秈粳各有緣:泛基因組研究徹底讓兩大米亞種分家

2020-12-19 TOM資訊

「秈(xiān)米」和「粳(gěng)米」,我們都熟悉的兩種日常大米。秈米外形修長,多產於長江以南,如中國香米、貓牙米等;而粳米短而寬,多產於長江以北,典型代表是東北大米、珍珠米等。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先秦時期即以稻為飯食,秈粳兩種米更是從漢代以來就為人熟知,並在兩千多年當中撐起了中華民族的「米袋子」。

左為秈米,右為粳米

而在專業的水稻研究領域,秈稻和粳稻的關係卻在近九十年間爭論不休,尤其是對於秈稻和粳稻在種植地理分布,起源和親緣關係上說法不一。主要焦點源自1928年,日本學者加藤茂範根據稻種的形態、雜種結實率及血清反應,將「秈」、「粳」栽培稻種分別定名為印度型亞種和日本型亞種並沿用至今。

然而這種分類法既忽視了中國2000多年前已有的分類和定名,也沒有反映兩者的親緣關係、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過程, 反而容易形成兩種水稻分別起源於印度與日本的誤導。為此,我國老一輩著名水稻專家丁穎先生把秈稻定名為秈亞種(Oryza sativa L. subsp. Hsien Ting),粳稻定名為粳亞種(O. sativa L. subsp. Keng Ting)。儘管只是一字之差,但其科學內涵卻截然不同。這種爭議在國內外一直存在,讓事實變得更為撲朔迷離。如有的蘇聯學者稱粳稻為中國日本型,國際水稻研究所品種資源學家張德慈(T.T. Chang, 亞洲水稻綠色革命的領軍者)則稱「日本型」亞種為中國型亞種(Sinica)。

直到2018年夏初,當秈粳兩個漢字出現在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上時,至少從生物科學理論領域,相關爭議第一次有了標準答案,代表著全球農作物領域的專業研究者有了科學上的共識。

研究表明:秈和粳應屬於兩個不同的亞種。由此秈亞種和粳亞種的命名與起源也得以確認,這讓科學家能夠更容易地找到它們的原始栽培類型和野生近緣種,並利用這些遺傳資源來改良水稻,提高產量和品質。

不只是秈粳:亞洲稻種20,000基因家族全釐清

秈和粳屬於兩個亞種的研究結果,無疑打破了過往歷史錯誤命名造成的地緣認知與爭議,也從側面印證了2011年,史丹福大學、紐約大學、聖路易絲華盛頓大學和普渡大學的聯合研究成果證明的觀點:野生稻米在12000年前開始種植,而馴化發生在10000年前的中國長江流域。而這次《自然》雜誌上的秈粳正名,背後則是「300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項目的階段性總結。

該項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教授牽頭,聯合華大基因、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項目組對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的3010份水稻種質,包涵了全球78萬份水稻種質約95%多樣性的核心種質範疇,進行了多樣性解析與優異基因的高效挖掘。

基於大量稻種重要進化相關基因的單倍型和泛基因組分析,證明了秈稻攜帶的很多基因不存在於粳稻中,粳稻的很多基因也不存在於秈稻中。由此,研究者們首次提出了秈、粳亞種的獨立多起源假說, 並恢復使用秈(Oryza sativa subsp. Xian)、粳(Oryza sativa subsp. Geng)亞種的正確命名。

這個研究成果只是亞洲栽培稻群體的結構和分化研究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以中國科學家為主的團隊不僅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種質間存在的大量微細結構變異, 更確定了全球首個近於完整的、高質量的農作物——亞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組,包括12770個(62.1%)比較古老的核心基因家族和9050個(37.9%)分散式基因家族。這將為水稻全基因組分子設計育種提供足夠的基因來源和育種親本精確選擇的遺傳信息,為培育高產、優質、多抗水稻新品種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30年後人類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預計到2050年,全球稻米產量必須增加1倍方可滿足人口增加的需求。 此外,我們也需要更多高產、優質、多抗的水稻新品種來抵禦未來全球氣候變化。 集合全球之力去進行水稻基因組研究正源於這種預見與責任。

