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三大雜誌解讀基因組研究新成果!

2020-12-14 健康一線視頻網

圖片來源:Science

Science:打破傳統!癌症基因組中的突變「熱點」不一定會推動癌症的生長!

麻省總醫院(MGH)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發現,特定的基因突變經常出現在特定的腫瘤中,但與通常的假設相反的是,這一事實可能並不意味著該突變驅動了癌症的發展和進展。他們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文章描述了DNA單鏈如何以所謂的"髮夾"結構摺疊起來,對許多癌症中表達的基因編輯酶的突變高度敏感。

但是,這些突變"熱點"中的許多發生在與癌症完全無關的基因中,包括基因組的許多非編碼區域。

研究者表示,一個典型的癌症基因組會有5到10個驅動突變,以及數千甚至數百萬個'乘客'突變。一直以來的想法是,如果在許多不同的癌症患者身上發生了完全相同的突變,那麼它一定會給癌細胞帶來健康優勢,雖然基於復發的識別癌症驅動基因的方法已經成功,但也有可能基因組中的某些位置很容易發生突變。

Cell:非吸菸肺腺癌的基因組重排早在癌症確診前30年就已存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KAIST)和首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早在童年和青春期發生的災難性基因組重排可導致非吸菸者在晚年患上肺癌。這一發現發有助於解釋一些與非吸菸有關的肺癌是如何產生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

這些研究人員證實非吸菸者體內的基因融合大多較早地發生,有時早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平均而言在肺癌確診前三十年發生。

這項研究表明,這些攜帶致癌種子(oncogenic seed)的突變肺細胞幾十年來一直處於休眠狀態,直到進一步的許多其他突變充分積累才進展為肺癌。這是首次揭示肺腺癌基因組結構變異景觀的研究。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肺腺癌是肺癌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大多數肺腺癌與長期吸菸有關,但是大約四分之一的肺腺癌在非吸菸者中產生。確切地說,人們對是什麼讓非吸菸者患上這種癌症仍不清楚。

Nature:揭示病毒基因組如何包裝在病毒衣殼內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破譯了病毒基因組如何在病毒衣殼內包裝,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研究者Juha Huiskonen說道,「這項研究的動機是增加我們對病毒複製的基本認識,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有助於治療病毒性疾病。」這一突破性結果是利用低溫電鏡技術實現的。近年來,低溫電鏡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即一個旨在理解生命分子如何在原子水平上發揮作用的生物學領域。

通過使用強大的電子顯微鏡,這些研究人員拍攝了高純度病毒的成千上萬張圖像。這些圖像隨後經結合在一起形成三維結構模型,從而允許他們不僅能夠觀察構成病毒衣殼的蛋白,而且還能夠首次追蹤這種蛋白外殼內的核酸基因組。他們觀察到病毒基因組形成一種液態晶體,即一種高度包裝和有序的液態物質狀態。

Nature:重磅!科學家成功解析出轉移性乳腺癌的基因組特性!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描述了轉移性乳腺癌的基因組特徵,相關研究結果或為闡明乳腺癌轉移的分子機制及開發新型轉移性乳腺癌療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礎。

轉移是引發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很多研究都分析了乳腺癌早期階段的基因組特性,然而有研究表明,癌症從早期過渡到晚期階段會獲得許多基因組改變,而且早期乳腺癌的基因組特徵或許並不能代表癌症致死性發生的依據。

因此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分析了617份轉移性乳腺癌樣本中的體細胞改變圖譜,研究者指出,當與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中的早期乳腺癌樣本進行對比後,他們發現,9個驅動基因在表達激素受體但HER2水平並不高的轉移性乳腺癌中會頻繁發生突變,這些驅動基因包括TP53,ESR1,GATA3,KMT2C,NCOR1,AKT1,NF1,RIC8A和RB1。

Nature:新研究揭示胚胎發育早期基因組的組裝特徵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卵母細胞受精後立即會出現DNA活性和非活性區域的分化,該現象甚至在基因被激活之前就已經出現。該研究將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單個受精卵母細胞發育成由許多不同細胞類型組成的完整生物體的機制。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受精卵最終會發育成一個完整的,由數萬億個具有多種功能的細胞組成的有機體。儘管這些細胞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所有這些細胞中的DNA都是相同的。細胞的特性由基因組的特定表達譜決定。但其中的決定機制並不清楚。DNA在細胞核中並不是隨機分布的,他們在空間上具有活性和非活性區域的區分。不同的區域則由被稱為Lamina Associated Domains,或LAD的結構分隔。

