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經的宗旨就是讓每一個眾生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生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也是菩薩的發心。那怎麼發心呢?
【其大乘學。發無上正真道意。】「無上正真道意」即指成佛之心。
【行於大慈等如虛空。】行大慈悲,但不著於相。
【而修大悲無所適莫。】對待眾生等無差別,沒有親疏遠近。
【不自憂身但念五趣。】為救度五趣眾生而忘記己身。
【一切眾生普欲使安。】願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
【奉四等心慈悲喜護。】予樂為慈,拔苦為悲,見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舍「慈悲喜」三心而不生執著,此為「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裡的「護」是指一種行持,讓你的發心在行為上體現出來。
【惠施仁愛益義等利救濟十方。】以仁愛之心救濟十方。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六度無極無所悕望。】行六度,但又不是為了成佛而行六度,大乘的發心境界很高,我救度眾生就是只為了救眾生,不是為了成就一個什麼佛果,這種無所求,很難得。
【以施一切眾生之類。】用一切行持功德布施眾生。
【觀於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艱難不可稱計。】觀察三界,發現充滿著無盡的苦,難以計量。
【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觀察眾生在無盡的輪轉中受苦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子女在受苦一樣,感同身受。
【等而無異。為之雨淚。】真切地感到悲憫和傷痛。
【欲令度厄至於大道。】於是發菩提心救度眾生。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一曰布施給諸窮乏。二曰不擇豪劣行輕重心。三曰所可施與無所悕望不求還報。四曰以此功德施於眾生。
【布施給諸窮乏】對身體上、心靈上有所缺乏的人都要給予關懷;【擇豪劣行輕重心】對所幫助的對象不加揀擇,不要有功利心;【所可施與無所悕望不求還報】對所布施的人無所求;【以此功德施於眾生】然後把布施的功德回向眾生。
佛告長者。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守口護身心不念非。二曰出入行步不失禮節。三曰不願生天轉輪聖王釋梵之位。四曰以是禁戒惠施眾生。
持戒也有四事,【守口護身心不念非】守護身口意三業,止十惡業行十善業;【出入行步不失禮節】出入內外不失國法和家禮;【不願生天轉輪聖王釋梵之位】持戒的果報是可以保人身或生天上,但是我們持戒的目的最終還是要為了解脫;【以是禁戒惠施眾生】以持戒的功德惠施眾生。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佛告長者。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若罵詈者不計音聲。二曰若撾捶者計如無形。三曰若毀辱者謂如風吹。四曰有加害者常懷大哀。忍辱也有四事。【若罵詈者不計音聲】有人罵你,假裝聽不見,別當回事;【若撾捶者計如無形】有人打你,打過了也就算了;【若毀辱者謂如風吹】有人毀辱你,你就當耳旁風,吹吹就沒了;【有加害者常懷大哀】有人想害你,要生起大悲心。如果修行還達不到,遇到以上情況,有多遠就躲多遠。
佛告長者。精進有四事。一曰夙夜奉法未曾懈廢。二曰寧失身命不違道教。三曰勤諷深典不以懈惓。四曰廣欲救濟諸危厄者。是為四。
精進有四事。【夙夜奉法未曾懈廢】日夜精進,奉行佛法;【寧失身命不違道教】哪怕失去損害身體或生命,也不違犯教法;【勤諷深典不以懈惓】誦持經典不懶惰,不放逸;【廣欲救濟諸危厄者】對於深陷苦難的眾生都願意去救度。
佛告長者。禪思有四事。一曰樂習精修閒居獨處。二曰靜身口心令不憒亂。三曰雖在眾鬧常能定己。四曰其心曠然而無所著。
禪修也有四事。【樂習精修閒居獨處】樂於閒居獨處而精進修行;【靜身口心令不憒亂】攝受身口意三業,清淨無礙;【雖在眾鬧常能定己】即使身處鬧市,也能保持自己安定祥和;【其心曠然而無所著】心胸豁達,不執著。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佛告長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為。心如幻化倚立眾形。三曰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四曰曉十二緣本無根原因對而對現。是為四。
智慧有四事。眾生的身體本就是四大假合而成,沒有一個真實的體相;我們輪轉三界,不得解脫,完全是心在造業,隨業流轉;五蘊造作了諸多惡業,才會生死煩惱,不得清淨;一切萬法的生起都是相對而生的,都是空性的。
佛告長者。智慧復有六事。一曰解色如聚沫。二曰了痛癢如水泡。三曰思想如野馬。四曰曉生死如芭蕉。五曰察識如幻。六曰心神如影響。計本悉空皆無處所。
智慧又有六事。色如聚沫、了痛癢如水泡、思想如野馬、曉生死如芭蕉、察識如幻,這都表明五識、五蘊本是空性的,虛幻不實。第六個【心神如影響。計本悉空皆無處所】,如果實在理解不了,可以把它理解成阿賴耶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