在以往,水稻新品種選育通常採用傳統的田間篩選方式,需要先進行一批次的種植,進行結果收集比較,然後再種幾個世代進行進一步的觀察篩選;而全基因組分子育種則是在不改變這種篩選邏輯的情況下,通過水稻性狀相關功能基因組信息大數據的精準設計,從外在的觀察、比較,一步跨越到內在的「讓基因說話」,根據需要控制好育種方向與結果,大大減少了田間工作量與育種篩選時間,最終極大地提升了效率。

現在,3010份精細「歸類」的水稻種質已植根40家國內科研單位、高校和育種單位,正從更高產、抗病蟲、抗逆等維度全面助力水稻全基因組分子育種,不僅為國家, 而且為全球糧食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支持。此項研究全面展現了中國農業科學在重要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的世界領先優勢。

基因力量扛起中國與世界的「米袋子」

對中國基因行業而言,像300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這種國際間的科研大協作項目已是常事。如在2017年,華大就與法國研究與發展研究所(IRD)、美國喬治亞大學、德國植物遺傳和作物研究所等34家單位一同「組隊」,成功完成了珍珠粟全基因組測序及近千個品種的重測序研究。 該工作將極大加速非洲和亞洲區域的珍珠粟高產新品種選育。

在中國,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來源,更是基因科學的關鍵陣地。早在2002年華大就與10家研究機構一同測出了秈稻亞種的基因組序列,這也是當時繼人類基因組之後完成測序的最大的基因組。

2011年,華大又針對栽培稻和野生稻基因組進行了大規模的遺傳變異分析,為深入挖掘水稻重要農藝性狀基因及促進水稻分子育種改良等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讓「米袋子」的經緯變得更加緊密。

這種積累,是華大能在300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項目中, 與農科院、國際水稻研究所作為共同發起者的基礎,而這些重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工作的大規模開展,也讓華大的基因組學技術在農業新品種培育領域發揮更大威力。

現在,華大已建立了高通量基因功能鑑定平臺和分子育種技術服務平臺。華大可針對重要農作物基因組進行研究分析,繪製基因組圖譜、構建遺傳圖譜,挖掘重要基因,並在此基礎上保存國內外重要農作物核心種質資源,建立基因型、表型資料庫,形成以大規模基因挖掘、高通量基因功能鑑定、全基因組指導的分子育種技術為主的農作物育種核心技術體系。從基因組研究到分子育種產業化,華大產學研結合的發展模式正不斷實現。

