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能住安樂功德無量

2020-12-15 劉祖清369

(第一百五十一段)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安處法座,隨問為說。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若有難問,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漸漸增益,入於佛道。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鹹令歡喜。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如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術譬喻,說不能盡。】

佛說:文殊師利!如來涅槃後,在「末法」之中,如果有人想宣講《法華經》,應將身心安住於「安樂行」中。這裡說的「末法」是什麼意思呢?末法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法教」傳入世間,分為三個階段,稱為三期法運、即:一、正法;二、像法;三、末法。過此三期之後,法教便於世間滅盡,末法是法教滅盡前的最後一個階段。現將三期法運簡述餘下:

1、正法時期:釋迦牟尼佛從應化世間,到入滅後的五百年裡,稱為正法時期。這個時期出生的眾生,是在釋迦佛往昔修菩薩道時,曾親自供養過菩薩。故這些人依因感果,今生當見佛聞法,而得度脫。當這些眾生度盡,佛便滅度,離開世間。佛涅槃後,又有當依佛所說大、小二乘法教應得度者。他們修學大、小二乘法教,皆得證聖果,出離三界生死。

2、像法時期:「正法」滅後,「像法」延續一千年之久。《摩訶摩耶經》中說:「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這個時期是正法與外道並行於世,正法仍佔主導地位。

3、末法時期:末法時期為一萬年。這個時期邪法興盛,眾生我慢心熾如烈火,心生邪見,不信佛語,多信邪人邪說。此時期修學佛法者,是受往昔惡業苦報而來。受罪報之人,聽聞佛法難得正信,反生誹謗,故墮落更深。但是若有因緣,聞法能生於正信,也當得度。依上所言,我們現在所處時代就是末法時期。

佛說:在「末法時期」,如果是用口語解說、或是讀誦經文時,不要樂於說他人是非,更不要說經典有什麼過錯。不要輕慢那些講其他法的法師,不要評說他人好惡、長短。對學小乘法的聲聞人,也不要直呼其名的說其過惡,也不要稱名贊其美,也不要生怨恨和嫌棄心。要善於修安樂心,對來聽法的人,要對機施教,不要教他們不願意學的東西,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不要用小乘法解答,而是要用大乘法解說,使聞法者都能得究竟法的「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佛三智之一、又名佛智。就廣義而言:一切種智同於薩婆若「一切智」。然而於三智中,相對一切智,則指唯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種智慧覺知一切道法、一切眾生之因種;並了達諸法之寂滅相及其行類差別之智。這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尊說:菩薩常喜歡在安隱(禪定)中說法,於無染無雜的清淨地,鋪設講法床座。以香油塗身,齋戒沐浴,洗去塵垢,穿上乾淨的新衣,儀表端莊,身心內外清靜無為。然後安坐於法座上,隨眾生所提的問題,隨機而為其說法。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國王、王子、大臣、文武百官、知名人士,和市民百姓前來聽法,當以諸法微妙義,和顏悅色地為他們說法。如果他們有疑惑不解的問題,應當以究竟了義的一乘法作答。又當用「因緣、譬喻」,分別開示演說從一乘中流出的三乘菩提,以此作為方便教法,目的是要引導他們發大乘菩提心,將他們漸漸引入無上佛道。

這裡說的「因緣」之「因」、是指引生結果的直接原因;「緣」、是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因」是事物生起、變化和壞滅的主要條件、「緣」是輔助條件。比如思想中的無明是「因」、家庭和社會環境是「緣」,此因緣和合造善惡二業起生死輪迴是「果」。就實義而言,「因緣」都是「空」,是因為因緣能生善果、能生惡果,是生滅法,所以因緣既能生果,又畢竟是空。用這些道理講法,名為說因緣。

那麼什麼是「譬喻」呢?簡而言之:就是「借彼喻此」,是運用想像力和聯想力,以具體而熟悉的物象事例,比方說明或形容描寫抽象的談話主題。譬喻一般由「喻體」、「喻詞」和「喻依」搭配組成。「喻體」即所要記敘、說明的主體;「喻依」是與喻體具有共同類似特點的另一事物,被用來說明、形容喻體;「喻詞」則是「如、像、好比、似、猶如」之類的連接語詞。

佛說:菩薩當用「因緣、譬喻」的道理說法,使人容易理解,用這樣的方法去幫助眾生消除懶惰和懈怠的思想,鼓勵他們發精進心,遠離一切憂愁煩惱。菩薩當以慈悲心說法,晝夜精勤,為使眾生盡入無上道的教法,要巧用因緣和譬喻,開示眾生,使其因聞法而生大歡喜。對「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等物質方面的東西,不要有任何希求。只用一心,以說法因緣,普願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有這樣的心願,才能使眾生得到真實大利,才是最好的安樂供養。

