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等根機,能修學《法華經》嗎?

2020-12-14 智慧20191314

文|淨宗法師

雖有人言「一切經論,皆釋尊所說之經教也,故修行《法華》《涅槃》等大乘經,成佛有何難事?尤其《法華經》者,三世諸佛亦依此經而成佛,十方如來亦依此經而取正覺,故讀誦《法華經》有何不足?」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三藏十二部包含的一切經論,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經教。特別是《法華經》《涅槃經》這些大乘經典,如果依這些經典修行成佛,也應該不難。

尤其《法華經》是諸佛出世之本懷,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三乘為方便,以一佛乘為究竟真實,而導三乘歸入一佛乘,顯示佛的出世本懷,所以我們應當讀誦《法華經》,這還有什麼不足的嗎?

雖如是言,然以我等根器,不能學此之教。所以者何?《法華》者,以菩薩、聲聞為根機故,不契我等凡夫也。

雖然這麼說,但如果是那個根機,當然可以依《法華經》《涅槃經》《華嚴經》修行成佛。

但是,展讀《法華經》就知道,它是以菩薩、聲聞為根機,所謂導三乘歸入一佛乘。就是對已經證悟阿羅漢、聲聞、緣覺果位的,怕他們仍然滯留在小乘法當中,不求無上佛果,所以對以前說的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教法作一個總結,說「你們別停在這裡不走,聲聞、緣覺只是我一時方便的教化」。

所以,《法華經》裡有一個「化城喻」,五百裡的險道非常遠,大商主帶了一幫人要過險路,這些人都累了,太疲勞了,說「我們不想走了」,商主就在半路上化了一座城池,說「你們看,前面有一個城市,我們可以進去吃飽喝足,補給營養,好玩好樂」,大家進去一看,果然是這樣的,他們吃飽喝足,身體就恢復了。

這時候,大商主又把城隱沒了,說「剛才的城市是我化現所作,既然現在大家的身體已經飽足,得到了給養滋補,我們就繼續趕路,要到達寶所,這只是在半路上」。這些隨從得到了給養的保證,又有精力往前走,終於到達目的地。

也就是說,成佛之路非常遙遠,如果直接以成佛為目標,很多人在半路上就會退心,所以佛就方便說「我給你說聲聞教、緣覺教」,讓大家在聲聞、緣覺當中得到歇息,這就成為「化城」,眾生就說「我證聲聞果、緣覺果」,在小乘涅槃當中休息一會兒;到了《法華經》的時候,就把化城隱沒了,大家繼續趕路,前面不遠就到達成佛了。

所以,在《法華經》裡,佛授記舍利弗、須菩提、大迦葉等聲聞比丘、比丘尼,他們將來都要成佛,這是對聲聞根機的人說的

《法華經》裡有「火宅喻」,說火宅裡有五百子,非常危險,怎麼讓他們出離火宅呢?他們根本不了解危險的情況,在裡邊嬉笑打鬧,怎麼喊都喊不出來。後來,父親就說:「你們喜歡玩,外邊有你們各自喜好的羊車、鹿車、牛車,趕緊出來玩吧!」小孩願意玩,一聽就高興了,你推我擠,前呼後擁,離開火宅,來到露地。

羊車代表聲聞乘,鹿車代表緣覺乘,牛車代表菩薩乘。

所以,《法華經》也是難行道,不是我等凡夫一知就能當下成佛的,那就完全錯會了《法華》的宗旨。

當然,《法華經》裡也說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及「舉手低頭,皆成佛道」,就算是合掌等點滴善根,都說「皆已成佛道」。

意思就是,佛法所說的一切,是讓大家在佛門裡種善根,哪怕在寺院裡稍微低頭禮佛一下,低個頭,或者合個掌,表示恭敬,這樣就在佛門當中種了善根,就入了佛門,不是讓我們簡簡單單得人天福報,也不是讓我們得聲聞、緣覺果。

