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段)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安處法座,隨問為說。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若有難問,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漸漸增益,入於佛道。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鹹令歡喜。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如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術譬喻,說不能盡。】
佛說:文殊師利!如來涅槃後,在「末法」之中,如果有人想宣講《法華經》,應將身心安住於「安樂行」中。這裡說的「末法」是什麼意思呢?末法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法教」傳入世間,分為三個階段,稱為三期法運、即:一、正法;二、像法;三、末法。過此三期之後,法教便於世間滅盡,末法是法教滅盡前的最後一個階段。現將三期法運簡述餘下:
1、正法時期:釋迦牟尼佛從應化世間,到入滅後的五百年裡,稱為正法時期。這個時期出生的眾生,是在釋迦佛往昔修菩薩道時,曾親自供養過菩薩。故這些人依因感果,今生當見佛聞法,而得度脫。當這些眾生度盡,佛便滅度,離開世間。佛涅槃後,又有當依佛所說大、小二乘法教應得度者。他們修學大、小二乘法教,皆得證聖果,出離三界生死。
2、像法時期:「正法」滅後,「像法」延續一千年之久。《摩訶摩耶經》中說:「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這個時期是正法與外道並行於世,正法仍佔主導地位。
3、末法時期:末法時期為一萬年。這個時期邪法興盛,眾生我慢心熾如烈火,心生邪見,不信佛語,多信邪人邪說。此時期修學佛法者,是受往昔惡業苦報而來。受罪報之人,聽聞佛法難得正信,反生誹謗,故墮落更深。但是若有因緣,聞法能生於正信,也當得度。依上所言,我們現在所處時代就是末法時期。
佛說:在「末法時期」,如果是用口語解說、或是讀誦經文時,不要樂於說他人是非,更不要說經典有什麼過錯。不要輕慢那些講其他法的法師,不要評說他人好惡、長短。對學小乘法的聲聞人,也不要直呼其名的說其過惡,也不要稱名贊其美,也不要生怨恨和嫌棄心。要善於修安樂心,對來聽法的人,要對機施教,不要教他們不願意學的東西,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不要用小乘法解答,而是要用大乘法解說,使聞法者都能得究竟法的「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佛三智之一、又名佛智。就廣義而言:一切種智同於薩婆若「一切智」。然而於三智中,相對一切智,則指唯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種智慧覺知一切道法、一切眾生之因種;並了達諸法之寂滅相及其行類差別之智。這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尊說:菩薩常喜歡在安隱(禪定)中說法,於無染無雜的清淨地,鋪設講法床座。以香油塗身,齋戒沐浴,洗去塵垢,穿上乾淨的新衣,儀表端莊,身心內外清靜無為。然後安坐於法座上,隨眾生所提的問題,隨機而為其說法。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國王、王子、大臣、文武百官、知名人士,和市民百姓前來聽法,當以諸法微妙義,和顏悅色地為他們說法。如果他們有疑惑不解的問題,應當以究竟了義的一乘法作答。又當用「因緣、譬喻」,分別開示演說從一乘中流出的三乘菩提,以此作為方便教法,目的是要引導他們發大乘菩提心,將他們漸漸引入無上佛道。
這裡說的「因緣」之「因」、是指引生結果的直接原因;「緣」、是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因」是事物生起、變化和壞滅的主要條件、「緣」是輔助條件。比如思想中的無明是「因」、家庭和社會環境是「緣」,此因緣和合造善惡二業起生死輪迴是「果」。就實義而言,「因緣」都是「空」,是因為因緣能生善果、能生惡果,是生滅法,所以因緣既能生果,又畢竟是空。用這些道理講法,名為說因緣。
那麼什麼是「譬喻」呢?簡而言之:就是「借彼喻此」,是運用想像力和聯想力,以具體而熟悉的物象事例,比方說明或形容描寫抽象的談話主題。譬喻一般由「喻體」、「喻詞」和「喻依」搭配組成。「喻體」即所要記敘、說明的主體;「喻依」是與喻體具有共同類似特點的另一事物,被用來說明、形容喻體;「喻詞」則是「如、像、好比、似、猶如」之類的連接語詞。
佛說:菩薩當用「因緣、譬喻」的道理說法,使人容易理解,用這樣的方法去幫助眾生消除懶惰和懈怠的思想,鼓勵他們發精進心,遠離一切憂愁煩惱。菩薩當以慈悲心說法,晝夜精勤,為使眾生盡入無上道的教法,要巧用因緣和譬喻,開示眾生,使其因聞法而生大歡喜。對「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等物質方面的東西,不要有任何希求。只用一心,以說法因緣,普願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有這樣的心願,才能使眾生得到真實大利,才是最好的安樂供養。
佛說:我涅槃以後,如果有比丘,能演說這《妙法蓮華經》,心無嫉妒嗔恚、也沒有煩惱障礙、也沒有憂愁,對別人的惡意毀罵,沒有恐怖畏懼;對刀槍棍棒加身,也不排除,也不反抗或逃避,而是一心安住於如如不動的忍辱地,如此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們能做到這些,是因為他們善於修心,不管外面的環境有多兇險、多恐怖,都能一心不亂地住於「安樂」中。如我以上所說,這種人所得功德,用千萬億劫的時間來計算,用無數多的譬喻法來形容,都是說不盡的,真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