佛說:我涅槃以後,如果有比丘,能演說這《妙法蓮華經》,心無嫉妒嗔恚、也沒有煩惱障礙、也沒有憂愁,對別人的惡意毀罵,沒有恐怖畏懼;對刀槍棍棒加身,也不排除,也不反抗或逃避,而是一心安住於如如不動的忍辱地,如此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們能做到這些,是因為他們善於修心,不管外面的環境有多兇險、多恐怖,都能一心不亂地住於「安樂」中。如我以上所說,這種人所得功德,用千萬億劫的時間來計算,用無數多的譬喻法來形容,都是說不盡的,真是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聖凱:論中國早期以《法華經》為中心的信仰形態
    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注3】。在《妙法蓮華經》中,「法華三昧」為一種綜合性的修行方法【注4】。提出「法華三昧」之名,並且稱此三昧為「現一切色身」,但是具體修行方法並沒有加以說明。
  • 普賢菩薩感應故事,以及和法華經的因緣
    但發現,念法華經和華嚴經感應錄中,普賢菩薩的感應就很多了。普賢菩薩是華嚴經的會主,法華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勸發,說聽聞法華經是普賢菩薩加持的功德。如果有人修法華經,不小心忘記了,普賢菩薩就會騎著六牙大象來給人摩頂加持。唐朝有一位功迥法師,六歲時,他母親就教他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十六歲出家,他少欲知足,十分借鑑,穿布衣,住茅棚。
  • 當年靈山不發願, 今不弘揚《法華經》!
    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佛滅度後,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佛)再三再四地在這兒搞激將法:「誰能受持《法華經》,當著諸佛面前給我站出來,給我講一句!」可見弘揚《法華經》之重要!當年法華會上那些菩薩是誰呀?就是我們!
  • 《法華經》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佛說:常常讀誦《法華經》的人,不僅得人見人愛等諸多好處,連刀槍也不會傷其身、毒藥類也不能害其命,如果有人想惡口大罵,也開不了口,四處旅遊行走,不會有畏懼、不會有橫禍。猶如「獅子王」的智慧光明,像太陽一樣朗照十方世界。這裡說的「獅子王」比喻在獅子座上講經說法的如來、如來是一切老師中的老師、猶如獅子為百獸之王,故名「獅子王」。
  • 勸人聽一句《法華經》的功德都能讓你瞠目結舌!
    可是這個人的功德還不如你到這裡聽《法華經》以後,下去一傳十、十傳百,由第五十個人聽了一下,生了一念隨喜心的功德!第五十個人的一念隨喜都比他大無量倍。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世世無口患,齒不疏黃黑,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舌不幹黑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面目悉端嚴。
  • 讀《法華經》之感應
    學佛的終極目標是成佛度眾生,那麼佛陀在剛開始開示的時候直接就講《法華經》不就都成佛了嗎?為什麼要講其他的經呢?除《法華經》以外的其他經書的作用是指引眾生讀懂《法華經》。能策出人的命不算什麼的,能教給我們運命,能教給我們轉命的正當方法的人,才是大修行人,大慈悲人,大自在人。退一步可以反問一句:「真有修行能看命、運命、轉命的人會在街邊掛牌經營貪圖名聞利養嗎」?    那麼看其他的經書有沒有好處呢?有,可以跟佛結緣,但是並不究竟。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人天福報。但是人天福報是「依報」,而正報是成佛度眾生。
  • 《法華經持驗記》選譯
    但符秦很快滅亡了,呂光自立為涼王,直到後秦主姚興滅涼,才將鳩摩羅什迎接到長安,尊為國師,住逍遙園。鳩摩羅什翻譯了《妙法蓮華經》,經義圓融,眾人都心悅誠服。又翻譯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等經論三百多卷。鳩摩羅什喜好大乘佛法,興趣廣泛。臨終前,鳩摩羅什對大眾說:「願我翻譯的經論,都能在後世發揚光大。今天在大眾面前誠實發誓,如果我翻譯的經論沒有錯誤,那麼在我火化之後,舌根不會燒焦燒壞。」
  • 學佛人,用三分鐘時間隨喜讚嘆,佛說功德無量!
    很多人學佛都在捨近求遠,甚至有人花了一輩子時間,每天磕頭拜佛念佛供佛等等,這些事也有功德,但功德有限,如果能用三分鐘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再花上三分鐘時間去做這件事,功德無量。這件事是佛在法華經中說的。法華經中有這樣一段話: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 受持《法華經》有多難
    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除了《法華經》之外的一切的經典。但是說明,《楞嚴經》也是《法華經》。一切經典,包括《大方廣佛華嚴經》,包括《金剛經》《六百部般若》,統統包含在內。雖說此等,未足為難:《法華經》《楞嚴經》之外的一切經典你全部能講也不足為奇。這是第一個不足為奇。
  • 《法華經》讀是經者不生貧窮
