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淨宗法師
雖有人言「一切經論,皆釋尊所說之經教也,故修行《法華》《涅槃》等大乘經,成佛有何難事?尤其《法華經》者,三世諸佛亦依此經而成佛,十方如來亦依此經而取正覺,故讀誦《法華經》有何不足?」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三藏十二部包含的一切經論,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經教。特別是《法華經》《涅槃經》這些大乘經典,如果依這些經典修行成佛,也應該不難。
尤其《法華經》是諸佛出世之本懷,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三乘為方便,以一佛乘為究竟真實,而導三乘歸入一佛乘,顯示佛的出世本懷,所以我們應當讀誦《法華經》,這還有什麼不足的嗎?
雖如是言,然以我等根器,不能學此之教。所以者何?《法華》者,以菩薩、聲聞為根機故,不契我等凡夫也。
雖然這麼說,但如果是那個根機,當然可以依《法華經》《涅槃經》《華嚴經》修行成佛。
但是,展讀《法華經》就知道,它是以菩薩、聲聞為根機,所謂導三乘歸入一佛乘。就是對已經證悟阿羅漢、聲聞、緣覺果位的,怕他們仍然滯留在小乘法當中,不求無上佛果,所以對以前說的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教法作一個總結,說「你們別停在這裡不走,聲聞、緣覺只是我一時方便的教化」。
所以,《法華經》裡有一個「化城喻」,五百裡的險道非常遠,大商主帶了一幫人要過險路,這些人都累了,太疲勞了,說「我們不想走了」,商主就在半路上化了一座城池,說「你們看,前面有一個城市,我們可以進去吃飽喝足,補給營養,好玩好樂」,大家進去一看,果然是這樣的,他們吃飽喝足,身體就恢復了。
這時候,大商主又把城隱沒了,說「剛才的城市是我化現所作,既然現在大家的身體已經飽足,得到了給養滋補,我們就繼續趕路,要到達寶所,這只是在半路上」。這些隨從得到了給養的保證,又有精力往前走,終於到達目的地。
也就是說,成佛之路非常遙遠,如果直接以成佛為目標,很多人在半路上就會退心,所以佛就方便說「我給你說聲聞教、緣覺教」,讓大家在聲聞、緣覺當中得到歇息,這就成為「化城」,眾生就說「我證聲聞果、緣覺果」,在小乘涅槃當中休息一會兒;到了《法華經》的時候,就把化城隱沒了,大家繼續趕路,前面不遠就到達成佛了。
所以,在《法華經》裡,佛授記舍利弗、須菩提、大迦葉等聲聞比丘、比丘尼,他們將來都要成佛,這是對聲聞根機的人說的。
《法華經》裡有「火宅喻」,說火宅裡有五百子,非常危險,怎麼讓他們出離火宅呢?他們根本不了解危險的情況,在裡邊嬉笑打鬧,怎麼喊都喊不出來。後來,父親就說:「你們喜歡玩,外邊有你們各自喜好的羊車、鹿車、牛車,趕緊出來玩吧!」小孩願意玩,一聽就高興了,你推我擠,前呼後擁,離開火宅,來到露地。
羊車代表聲聞乘,鹿車代表緣覺乘,牛車代表菩薩乘。
所以,《法華經》也是難行道,不是我等凡夫一知就能當下成佛的,那就完全錯會了《法華》的宗旨。
當然,《法華經》裡也說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及「舉手低頭,皆成佛道」,就算是合掌等點滴善根,都說「皆已成佛道」。
意思就是,佛法所說的一切,是讓大家在佛門裡種善根,哪怕在寺院裡稍微低頭禮佛一下,低個頭,或者合個掌,表示恭敬,這樣就在佛門當中種了善根,就入了佛門,不是讓我們簡簡單單得人天福報,也不是讓我們得聲聞、緣覺果。
以佛的初心來講,哪怕我們求人天福報,但佛的目的是讓我們究竟成佛,以此跟我們結緣,然後漸漸引導,誘進深入。眾生也是因為在佛門種了善根,漸漸積功德,還是經過那個過程,就是經過三乘,然後舍三乘歸入一佛乘,最終達到成佛。並不是一合掌、一低頭就成佛了,所以《法華經》非我等堪學。
然而阿彌陀佛之本願者,乃為末代之我等所發之願也,利益今時,決定往生。
依我等根機,一切大乘經教諸宗法門都不堪行,唯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了本願,他是專為造業下劣根機,不遺漏法滅時代之眾生,豈會拋棄今時之我等呢?彌陀救度對今時正有利益。
所以,約經教來講,我們不要再猶疑不定,唯應信順彌陀的本願。
下面是就根機來說:
勿慮「我身是女人有漏之體」,莫思「我身是煩惱惡業之身」,本來阿彌陀佛乃為救度被三世諸佛、十方如來所捨棄之我等罪惡深重眾生。遇此誓願,深思往生無疑,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者,善人、惡人,男子、女人,十人者十人往生,百人者百人往生。
說到彌陀本願,一般人想到自己的根機、身份,總有些疑慮,「五障三從之女人,業障深重;罪業生死之凡夫,惡業不淺。像我等這樣身份、根機的眾生,真的能往生淨土嗎?」這就不用顧慮了,阿彌陀佛當初發願,就是因為我等根機修行一切法門都不能成就,雖然三世諸佛、十方如來慈悲,但我等根機太陋劣,沒辦法救度,沒辦法給我們解脫成佛的利益。
彌陀為了憐憫我們,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以法眼、道眼遍觀十方眾生,特別是我等罪業深重之人,為我們作了五劫的思惟,深發四十八大願,說「我成佛的時候,必定要救度這些被三世諸佛、十方如來遺棄的眾生,讓他們不需要經過艱苦努力,不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自己斷煩惱,這些以他們的根機根本不堪」。
所以,一切諸佛番番出世,但這些眾生總是遺漏在諸佛教化之外,怎麼辦呢?這些眾生如何達成解脫成佛?法藏比丘經過五劫思惟發大願,說「我要把我成佛的功德白白惠賜給如此眾生,將無量無邊功德容納在我成佛時的名號裡,讓他們容易得到,簡單地口稱佛名,願生我的淨土,就必然到達我成佛時的報土,以我的誓願力,往生我的淨土;同樣以我的誓願力,到我的淨土之後,就開悟無生法忍,自然三明六通」,所謂「十地願行自然彰」,得不退轉,一生補處,究竟成佛。
我們遇到了彌陀的誓願,就知道我等正是彌陀發願救度的對象,所以深憑彌陀本願,專稱彌陀佛名,則不論善人、惡人、男子、女人,以彌陀本願不虛,十人稱名則十人往生,千人願生則千人往生,一個不漏,這才真正體現了佛法徹底究竟的大慈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