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琳法師: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修學之法

2021-03-02 廣州光孝寺

這部經的宗旨就是讓每一個眾生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生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也是菩薩的發心。那怎麼發心呢?

【其大乘學。發無上正真道意。】「無上正真道意」即指成佛之心。

【行於大慈等如虛空。】行大慈悲,但不著於相。

【而修大悲無所適莫。】對待眾生等無差別,沒有親疏遠近。

【不自憂身但念五趣。】為救度五趣眾生而忘記己身。

【一切眾生普欲使安。】願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

【奉四等心慈悲喜護。】予樂為慈,拔苦為悲,見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舍「慈悲喜」三心而不生執著,此為「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裡的「護」是指一種行持,讓你的發心在行為上體現出來。

【惠施仁愛益義等利救濟十方。】以仁愛之心救濟十方。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六度無極無所悕望。】行六度,但又不是為了成佛而行六度,大乘的發心境界很高,我救度眾生就是只為了救眾生,不是為了成就一個什麼佛果,這種無所求,很難得。

【以施一切眾生之類。】用一切行持功德布施眾生。

【觀於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艱難不可稱計。】觀察三界,發現充滿著無盡的苦,難以計量。

【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觀察眾生在無盡的輪轉中受苦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子女在受苦一樣,感同身受。

【等而無異。為之雨淚。】真切地感到悲憫和傷痛。

【欲令度厄至於大道。】於是發菩提心救度眾生。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一曰布施給諸窮乏。二曰不擇豪劣行輕重心。三曰所可施與無所悕望不求還報。四曰以此功德施於眾生。

【布施給諸窮乏】對身體上、心靈上有所缺乏的人都要給予關懷;【擇豪劣行輕重心】對所幫助的對象不加揀擇,不要有功利心;【所可施與無所悕望不求還報】對所布施的人無所求;【以此功德施於眾生】然後把布施的功德回向眾生。

佛告長者。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守口護身心不念非。二曰出入行步不失禮節。三曰不願生天轉輪聖王釋梵之位。四曰以是禁戒惠施眾生。

持戒也有四事,【守口護身心不念非】守護身口意三業,止十惡業行十善業;【出入行步不失禮節】出入內外不失國法和家禮;【不願生天轉輪聖王釋梵之位】持戒的果報是可以保人身或生天上,但是我們持戒的目的最終還是要為了解脫;【以是禁戒惠施眾生】以持戒的功德惠施眾生。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佛告長者。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若罵詈者不計音聲。二曰若撾捶者計如無形。三曰若毀辱者謂如風吹。四曰有加害者常懷大哀。

忍辱也有四事。【若罵詈者不計音聲】有人罵你,假裝聽不見,別當回事;【若撾捶者計如無形】有人打你,打過了也就算了;【若毀辱者謂如風吹】有人毀辱你,你就當耳旁風,吹吹就沒了;【有加害者常懷大哀】有人想害你,要生起大悲心。如果修行還達不到,遇到以上情況,有多遠就躲多遠。

佛告長者。精進有四事。一曰夙夜奉法未曾懈廢。二曰寧失身命不違道教。三曰勤諷深典不以懈惓。四曰廣欲救濟諸危厄者。是為四。

精進有四事。【夙夜奉法未曾懈廢】日夜精進,奉行佛法;【寧失身命不違道教】哪怕失去損害身體或生命,也不違犯教法;【勤諷深典不以懈惓】誦持經典不懶惰,不放逸;【廣欲救濟諸危厄者】對於深陷苦難的眾生都願意去救度。

佛告長者。禪思有四事。一曰樂習精修閒居獨處。二曰靜身口心令不憒亂。三曰雖在眾鬧常能定己。四曰其心曠然而無所著。

禪修也有四事。【樂習精修閒居獨處】樂於閒居獨處而精進修行;【靜身口心令不憒亂】攝受身口意三業,清淨無礙;【雖在眾鬧常能定己】即使身處鬧市,也能保持自己安定祥和;【其心曠然而無所著】心胸豁達,不執著。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佛告長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為。心如幻化倚立眾形。三曰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四曰曉十二緣本無根原因對而對現。是為四。

智慧有四事。眾生的身體本就是四大假合而成,沒有一個真實的體相;我們輪轉三界,不得解脫,完全是心在造業,隨業流轉;五蘊造作了諸多惡業,才會生死煩惱,不得清淨;一切萬法的生起都是相對而生的,都是空性的。