以佛的初心來講,哪怕我們求人天福報,但佛的目的是讓我們究竟成佛,以此跟我們結緣,然後漸漸引導,誘進深入。眾生也是因為在佛門種了善根,漸漸積功德,還是經過那個過程,就是經過三乘,然後舍三乘歸入一佛乘,最終達到成佛。並不是一合掌、一低頭就成佛了,所以《法華經》非我等堪學

然而阿彌陀佛之本願者,乃為末代之我等所發之願也,利益今時,決定往生。

依我等根機,一切大乘經教諸宗法門都不堪行,唯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了本願,他是專為造業下劣根機,不遺漏法滅時代之眾生,豈會拋棄今時之我等呢?彌陀救度對今時正有利益。

所以,約經教來講,我們不要再猶疑不定,唯應信順彌陀的本願

下面是就根機來說:

勿慮「我身是女人有漏之體」,莫思「我身是煩惱惡業之身」,本來阿彌陀佛乃為救度被三世諸佛、十方如來所捨棄之我等罪惡深重眾生。遇此誓願,深思往生無疑,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者,善人、惡人,男子、女人,十人者十人往生,百人者百人往生。

說到彌陀本願,一般人想到自己的根機、身份,總有些疑慮,「五障三從之女人,業障深重;罪業生死之凡夫,惡業不淺。像我等這樣身份、根機的眾生,真的能往生淨土嗎?」這就不用顧慮了,阿彌陀佛當初發願,就是因為我等根機修行一切法門都不能成就,雖然三世諸佛、十方如來慈悲,但我等根機太陋劣,沒辦法救度,沒辦法給我們解脫成佛的利益。

彌陀為了憐憫我們,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以法眼、道眼遍觀十方眾生,特別是我等罪業深重之人,為我們作了五劫的思惟,深發四十八大願,說「我成佛的時候,必定要救度這些被三世諸佛、十方如來遺棄的眾生,讓他們不需要經過艱苦努力,不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自己斷煩惱,這些以他們的根機根本不堪」。

所以,一切諸佛番番出世,但這些眾生總是遺漏在諸佛教化之外,怎麼辦呢?這些眾生如何達成解脫成佛?法藏比丘經過五劫思惟發大願,說「我要把我成佛的功德白白惠賜給如此眾生,將無量無邊功德容納在我成佛時的名號裡,讓他們容易得到,簡單地口稱佛名,願生我的淨土,就必然到達我成佛時的報土,以我的誓願力,往生我的淨土;同樣以我的誓願力,到我的淨土之後,就開悟無生法忍,自然三明六通」,所謂「十地願行自然彰」,得不退轉,一生補處,究竟成佛。

我們遇到了彌陀的誓願,就知道我等正是彌陀發願救度的對象,所以深憑彌陀本願,專稱彌陀佛名,則不論善人、惡人、男子、女人,以彌陀本願不虛,十人稱名則十人往生,千人願生則千人往生,一個不漏,這才真正體現了佛法徹底究竟的大慈大悲。

