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慧法師講述,開權顯實的法華經,以及念誦法華經的利益

2020-12-14 老陽私塾

老陽按:法華經是成佛的法華,自然是佛經中重中之重,希望大家沒事的時候可以研讀一下,就文字而論,法華經也是很優美的。

過去佛入涅槃說《妙法蓮華經》,開權顯實,告訴化身佛這一生要教菩薩乘,哪尊佛都要說《妙法蓮華經》,法華會必須開、龍華會必須開,這是標誌,而且不是形式上的,是真實的。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是要度脫這些聲聞、緣覺,龍華會要度脫這些聲聞、緣覺,不說這部經度不了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是菩薩的後來人,聲聞、緣覺再往前邁一步,一發心就是新發意菩薩了。菩薩是從這裡選拔出去的,不可能一修就是菩薩。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當時有五千人離席,說明佛住世時也有眾生不信佛說大乘法,那要現在人相信就更不容易。

能把此經聽下來的人太不容易了,離我們修行太遠,比我們的修證功夫高的太多,是可望不可及。有的眾生聽著聽著就聽不下去,不感興趣了。但是我告訴諸位,不聽這部經,沒有即身成就;聽了這部經我們有個奔頭,聽經的功德不可思議

凡是聽了這部經的人,不管人有多大的業報,死後都生天,天福享盡後,人造的其它業報再報,一點不差。

我在定中觀察,千萬人往地府去,可是讀了此經的人有業報也往天上走。凡是把《妙法蓮華經》認真讀一遍的、聽一遍的都往上升,沒有往下去的。為什麼?因為《妙法蓮華經》的功德太大了,一頭老牛用鼻子聞一聞,再轉人身的時候就是當官做知府了,有這個福報。

一個人聽完這部經,功德也相當大了,這是佛法的正報,功德大就大在這裡,其它的業報變為依報,等把正報報完了再報依報。因為聽了這部經知道了佛的一些智能、財富,這個財富放在人身上就是功德,生天的資本、本錢,正報就這麼大,這是千真萬確的,絲毫不差。聽此經的人一定要坐住板凳,不是聽我講的,聽的是佛經佛法。得到的正報不是我給的,是佛賜給的,不是哪個人賜給的。