佛告長者。智慧復有六事。一曰解色如聚沫。二曰了痛癢如水泡。三曰思想如野馬。四曰曉生死如芭蕉。五曰察識如幻。六曰心神如影響。計本悉空皆無處所。

智慧又有六事。色如聚沫、了痛癢如水泡、思想如野馬、曉生死如芭蕉、察識如幻,這都表明五識、五蘊本是空性的,虛幻不實。第六個【心神如影響。計本悉空皆無處所】,如果實在理解不了,可以把它理解成阿賴耶識。

相關焦點

  • 聲聞?緣覺?菩薩?謝謝.
    眾所周知,佛教有三乘:聲聞、緣覺和菩薩。關於這三乘的解釋,普遍認為聲聞指的是通過修四聖諦而悟道,緣覺是通過十二因緣,而菩薩則通過八正道。這樣的解釋是基於大小乘的劃分。大多數學佛人接觸到佛法,可能最先就是知道聲聞和緣覺屬於小乘,菩薩屬於大乘。但這樣的分法有著很明顯的錯誤之處。因為無論是十二因緣還是八正道,其實都屬於四聖諦的範疇。諸法因緣生,集諦;諸法因緣滅,滅諦。道諦就不用說了,內容就是八正道。那意味著,聲聞就已經包括了緣覺和菩薩了。顯然不合理。我更傾向於認為,三者並非指的是針對不同根性的人,而闡述的三種教理。
  •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子題有:「四聖諦總說」、「佛法八正道之正見與正思維」、「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唯一佛乘」、「由三乘菩提正見檢視應成派中觀的錯誤」…等,內容精彩,不可錯過!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 佛教的五乘教法都有什麼含義?
    佛教修行法門總說有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細說則有八萬四千法門之眾,這是釋迦牟尼佛為因應眾生根機,宣說的種種方便行法。好比一個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藥也就不一樣。同樣的藥用在甲身上會藥到病除,用到乙身上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次第而設五乘教法。
  • 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三畫):三修、三惑、三智等
    無常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所以只是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無常;非樂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的快樂,所以只是觀察諸法的苦而已;無我修也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有自在無礙的真我,所以只是觀察五蘊之空而已。以上三修都是聲聞乘行人的劣三修。2.常修、樂修、我修。
  • 依我等根機,能修學《法華經》嗎?
    文|淨宗法師雖有人言「一切經論,皆釋尊所說之經教也,故修行《法華》《涅槃》等大乘經,成佛有何難事?尤其《法華經》者,三世諸佛亦依此經而成佛,十方如來亦依此經而取正覺,故讀誦《法華經》有何不足?」尤其《法華經》是諸佛出世之本懷,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三乘為方便,以一佛乘為究竟真實,而導三乘歸入一佛乘,顯示佛的出世本懷,所以我們應當讀誦《法華經》,這還有什麼不足的嗎?雖如是言,然以我等根器,不能學此之教。所以者何?《法華》者,以菩薩、聲聞為根機故,不契我等凡夫也。
  • 佛教所說的「三乘」是什麼意思?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所說的「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一)就眾生根機之鈍、中、利,佛應之而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1、聲聞乘,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稱聲聞。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此四諦為乘。2、緣覺乘,又作闢支佛乘、獨覺乘。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稱緣覺。始觀無明乃至老死,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由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乃以此十二因緣為乘。3、菩薩乘,又作大乘、佛乘、如來乘。
  • 法華經:菩薩為何化現聲聞,修行即是自淨佛土(49)
    佛子所行之道,善於學習各種方便法,以此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比如,我們現在讀經、解經,其實也都是方便法,這叫借假修真。漸漸地,不受一切法中,煩惱減少了,智慧增長了。【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
