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佛教有三乘:聲聞、緣覺和菩薩。
關於這三乘的解釋,普遍認為聲聞指的是通過修四聖諦而悟道,緣覺是通過十二因緣,而菩薩則通過八正道。這樣的解釋是基於大小乘的劃分。大多數學佛人接觸到佛法,可能最先就是知道聲聞和緣覺屬於小乘,菩薩屬於大乘。
但這樣的分法有著很明顯的錯誤之處。因為無論是十二因緣還是八正道,其實都屬於四聖諦的範疇。諸法因緣生,集諦;諸法因緣滅,滅諦。道諦就不用說了,內容就是八正道。
那意味著,聲聞就已經包括了緣覺和菩薩了。顯然不合理。
我更傾向於認為,三者並非指的是針對不同根性的人,而闡述的三種教理。而是修行的三個階段:
聲聞,通過音聲文字等方式接觸真理,聞法的階段;
緣覺,思維的真理的前因後果。思法的階段;
菩薩,通過八正道的實修證悟。修法的階段。
這反而是對大小乘的有力佐證。因為僅僅靠聞法和思法,根本無法解脫,所以屬於小乘;進入到戒定慧的實修領域,才能真正滅除諸無明和愛執,所以屬於大乘。
在此基礎上,小乘根性和大乘根性也更顯得通俗易懂了。
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將自己看到和聽到的東西當著事實,主觀而感性地判斷其為真理,不繼續深究,即為聲聞根性。普通凡夫大多如此;
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質,理性去發覺其客觀存在的緣——也就是因果規律,並將這種規律當著真理。即是緣覺根性,科學家通常就屬於這種;
既不感性執著於情,也不理性執著於識,以中道看待一切的成住壞空,想盡一切辦法從煩惱中脫離,即是大乘根性,出家人通常屬於此類。
光是戒這一層,出家人就已經是大乘了。
以「三重山」的境界來對應就很好理解:
聲聞看見一座山,眼裡就是山,意識上分別的是山的高矮,美醜,顏色等,然後情緒上產生喜歡和不喜歡的分別;
緣覺看見一座山,眼裡就不是山,意識上分別的是山的組成部分、高度、溼度等物理因素,情緒上沒有分別;
大乘看見一座山,眼裡就只是山,心裡不會產生任何多餘的想法和情緒。管你山有多高,是什麼組成,沒必要那麼細緻去了解,也沒必要去投入喜惡,反正都是空。
所以,大乘根性的人修行,圍繞的是四聖諦的「滅諦」和「道諦」。不繞圈子,不走彎路,方法直接,目標明確。在家系縛多,以出家滅;放逸煩惱多,以戒律滅;心性躁動多,以禪定滅;無明與愛多,以觀慧滅;
緣覺根性的人,圍繞的則是「集諦」,得把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搞得清清楚楚之後,再按部就班地進行修行;
聲聞根性的人,則以「苦諦」為重心。喜歡以修福報的方式,在世間離苦得樂。
很明顯能看得出三者的區分:
聲聞愚,大路不走走小路,往往迷路;
緣覺鈍,雖在智慧的大路上,卻選擇步行;
大乘利,佛車經過,趕緊上去,快速到達。
但三者沒有絕對的隔閡。沒有人天生就能投入到正道的修行中,必然要通過聽聞前人留下來的法,才知道怎麼做;也沒有人不通過正心正念正慧就能覺悟,即便是獨覺闢支佛。獨覺就是不需要聽聞佛法,覺察萬物的生滅而自己修行,怎麼修?還是離不開戒定慧。
當然,這樣的戒,不是授戒,而是自覺戒。闢支佛修行是必定離群索居,餐風露宿的,自然也就清淨;定慧也是自覺而定,自覺而觀。
提倡大乘肯定最為正確。這是基於佛教一貫不變的宗旨,心內求法。很多人喜歡從派別和傳承上去區分,這顯然是落入了「聲聞」的窠臼——停留在外在事物的表面去看問題,向外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