責任編輯: 3858NCY-BD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泛基因組研究「撬動」大豆革命
    幾個大豆品種   ■本報記者 張雙虎 6月17日,《細胞》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研究進展田誌喜對《中國科學報》說,「基於圖形結構泛基因組打破傳統基因組線性存儲遺傳信息的方式(ATCG等鹼基按照順序排列到染色體),是結合了傳統基因組存儲方式和圖論的一種新型基因組存儲方式。其優勢是可以存儲某物種中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信息,從而真正代表一個物種的遺傳信息,而非特定個體的遺傳信息。」 基因組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基礎。
  • Nat Commun:沃爾巴克氏菌泛基因組研究
    本研究從500個宿主中篩選了30,000多個公開可用的shotgun DNA測序樣品。通過組裝超過1000個Wolbachia基因組。基於核心基因組和基因含量的系統發育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參考,為模型生物中的新菌株提供了支持,並揭示了在遠距離相關宿主之間最近的水平轉移(HGT)。研究者發現在不同的超組和細胞質不相容性誘導菌株中基因功能獲得和喪失的各種實例。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這類分析在高等植物中比較常見,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泛轉錄組的研究成本較低,研究起來也要更方便;第二,植物基因組通常都比較巨大而且序列複雜(通常都有高雜合、高重複的特點),以目前的技術來說,並不容易構建它們的泛基因組。目前已經擁有泛轉錄組的植物主要是一些重要的農作物,如玉米、小麥這一類。
  • 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圖譜繪成
    基因組學研究迎來新突破!來自中國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大豆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這項研究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的基因組構建,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將引領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
    今天分享一篇本月初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該研究發現在分散的水生態系統中的噬菌體基因組存在高度相似的核心區域,同時存在靈活多變的基因模塊,並且可通過同源基因交換來產生變異的噬菌體,這一結果有助於噬菌體瓦解宿主的防禦系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篇影響因子12.121的高分精彩文章。
  • 揭示馴化歷史及遺傳分子機制 世界首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構建
    日前,《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兩篇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兩項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領銜開展的瓜類作物基因組研究成果。兩項研究分別構建了甜瓜和西瓜的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了兩種水果的馴化歷史及果實品質的遺傳分子機制。
  • 文獻分享:cell級別泛基因組研究閱讀練習
    >本文的數據分析工作量極大,對於生物信息的解讀和生物學意義的挖掘部分的寫作非常精彩,值得品讀借鑑本文的數據呈現形式、圖表的表現形式直觀清晰明了,作圖方式值得參考學習作為一篇cell級別的文章,本文完成了一項基於泛基因組信息的完整的研究該有的模樣,非常漂亮,且本文的第一作者應邀在嗶哩嗶哩上面發表了一個講座,輔助讀者進行文本的理解,更加容易上手。
  •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侯喜林教授團隊在不結球白菜基因組研究上...
    同時也為國內外同行提供了不結球白菜的高水平參考基因組數據。  不結球白菜,俗稱青菜、小白菜,原產中國,是最受大眾喜愛的蔬菜之一,栽培面積由2005年的800萬畝上升到現在的2,100萬畝左右,已成為我國第三大蔬菜作物。該研究以不結球白菜『蘇州青』為材料,利用最新的測序手段,獲得396.83Mb近完整的高質量的染色體級基因組,並對其功能進行注釋,其ContigN50 2.83Mb。
  • 基因組與新興生物技術整合研究思路拓展
    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在基因組研究中,利用常規研究技術及單一組學研究方法在衝擊頂級文章的過程中,對於技術的新穎性及物種生物學問題挖掘的深入性還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在組學整合的前提下,可嘗試引用最新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以為衝擊高分文章「添磚加瓦」。
  • 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掃盲系列|2
    這是一個關於高通量基因組學研究相關基礎知識的系列內容,旨在為初步涉入基因組學研究的同學查缺補漏,答疑解惑。
  • 全基因組DNA測序揭開謎底
    紅原雞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內外30餘家高校和科研單位,以張亞平院士、吳東東研究員及韓建林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在《細胞研究》雜誌發表了研究論文,首次系統地對分布於歐洲、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的大量地方雞品種和所有四種原雞以及紅原雞五個亞種在內的863份樣品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定和比較分析
  • 益生菌研究:動物雙歧桿菌乳雙歧亞種Bb-12
    8周; 測試組中,低密度脂蛋白(LDL)顯著降低,但在對照組中未觀察到這種效果; 當基於120mg / dL的LDL水平將測試組分成兩組時,僅在較高LDL組中觀察到該效果; 兩種酸奶均促進細胞免疫(IFN-γ水平上升); 本研究的降膽固醇作用被認為是由單獨的11/19-B1菌株或其與BB-12菌株的組合引起的。
  • CNS三大雜誌解讀基因組研究新成果!
    Nature:揭示病毒基因組如何包裝在病毒衣殼內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破譯了病毒基因組如何在病毒衣殼內包裝,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 【合作文章】花生蛋白基因組研究
    目前,蛋白基因組已成功應用到癌症研究上(CPTAC),探索基因變異事件與致癌機理的關係。此外,蛋白基因組也應用到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新基因、小肽、LncRNA表達等方面。迪譜團隊成員曾參與人(人類染色體蛋白項目CHPP)、擬南芥、水稻等蛋白基因組的研究工作,也撰寫過蛋白基因組類軟體【PPIP<-點擊連接】。本次有幸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梁炫強教授進行花生蛋白基因組研究工作。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是食用油和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 合資公司盈利欠佳 小天鵝與松下徹底分家
    對此,國泰君安證券家電分析師王稹認為,對於小天鵝與松下這種長期虧損的合作狀態,如今「分家」對小天鵝來說顯然是個利好消息。此次與松下徹底分家,也堅定了小天鵝回歸主業的決心。小天鵝表示,此次交易所得資金將主要用於拓展主業及投資新的項目,交易的實現將對改善公司業務結構、提高公司資產質量帶來積極的影響,為公司全面回歸洗衣機主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 研究實現SARS-CoV-2和冠狀病毒宿主因子網絡的基因組規模鑑定
    研究實現SARS-CoV-2和冠狀病毒宿主因子網絡的基因組規模鑑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19:49:42 美國紐約大學John T. Poirier、洛克菲勒大學Charles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