相關焦點

  • 讀誦抄寫法華經的功德利益
    《法華經》、《楞嚴經》與《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許多高僧大德都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進入禪定境界,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開悟的更是不乏其人。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更是《法華經》的倡導者。
  • 《法華經講記》序 · 終審版——印廣門清法師著
    《法華經講記》序  自古「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想我釋迦如來,四十九年,五時八教,宣說無量法門。至《法華經》,開權顯實,說第一義,苦口婆心,振聾發聵:「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更以法華十喻,說此經為,諸經中王。佛陀悲心,深重如此!可嘆行者,幾人真解,幾人真持!
  • 《法華經》為何稱之為經中之王?
    恩師悟公上人一生,「教宗天台、行歸淨土」,是真正的老牌的天台宗法師。
  • 佛陀晚年宣說的法華經,為什麼被稱為「成佛的法華」?
    《妙法蓮華經》簡稱為《法華經》,是佛陀晚年宣說的最重要的經典。《法華經》最早在印度及尼泊爾長期流傳,其後輾轉來到中國,成為中國佛教的最重要佛經之一。「妙法蓮華經」中的「妙法」,即是指不二法,是一乘法。「蓮華」二字,則是闡釋「妙法」的主要內容。以「蓮華」喻其妙理,可歸為3個:其一,花與果同時而生;其二,「蓮出淤泥而不染」;其三,內斂深藏,不顯不露。
  • 《法華經持驗記》選譯
    又在齊光寺手抄金字《大般若經》和《法華經》。他極重視這件事的完成,特撰《立誓願文》,敘述自己出家學道、習禪以及在各地遊化迭遭諸異道擾亂毒害,因而發心寫造金字經本的因緣,立誓修禪解脫法、得神通力、弘揚般若、廣度眾生的大願。◎陳朝釋玄光法師,新羅國(今朝鮮半島)人,專修清淨梵行。他乘船漂洋過海,來中國尋求禪法。
  • 佛在《法華經》中透露出,他入滅後將去他方國土教化眾生
    有許多在家或出家的修行人修習大乘菩薩道,然而如果他們不能見到聽到這部《法華經》,不能讀經、頌經,不能書寫、受持、供養這部無上經典,須知這樣的人並不能圓滿地修行菩薩道。反之,如果有人聞受了這部無上經典,他就能真正圓滿地修行菩薩道。此外,有些眾生發心求取佛道智慧,如果他能看見或聽聞這部《法華經》,聞受之後又能透徹領悟,依經修持,須知這樣的人就朝著無上正等正覺的成佛方向越走越近了。藥王!
  • 修習《法華經》可以讓人所求滿願
    【佛經介紹】《法華經》為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主要講述「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祖師贊為「成佛的法華」。
  • 《法華經》是救世「藥方」
    可見法華經的重要性以及法華經的圓滿性是多麼的無上啊!這一門怎麼修呢?「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要想得到三摩菩提,得到佛之妙義,就要不斷地去修證《法華經》。「如幻三摩提」通過聽經聞法,即悟即修即證,無修而修,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佛了。修行人要是碰到「妙蓮花」就沾光了,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聞得妙法蓮華,如同炎夏得一「清涼劑」。
  • 普賢菩薩感應故事,以及和法華經的因緣
    但發現,念法華經和華嚴經感應錄中,普賢菩薩的感應就很多了。普賢菩薩是華嚴經的會主,法華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勸發,說聽聞法華經是普賢菩薩加持的功德。如果有人修法華經,不小心忘記了,普賢菩薩就會騎著六牙大象來給人摩頂加持。唐朝有一位功迥法師,六歲時,他母親就教他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十六歲出家,他少欲知足,十分借鑑,穿布衣,住茅棚。
  • 法華經和終南山的淵源
    迦葉佛在終南山,講的就是法華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現在終南山裡頭還有十二圓覺菩薩在裡頭。包括倉頡造字,也是在終南山,但很深的地方。所以大家看中國佛經最繁榮的地方,是終南山,從終南山輻射出去的。現在找祖庭,都往西安去。智者大師修持法華經,就寫了一個序。
  • 持誦《法華經》的不可思議感應
    現在擷取一些古德們虔誠讀誦《法華經》後,感得不可思議的感應。 齊武帝時,東山人挖土看見一個東西,形狀像兩個嘴唇,中間有舌頭,顏色鮮紅。皇帝聞奏問道俗兩界。和尚法尚說:「這是念法華經的人死亡之後不腐壞。誦完一千遍後,它的靈驗必顯。」於是就召集念法華經的人,圍繞著它誦讀經書,才發聲,該唇舌一齊鼓動。看到的人驚得毛髮豎立。又把此景上奏。於是下詔書用石匣子封上它。
  • 《法華經》第十品「法師品」新說
    <法師品>:什麼是法師呢?法師本為說法之人,以法為他人之師,自身則依法為師,故稱名法師。《雜阿含經》卷一說:「云何名為法師?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 讀誦《法華經》的二十四個理由
    打開《法華經》,嘗嘗「醍醐」的味道!《法華經》在「五味」裡頭,就是「醍醐」,「無上醍醐妙味」。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   3. 體會為什麼《法華經》的地位這麼高,素有「經中之王」之稱。在《法華經》中,世尊盛讚此經「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並用了各種比喻來描述這部經的偉大。   4.
  • 《妙法蓮華經》裡講的「開權顯實」是什麼意思?
    《法華經》的中心思想就是「開權顯實」,這個「開」字具有三層含義,即:開除、開發、開拓之義。原義是指開除三乘教法的方便權巧,顯示一乘妙法的究竟真實。而對我們這些凡夫眾生來說,開除就是開除我們凡夫眾生的各種邪知邪見,開發就是開發我們內在本具的功德利益,開拓就是開拓我們的眼界心量。
  • 佛陀通過三轉法輪,收盡一切眾生的根機,這是最高智慧的教學|戒修法師淨土宗系列課程(九十五)
    許多佛弟子都將本品經文作為日常念誦的功課,寺院晚課的「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中,也有一半內容出自本品,以此懺悔業障,掃除修行道路中的違緣。在藏傳佛教的修行中,源於《行願品》的七支供亦倍受重視,被視為一切法門的前行。所謂前行,即修法前的準備工作,包括集資和淨障兩方面。集資,是積累成佛所需的福德、智慧資糧;淨障,則是懺悔業障。我們之所以流轉生死,正是業力所致。
  • 有菩薩、天王、羅剎說咒語,擁護受持《法華經》者;並宣示其功德
    如果有人侵擾詆毀這些講說《法華經》的法師,那麼他就相當於詆毀這恆河沙數中的如來。如果有誰侵擾、詆毀這些受持《法華經》的法師,那他就如同侵擾詆毀著眾多的如來。這十位羅剎女與鬼子母等,以及他們的子女與眷屬一同來到佛的面前,異口同聲對佛說道:我們也想應付那些讀誦、受持《法華經》的法師,消除他們的衰退與禍患。如果有人尋找法師的短處,就不會有可乘之機。
  • 依我等根機,能修學《法華經》嗎?
    文|淨宗法師雖有人言「一切經論,皆釋尊所說之經教也,故修行《法華》《涅槃》等大乘經,成佛有何難事?尤其《法華經》者,三世諸佛亦依此經而成佛,十方如來亦依此經而取正覺,故讀誦《法華經》有何不足?」所以,《法華經》也是難行道,不是我等凡夫一知就能當下成佛的,那就完全錯會了《法華》的宗旨。當然,《法華經》裡也說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及「舉手低頭,皆成佛道」,就算是合掌等點滴善根,都說「皆已成佛道」。
  • 《法華經》的三點要義,領悟越早,開悟越快!
    《法華經》為大乘佛教經典,為釋迦牟尼佛晚年所說,講經的地點即王舍城外靈鷲山上。經本傳入漢地,先後六譯,被後世佛子持誦最多的,要屬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全經共七卷二十八品,計六萬九千餘字,以蓮花(蓮華)為喻,象徵佛法的清淨。
  • 《法華經》第二品「方便品」新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華經》第一品【序品],於昨天已介紹完畢。用整整一卷經文來作序,在諸多經典中僅《法華經》一本,可見其非同一般的特別性。世尊示現講法瑞、三昧瑞、雨華瑞、震動瑞、眾喜瑞、放光瑞等諸多瑞相,與古佛「日月燈明」所現瑞相完全一樣,講的《法華經》,都是在示現涅槃前所講,更見其究竟了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