相關焦點

  • 你的根機是大是小?讀讀《法華經》就知道!
    佛講,《法華經》是諸經之王,在他講過的無量經典中,《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而能信《法華經》之人,已經是在過去十萬億佛法中成就了道行。所以,根機大、小,讀讀《法華經》就知道。佛在《法華經》種種打比喻,說因緣……就是為了讓我們從相悟性,在性見相,大光明中誰非誰啊?!果真明白這個道理,即是見道之人。依此理,悟後進修,無量法門,皆可成佛。吃喝拉撒即修道,嬉笑怒罵證菩提。因為你時時事事處處心能轉境,沒有迷惑顛倒之處,這就是一步登天的大法。
  • 佛陀通過三轉法輪,收盡一切眾生的根機,這是最高智慧的教學|戒修法師淨土宗系列課程(九十五)
    漢、藏兩地的祖師大德們都提倡依《普賢行願品》修行。《行願品》的核心內容為: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對於修行的意義極為深遠,是能指引我們直接成就佛道的法門。若按《行願品》如法觀修,距離成佛並不遙遠,而且是切實可行的。
  • 《法華經》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方便門」具體指五乘佛法,五乘佛法是根據修行的五大類根性建立的五個階次,標示著修行所能達到的五種果位。其中乘「五戒」法、生於人間的叫「人乘」;乘「十善」法、生於天界的叫「天乘」;乘「四諦法」而證「阿羅漢」果的、叫「聲聞乘」;乘「十二因緣法」而證「闢支佛」果的、叫「緣覺乘」;乘「四攝六度法」而達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薩乘」。
  • 法華經講記 106:理觀跟事修是互動的,理觀讓你清淨,事修讓你成就莊嚴
    事修談的是調伏跟引導,它是修正身口意,它是怎麼去調伏、斷惡,怎麼去修善,所以這事修就是斷惡、修善——調伏跟引導。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灰塵跟鏡子。我們以前沒有學《法華經》,我們喜歡完全修事修。就是看到一件事情,然後呢?然後就陷入這個灰塵裡面——這個人對我講什麼話,然後你就 focus(聚焦),就完全注意這句話。好了,你注意這句話的結果就是,啊,沒關係,反正我欠他的!
  • 《法華經》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方便力」指的是能恰到好處地對應眾生根機而說法:如對想再得人身者說五戒法、對想到天堂的人說十善法、對求解脫者說小乘法、對求緣覺者說二乘法、對求正覺者說菩薩法,這些名對機說法,如此說法才會有人聽,有人聽才會有效力,故名方便力,此方便力為佛所得。
  • 讀誦《法華經》的二十四個理由
    讀了此經才了解,原來我也能夠成佛,「我是未來佛!」《法華經》不放棄每一個人,主張人人都可以成佛。本經上提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7. 看讀誦之後是被法華轉還是轉法華?六祖大師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解,與義作仇家。」此偈頌是講法達和尚因誦《法華經》三千多部而生起貢高我慢的心,此心一起,就被法華轉了。
  • 《法華經》能住安樂功德無量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如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術譬喻,說不能盡。】佛說:文殊師利!如來涅槃後,在「末法」之中,如果有人想宣講《法華經》,應將身心安住於「安樂行」中。這裡說的「末法」是什麼意思呢?
  • 聖凱:論中國早期以《法華經》為中心的信仰形態
    經中總共提到三處「法華三昧」【注5】,由此可知法華三昧的獲得,可依兩個條件:一是已經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華經》」。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的時候,如要得到「法華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讀誦《法華經》了。但是,在《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提到修習「法華三昧」的方法:欲修學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820】怎麼樣才叫理觀?怎麼樣才叫事修?
    怎麼樣才叫事修?淨界法師  第三主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我們接著作《法華經》的課程研討。第三大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前面我們單獨談理觀的剎那無生,談事修的調伏對治,現在是把理觀跟事修結合起來,叫作真正的權實不二。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有居士請教我說:聽有些法師說天台止觀修不起來了,只有念佛法門才能付諸實踐。如果這樣那置學天台教觀的學人於何地?修學教觀或其它宗派也就毫無意義?聞言之下不禁感慨良多,都是望文生義之輩,實在是為眾生之慧命憂!