Cell:科學家鑑別出維持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研究者表示,這種機制是由一種名為HMCES的蛋白質所開啟的,HMCES是此前研究者所鑑別出的200多種蛋白質家族的一種,這些蛋白質屬於特殊分子機器的一員,其能在細胞分裂時幫助DNA進行複製。其中有些蛋白質是用於與DNA複製相關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內的一些蛋白質則並未發現該功能。

研究者Cortez說道,每一種有機體中都有HMCES樣的蛋白質,比如人類、細菌等;這項研究中我們剔除了細胞中的HMCES基因來尋找細胞複製中的問題,但研究者並未發現任何問題,即缺失HMCES的細胞依然能夠正常進行分裂和DNA複製;當研究者利用損傷的DNA來挑戰這些細胞時他們發現,HMCES對於維持細胞健康至關重要。

Cell:發現一種將癌症進展與基因組不穩定性關聯在一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我們的DNA經常受到攻擊。這種含有我們的遺傳信息的分子極易受到從環境因素(如輻射)到我們呼吸的空氣和我們吃的食物中的化學物的一切東西的影響。基因組不穩定性可導致遺傳疾病、慢性疾病和癌症易感性。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一種稱為ubiquilin-4的蛋白水平升高成為基因組不穩定性的一種新的生物標誌物。他們發現ubiquilin-4參與保護基因組免受DNA損傷,但是過多的ubiquilin-4是有害的。

當ubiquilin-4在腫瘤細胞中的水平增加時,這些腫瘤細胞更容易發生基因組不穩定性,從而加速腫瘤進展並讓它抵抗常用的癌症治療,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

Nature:改寫教科書!中國科學家闡明保護卵母細胞獨特表觀基因組的新型機制!

在哺乳動物中,雌性機體的卵母細胞數量往往有限,卵母細胞擁有一套獨特的表觀基因組,其甲基化程度相當於精子的一半,而且卵母細胞也是一種分化程度最高的體細胞;截至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獨特的DNA甲基化的調控模式以及其相關的功能。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研究就鑑別出了一種新型的DNA甲基化調節子—Stella,其在體細胞中的異位過量表達會通過幹擾DNA甲基化調節子UHRF1的功能來誘發全面的DNA去甲基化作用。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Stella如何通過一種活性的核輸出過程將調節子UHRF1從細胞核隔絕,而Stella缺失所引發的UHRF1功能失調會導致卵子發生期間異常DNA甲基化的積累,相關研究發現揭示了首個調節性因子能夠保護卵母細胞基因組特殊的甲基化狀態。

Cell:挑戰常規!真核生物基因組周期性竟由突變導致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IRB Barcelona)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突變在3000多種人類腫瘤樣品中的分布,觀察到這些突變也每隔10個DNA鹼基對積累一次,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

研究者Oriol Pich解釋道,「通過研究突變在不受自然選擇影響的基因組區域中的分布,我們發現在形成核小體的一部分的DNA中存在著顯著的每隔10個鹼基對的周期性。」突變周期性的產生是因為包裝在核小體內部的DNA的結構有利於易於損傷和修復的區域的出現。因此,這些區域更容易發生突變。

接下來,這些研究人員將注意力轉向人類和植物中的從一代傳遞到另一代的突變。他們發現這些遺傳性突變也每隔10個鹼基對積累一次。鑑於這個關於核小體如何影響DNA突變的新發現,這些研究人員推斷它還可能解釋真核基因組序列中這種神秘的周期性的產生。

Cell:華大基因主導的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測序結果揭示獨特的病毒感染模式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分析全球最大的涉及141431名來自中國各地的孕婦的基因組數據,來自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基因與出生結果(包括雙胎妊娠和女性第一次懷孕時的年齡)之間存在意想不到的關聯。這種分析還允許這些研究人員重建中國不同種族群體在近代的人口流動和通婚,並有望有助於鑑定出讓人們容易患上傳染病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

這些孕婦提供了血液樣本來測試胎兒染色體異常,主要是唐氏綜合症。這種稱為無細胞胎兒DNA測試的技術是一種非侵入性產前測試方法。鑑於孕婦的血液中漂浮著來自她們未出生的孩子的DNA,這種技術是可行的。通過快速鳥槍測序,實驗室能夠讓血液中所有自由漂浮的DNA發生斷裂,並對大小剛好的DNA片段進行測序以便診斷唐氏綜合症。