  • 《華嚴經論》中的一乘思想——張文良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對於大乘與小乘,除了上述從根本理念和根本內容方面所做的分析之外,靈辨還結合《華嚴經》特別是「十地品」的相關內容,從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角度,作了更詳細的說明。靈辨認為修出世間善道,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3種差別,由於這種差別的存在,雖然修行諸乘皆可出離世間,但所得涅槃道各各不同。其中,關於「聲聞乘」云:「聲聞乘者,有三種行故,住聲聞地:一者止足行;二者遠離行;三者獨善行。」
  • 為什麼修法華經可以快速成道
    法華經是天台宗最重視的大乘圓教經典,是佛陀住世說法之極談,此經「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法華經告訴我們,每個眾生皆有圓滿的佛性,皆能成佛。且三乘佛法之聲聞、緣覺、菩薩乘非究竟,最究竟的乃是一佛乘。這就是回答了為何龍女八歲能成佛,就是因為她有密乘中那種即身成佛的種性、根器、因緣。14世紀的龍欽巴尊者,是一位偉大的大圓滿上師,他一生之中,修持大圓滿而成就了法、報、化三身圓滿的佛果。兩三百年後,晉美林巴尊者在淨相中,親見龍欽巴尊者以須彌山燈幢如來的圓滿佛身顯現。
  • 同諸佛而說三乘
    子三 同諸佛而說三乘 醜一 思念順同諸佛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釋迦佛這樣想:「過去佛」都曾用「方便」善巧說三乘,「我今」「亦應」順從過去 佛「說三乘」。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 空行法教:學修的首要之務--修由低起的法教
    空行法教:學修的首要之務--修由低起的法教在修持佛法時最好憶起金剛乘中寧瑪派的不共功德,尤其是大圓滿教法「修自低起、見由高降」,蓮師的這句話實為關鍵
  • 佛經不讀,您知道自己都在學什麼嗎?
    學佛學智慧,法義是沒有人情可講的,對方錯講法義,這是不通人情的。因為這關係大眾法身慧命的問題,「專業人士」講的不對,甚至將佛法當善法來講時,誰都是可以提出質疑。在古代,法師將法講完,都要問在座的人:「於我說的法,有何疑義否? 」然後讓人舉手發問,這樣是正法師,正知正見。
  • 《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記》102: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這個「白毫相光」是指布施,白是諸色之本,布施是諸法之本,內舍慳貪,外利眾生,能到彼岸,所以稱之為布施度。所以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概括起來就是布施度,就是修放下。萬法無所有,三心不可得,所有一切都是生生不住,剎那生滅,遇到任何的緣、任何的事情都歡喜接受,這個是修布施度。「大白毫相光」是三輪體空地修布施。
  • 傳喜法師:這是見地藏菩薩最好的方法
    佛陀說:「得人身並行持善法者,如同我手上的塵土般稀少,而未得人身、行持惡業者,猶如十方世界大地之土那麼多。」佛經中也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這句話深深刻在我的心裡。我常常想:如果此時此刻我死了,還能不能再得到人身?所以有時候特別生慚愧心。我們能因為自己的什麼功德回來得人身嗎?我們一天裡是善的念頭多還是惡的念頭多?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但是,對於明心見性者來說,由於聲聞人在有無對立中偏執於空境,並沒有明心見性,故而,他們是聖人中的凡夫。首先,法華行者「對於聲聞人,不要稱名說其過惡」。對於修學法華的大乘菩薩而言,由於佛知見高超,能夠看得見聲聞人的解脫不究竟處。當他想要指出這種不究竟時,不要稱聲聞者的姓名。
  • 顯教的修學與密宗是什麼關係?
    我想知道的是,顯教的修學與密宗是什麼關係?密宗與顯教有什麼不同?  索達吉堪布答:藏密的修學的確是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但所謂的密教要以顯宗為基礎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把顯宗全部學完了才可進入密法的學習。這裡所說的基礎有幾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從歷史上看,藏傳佛教最初的興起是從顯宗經典的弘揚上開始的。
  • 淨慧法師講述,開權顯實的法華經,以及念誦法華經的利益
    老陽按:法華經是成佛的法華,自然是佛經中重中之重,希望大家沒事的時候可以研讀一下,就文字而論,法華經也是很優美的。過去佛入涅槃說《妙法蓮華經》,開權顯實,告訴化身佛這一生要教菩薩乘,哪尊佛都要說《妙法蓮華經》,法華會必須開、龍華會必須開,這是標誌,而且不是形式上的,是真實的。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是要度脫這些聲聞、緣覺,龍華會要度脫這些聲聞、緣覺,不說這部經度不了聲聞、緣覺。
  • 蓮光:從《無量壽經大意》看「淨土之法難信難說」(三)
    這在末法時期,對於急需偏救的苦難眾生,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啊!淨土往生之法為什麼會是難信之法?為什麼會「易往而無人」?究其原因,末學有以下淺見。第一,凡夫無智,不了佛智故。《無量壽經》說:「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