  • 《法華經》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如果我「入滅」後,眾生聽聞到《法華經》,有人能受持,或自己書寫、或教人書寫,就等同於修造了「僧坊」。這裡說的「入滅」又稱滅度、是入寂滅的略稱,或譯為入涅槃、取滅度、示寂等。依原語有二義、即:一、為寂滅世間之煩惱執著、入無漏解脫。二、為入無餘依涅槃界、即漏盡者舍肉身而歿。一般多採後者之義,此語不僅指佛陀之入滅,高僧、聖者之死也稱為「入滅」。
  • 《法華經持驗記》選譯
    唱誦經典完畢,大師讓侍者拿漱口水漱口,接著講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無量心、四悉檀、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等法門,都能通達心性,到清涼地。智朗法師恭請大師說:「我等拜請大師,慈悲住世,恩賜解釋未了的疑惑:敢問大師證何品位?在人間圓寂往生何方?我等將依何法而修行?」侍者出來報告說:「大師開示:你們懶種善根,問他人功德,就像盲人問乳汁什麼顏色,瘸子問路怎麼走一樣。
  • 《法華經》讀是經者不生貧窮
    這樣氣是解了,但永遠都別想出輪迴;要想出輪迴,就必須要學會忍,因為只有能忍的人,才能在佛門中修行證果,得諸解脫,所以學佛人必須要學會忍辱。學忍辱時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對象,而是要做到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同時還要遠離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能做到這些,是名真忍辱。現舉個例子來啟發我們該怎樣修忍辱。
  • 如何修學這兩部經典第四講
    上一次已經說了,要修學這兩部經典,行者首先要選好同學,同時要選好明師善知識,因為這兩部經典裡面就是講反聞聞自性,攝心為戒的耳根圓通頓悟法門,是教菩薩法,所以,行者也要觀察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菩薩發心?
  • 《法華經》是救世「藥方」
    可見法華經的重要性以及法華經的圓滿性是多麼的無上啊!這一門怎麼修呢?「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要想得到三摩菩提,得到佛之妙義,就要不斷地去修證《法華經》。「如幻三摩提」通過聽經聞法,即悟即修即證,無修而修,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佛了。修行人要是碰到「妙蓮花」就沾光了,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聞得妙法蓮華,如同炎夏得一「清涼劑」。
  • 修學淨土宗,我們以阿彌陀佛本願為主心骨
    修學淨土宗,我們以阿彌陀佛本願為主心骨,不管人家怎樣說,我們都不會動亂;同時,不管怎樣千變萬化,都會匯合到阿彌陀佛本願這個源頭上,我們就不會動搖,也會貫徹始終——從初發心修學這個法門,到人生的終點,都貫徹在宗的立場上。這樣就不會自亂陣腳、進退失據。所謂進退失據是指什麼呢?就是沒有宗。沒有宗就會被別人的言語所左右,說東好往東偏,說西好往西偏,沒有方向感。
  • 《法華經》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世尊說:我以上所說的九部分教法,是為小乘人說的,都是隨順眾生不同根機,分別而說的,目的是將眾生引入大乘佛法中來,所以才說的這些分教經。有些佛子,心地很清淨,不被或邪、或正、或善、或惡等諸法所困,身心柔軟,根性大利,在無量多的佛所,修行甚深微妙之大乘道,悟性極高,我為這些佛子,說此大乘《妙法蓮華經》,給他們授記,來世必成佛道。
  • 當年靈山不發願, 今不弘揚《法華經》!
    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佛滅度後,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佛)再三再四地在這兒搞激將法:「誰能受持《法華經》,當著諸佛面前給我站出來,給我講一句!」可見弘揚《法華經》之重要!當年法華會上那些菩薩是誰呀?就是我們!
  • 讀誦抄寫法華經的功德利益
    「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7。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581】權法與實法同時操作時,重點要放在哪裡?
    但是,如果你今天沒有回歸到心性的時候,你過度地厭離色身,那我請問你,你以後的生命有色身嗎?當然有色身了。你說阿羅漢灰身泯智,世間上有這個東西嗎?你看佛陀說的,涅槃寂靜,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諸位!五蘊通於十法界,沒有一個人沒有色身的,你到極樂世界你都還有色身,只是那個色身莊嚴一點。所以為什麼要把實法放進來?就是你過度的操作會留下你後面的後遺症:法沒有錯,但是,你法上生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