    (第一百五十六段)【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贊經。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或以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予。
  • 持誦《法華經》的不可思議感應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所說教法,因經中宣講法義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
  • 勝敗兩俱舍,和靜住安樂
    敗者住苦惱,一旦爭不贏別人,失敗了呢?就會心不甘、情不願,像洩了氣的皮球,心心念念都是我不如人,我差人一截,我能力不及人,怨嘆自己說話沒有他人流暢,財富沒有他人多,終日陷在不甘願與苦惱裡,跳脫不出來。人生的成就不在勝與負,在於自己能為家庭、為事業、為社會、為國家、為大眾奉獻多少心力,能夠盡心奉獻的人,才是勝者。因此,我們要勝敗兩俱舍,勝敗心均能捨棄。況且,你比我高、比我好,有時是由於每個人的福德因緣不同。不過,若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只要努力精進,還怕將來不能成功嗎?
  • 隨喜助印經中之王《法華經》,福增無量,罪滅河沙,消業培福,速證菩提,功德億萬倍增長!
    佛恩浩蕩,若能一心敬誠答謝,必能諸事順遂、善願圓滿、根利俱增,福德無量!《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 《法華經》是救世「藥方」
    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人,已經在十萬億佛法中積累了善根、道行,只等利果、機緣成熟而來收穫而已。根據自己能不能受持《法華經》的法理法義,可以檢驗自己的境界。受持《法華經》這樣的大乘經典,當下信受,當下就能了生死成佛。最要害的的問題往往最為明顯,不用解釋,一看就能悟懂,這就是善根成熟了,這就是有成就了。
  • 星雲大師開示勝敗兩俱舍,和靜住安樂
    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俱舍,和靜住安樂。──《法句經》人常有一種凡事都要爭勝負的性格,與人一較長短的好鬥個性。自以為我比你大、比你好、比你高、比你富有、比你能幹,總想要處處勝過別人。「敗者住苦惱」,一旦爭不贏別人,失敗了呢?就會心不甘、情不願,像洩了氣的皮球,心心念念都是我不如人,我差人一截,我能力不及人,怨嘆自己說話沒有他人流暢,財富沒有他人多,終日陷在不甘願與苦惱裡,跳脫不出來。人生的成就不在勝與負,在於自己能為家庭、為事業、為社會、為國家、為大眾奉獻多少心力,能夠盡心奉獻的人,才是勝者。
  • 法華經講記 123 : 聽聞法華經而產生一念的隨喜,功德超越大施主圓滿的財法布施
    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佛陀就問一句話說,如是大施主,就前面的透過財施、法施的,做一個非常圓滿布施的大施主,那麼他先用種種的資財去使令無量無邊的眾生成就安樂,到了這個眾生八十歲以後呢,再為他說四諦十二因緣的出離之道,使令他們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 《法華經》如群星中的月亮,最耀眼;如太陽穿破一切黑暗
    又譬如在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以及十寶山等眾山之中,須彌山,最為第一,這部《法華經》也是如此,在所有的佛經中是最上乘的。又比如,在群星之中,月亮為第一,這部《法華經》也是如此。在千萬億中,經法之中,此經的光輝最為明亮,又比如太陽能夠破除一切黑暗,這部經典也是這樣,它能穿破一切不散的黑暗。
  • 今日為農曆七月二十九,恭迎地藏菩薩聖誕日功德無量
    今日為農曆七月二十九,恭迎地藏菩薩聖誕日功德無量地藏王菩薩曾發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今日如能廣行善業、吃素、煙供、助印、供燈、持咒、誦經等。任何功德都成億倍增長~雨陽居士時他發了這個願,讓我們覺得不管山窮水盡,或是窮途末路的黑暗中,仍然能看見一絲光明
  • 依我等根機,能修學《法華經》嗎?
    尤其《法華經》者,三世諸佛亦依此經而成佛,十方如來亦依此經而取正覺,故讀誦《法華經》有何不足?」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三藏十二部包含的一切經論,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經教。特別是《法華經》《涅槃經》這些大乘經典,如果依這些經典修行成佛,也應該不難。
  • 《法華經》的三點要義,領悟越早,開悟越快!
    眾所周知,《法華經》是天台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但是漢傳八宗,其代表人物幾乎都與《法華經》有著甚深淵源。譬如法相宗玄奘大師,年僅十一歲即誦《法華經》;律宗道宣大師,十六歲誦《法華經》二十天即徹悟;華嚴宗澄觀法師也曾專研《法華經》。此經被歷代高僧奉持,乃至被稱為「諸經中寶」,與經文中的三點要義不無關係,我們若能越早領悟,則開悟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