原標題:CNS三大雜誌解讀基因組研究新進展!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在CNS上發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讀!(2020年8-10月)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8-10月份中國科學家們在CNS三大雜誌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SARS-CoV-2有一個大小為30kb的正義、單鏈RNA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白(N)和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與SARS-CoV一樣,SARS-CoV-2的S蛋白通過受體結合結構域(RBD)與它們共同的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介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
  • ...變大的秘密——番茄遺傳研究的重要成果於《自然 遺傳學》雜誌...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副所長黃三文領導的國際番茄變異組研究團隊通過對世界各地的360份番茄種質進行了重測序分析,構建了完整的番茄遺傳變異組圖譜,為揭示番茄的進化歷史、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
  •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解讀癌症擴散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擴散研究領域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3】Commun Biol:新發現!【5】Nat Commun:大數據助力科學家闡明乳腺癌擴散的分子機制doi:10.1038/s41467-019-10148-6如今科學家們能夠利用大量基因組數據來及早發現患者的疾病狀況,但同時這也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研究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新聞—科學網
    ,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
  • 2019年終盤點:Science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時至歲末,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2019年三大國際著名雜誌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重磅級的研究研究,本文中小編就對2019年Science雜誌發表的亮點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日本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繪製日本人基因組圖譜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基因組醫科學研究中心日前通過新一代DNA測序儀成功繪製出首份日本人基因組圖譜。
  • ...作物演化歷史和果實大小新機製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中國科技網:我科學家揭示瓜類作物演化歷史和果實大小新機製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黃瓜、甜瓜、西瓜、葫蘆、冬瓜、南瓜、絲瓜等瓜類作物都屬於葫蘆科,起源於共同的祖先,其產品器官都是果實,但果實的形態和風味豐富多樣,冬瓜的果實長度甚至可長達1米之多。
  • 2019年終盤點:Nature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時至歲末,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2019年三大國際著名雜誌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重磅級的研究研究,本文中小編就對2019年Nature雜誌發表的亮點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2019年度巨獻:腫瘤研究領域重磅級成果解讀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裡,科學家們在腫瘤多項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腫瘤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2019年終盤點:Cell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谷 君 說 時至歲末,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2019年三大國際著名雜誌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重磅級的研究研究,本文中小編就對2019年Cell雜誌發表的亮點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合作文章】花生蛋白基因組研究
    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廣泛應用,物種的基因組一個又一個被解讀。基因表達與基因功能研究是後基因組時代的重要內容。
  • 從基因組到新品種 一根黃瓜也能「頂天立地」—新聞—科學網
    2006年底,包括黃三文、謝丙炎、顧興芳等在內的蔬菜所專家提出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進行黃瓜基因組測序的建議。蔬菜所時任所長杜永臣成先後多次組織召開黨委會和所學術委員會進行專題研究。
  • 科學家們在癌症復發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復發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治療惡性乳腺癌的新方法或能關閉對標準激素療法產生耐受性的癌細胞的生長,相關研究結果是研究人員於今年進行的臨床試驗所發現的,他們鑑別出了對當前療法產生耐受性的幾乎所有雌激素陽性乳腺癌的薄弱環節。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浸潤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腫瘤浸潤性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Cance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癌變腫瘤中免疫細胞的關鍵改變,這或能幫助改善療法的開發,文章中,研究者發現,在乳腺癌中高水平表達的一系列基因或許與惡性癌症類型有關,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者開發診斷和預測癌症患者生存狀況的新技術,同時也有望研究其它常見癌症中腫瘤的行為特徵。
  • 秈粳各有緣:泛基因組研究徹底讓兩大米亞種分家
    年,史丹福大學、紐約大學、聖路易絲華盛頓大學和普渡大學的聯合研究成果證明的觀點:野生稻米在12000年前開始種植,而馴化發生在10000年前的中國長江流域。而這次《自然》雜誌上的秈粳正名,背後則是「300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項目的階段性總結。 該項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教授牽頭,聯合華大基因、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
  • 諾獎風向標:組蛋白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David Allis教授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Michael Grunstein教授因闡明基因表達受組蛋白化學修飾的機制獲得了2018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八項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地位凸顯
    10項進展高校佔了8項,高校在2月27日公布的「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表現十分搶眼,基礎研究中的主力軍地位得到充分顯現。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我國基礎研究工作標誌性成果的展現,絕大多數入選科學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刊物發表,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被視為「重大突破」或「填補空白」。
  • 首次以通訊作者單位在國際頂刊Cell發表研究成果
    這一新發現推動了蛋白轉運機理的進一步深入,揭示了相分離的重要生理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張立新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是第一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是通訊作者單位。
  • 《中華民族基因組多態現象研究》叢書正式出版
    光明教育訊據西安交通大學新聞網,近日由西安交大出版社承擔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民族基因組多態現象研究》叢書正式出版。  據了解,該項目分為《中華民族遺傳結構與親緣關係》、《人類單基因遺傳疾病》、《基因組拷貝數變異與基因組病》、《法醫基因組學》、《成癮基因組學》5卷,總計近500萬字,由西安交通大學法醫學院李生斌教授、中南大學梁德生教授擔任叢書總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