佐證。因為僅僅靠聞法和思法,根本無法解脫,所以屬於小乘;進入到戒定慧的實修領域,才能真正滅除諸無明和愛執,所以屬於大乘。

在此基礎上,小乘根性和大乘根性也更顯得通俗易懂了。

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將自己看到和聽到的東西當著事實,主觀而感性地判斷其為真理,不繼續深究,即為聲聞根性。普通凡夫大多如此;

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質,理性去發覺其客觀存在的緣——也就是因果規律,並將這種規律當著真理。即是緣覺根性,科學家通常就屬於這種;

既不感性執著於情,也不理性執著於識,以中道看待一切的成住壞空,想盡一切辦法從煩惱中脫離,即是大乘根性,出家人通常屬於此類。

光是戒這一層,出家人就已經是大乘了。

以「三重山」的境界來對應就很好理解:

聲聞看見一座山,眼裡就是山,意識上分別的是山的高矮,美醜,顏色等,然後情緒上產生喜歡和不喜歡的分別;

緣覺看見一座山,眼裡就不是山,意識上分別的是山的組成部分、高度、溼度等物理因素,情緒上沒有分別;

大乘看見一座山,眼裡就只是山,心裡不會產生任何多餘的想法和情緒。管你山有多高,是什麼組成,沒必要那麼細緻去了解,也沒必要去投入喜惡,反正都是空。

所以,大乘根性的人修行,圍繞的是四聖諦的「滅諦」和「道諦」。不繞圈子,不走彎路,方法直接,目標明確。在家系縛多,以出家滅;放逸煩惱多,以戒律滅;心性躁動多,以禪定滅;無明與愛多,以觀慧滅;

緣覺根性的人,圍繞的則是「集諦」,得把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搞得清清楚楚之後,再按部就班地進行修行;

聲聞根性的人,則以「苦諦」為重心。喜歡以修福報的方式,在世間離苦得樂。

很明顯能看得出三者的區分:

聲聞愚,大路不走走小路,往往迷路;

緣覺鈍,雖在智慧的大路上,卻選擇步行;

大乘利,佛車經過,趕緊上去,快速到達。

但三者沒有絕對的隔閡。沒有人天生就能投入到正道的修行中,必然要通過聽聞前人留下來的法,才知道怎麼做;也沒有人不通過正心正念正慧就能覺悟,即便是獨覺闢支佛。獨覺就是不需要聽聞佛法,覺察萬物的生滅而自己修行,怎麼修?還是離不開戒定慧。

當然,這樣的戒,不是授戒,而是自覺戒。闢支佛修行是必定離群索居,餐風露宿的,自然也就清淨;定慧也是自覺而定,自覺而觀。

提倡大乘肯定最為正確。這是基於佛教一貫不變的宗旨,心內求法。很多人喜歡從派別和傳承上去區分,這顯然是落入了「聲聞」的窠臼——停留在外在事物的表面去看問題,向外尋了。

相關焦點

  • 法華經:菩薩為何化現聲聞,修行即是自淨佛土(49)
    【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因為知道眾生樂於小法,而畏懼於大智慧,因此諸菩薩們現作聲聞、緣覺的形象,以無數的方便法,化度諸眾生。他們自稱是聲聞,離開佛道很遠。
  • 淨空法師:「千手觀音,體現菩薩普度十法界」
    諸佛菩薩普度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楞嚴經舉三十二應,法華經舉三十三身),面孔三十二個都是菩薩相,表法意思錯了。這三十二相,有佛相、菩薩相、聲聞、緣覺,十法界的相,有餓鬼相、畜生相、地獄相,表示觀世音菩薩普度。
  • 照琳法師: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修學之法
    這部經的宗旨就是讓每一個眾生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生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也是菩薩的發心。那怎麼發心呢?【其大乘學。發無上正真道意。】「無上正真道意」即指成佛之心。【行於大慈等如虛空。】行大慈悲,但不著於相。【而修大悲無所適莫。】對待眾生等無差別,沒有親疏遠近。【不自憂身但念五趣。】為救度五趣眾生而忘記己身。
  • 傳喜法師:這是見地藏菩薩最好的方法
    眾生造地獄的業、受地獄的苦,但還有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也是地藏菩薩的大願力。我們學佛要有一種警策心、恐懼心,還要有慚愧心。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自己也要與佛菩薩相應。《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陀為媽媽所說的。這個媽媽,不僅僅是世俗諦上的。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一切眾生皆為父母。所以地藏懺不是為自己拜的,是為了法界一切如母有情。
  • 佛、菩薩、神仙與人等到底什麼關係?
    十法界,是把所有的眾生,在性質狀態上,區分為十類,但仍是以法為界;每類的眾生,都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六凡法界的眾生隨他所做的善業,上下升沉,循環不定,所謂:「三惡報窮來善道,六天福盡下塵寰」。普通所說的六道輪迴,生死不息,就是指的六凡法界的眾生。四聖法界的眾生,已斷煩惱,了生死,跳出三界,不受六道輪迴,超凡拔俗,所以稱之為聖。雖然佛、菩薩、緣覺、聲聞,修證的程度有高低的不等,但他們超出三界,不受輪迴生死的痛苦相同,所以總名四聖法界。
  • 文殊菩薩與《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及其影響——蔡宏
    文殊菩薩是佛教智慧的象徵,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他和觀音、地藏、普賢並稱為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的空宗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和獨到的風格。佛教重視智慧解脫,文殊菩薩的思想對佛教的發展、變化有著重要影響。下面就從菩薩的來處、行願及淨土、文殊般若經及文殊菩薩的影響等方面來對文殊菩薩及《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影響做一番探索。
  • 觀世音菩薩千變萬化 大慈大悲普渡苦難眾生
    觀世音菩薩(攝影:慧德)行步輕盈,梳裝濟楚。示大慈悲,救眾生苦。智眼堪憐盡不明,只道籃中賣錦鱗。籃裡清風,手頭生活。要將魚目換明珠,豈是慈悲菩薩。有智慧人,不消一札。——宋?釋祖欽《魚籃婦贊二首》佛教供奉的菩薩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數美名遠揚的觀世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