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陀弘法四十餘年,在眾多法會上宣講佛法,後由弟子整理成為文字性的佛經。這些佛教經典經過後人的長期發展,最後集成為三藏二十部經,包含了佛陀的最高智慧。
《妙法蓮華經》簡稱為《法華經》,是佛陀晚年宣說的最重要的經典。《法華經》最早在印度及尼泊爾長期流傳,其後輾轉來到中國,成為中國佛教的最重要佛經之一。「妙法蓮華經」中的「妙法」,即是指不二法,是一乘法。「蓮華」二字,則是闡釋「妙法」的主要內容。以「蓮華」喻其妙理,可歸為3個:其一,花與果同時而生;其二,「蓮出淤泥而不染」;其三,內斂深藏,不顯不露。在《妙法蓮華經》之中,佛陀直指眾生佛性本無二,無高低貴賤之分;人人皆可學法,人人皆可成佛。
佛教史上公認的最為重要的3部佛經,是《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被尊為「經中之王」。其中,《楞嚴經》被稱為「開悟的楞嚴」,《法華經》被稱為「成佛的法華」。那麼,《法華經》相對於其它經典,有何殊勝之處?《法華經》為什麼被稱為「成佛的法華」?
《法華經》是佛陀於王舍城靈鷲山上所說,其譯文流暢、文字優美、譬喻生動,教義圓滿。在中國佛教史上,讀誦《法華經》成為佛教徒最為普遍的修持法門之一。《法華經》共二十八品,八萬餘字,脈絡較為複雜,且內容相對比較分散。因此,初學者自己單單看《法華經》全文,不容易讀懂讀通,最好借鑑古德的註疏作為參考,將大有幫助。
《法華經》貫穿全經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一佛乘」思想。也即是說,一切眾生,無論三乘或是五乘,最終悉歸為一佛乘,沒有餘乘。在《法華經》之中,佛陀對於「一佛乘」的讚嘆隨處可見。那麼,佛陀宣講《法華經》的緣起是什麼呢?
在大乘佛法興起的時期,佛法出現了大小乘的區別。「聲聞」和「緣覺」為小乘或者二乘;與之相對的,菩薩則為大乘。在這種分歧的背景之下,佛陀便宣說了《法華經》;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嶄新思想。將三乘融為一佛乘。並且強調,「聲聞」和「緣覺」乃是方便說,最終要歸於「大乘」以成佛為根本目標。以此,《法華經》開啟了「回小向大」 的門徑。
在《法華經》中,佛陀為所有弟子灌頂授記,指出一切眾生在未來劫悉將成佛,給予了眾生極大的信心。且詳細開示了成佛的根本方法,使成佛不再顯得如此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