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因組到新品種 一根黃瓜也能「頂天立地」—新聞—科學網

2020-12-13 科學網

 

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獎團隊顧興芳(右三)等

 

 

黃瓜的馴化歷程

 

 

中農26號(蔬菜所供圖)

 

1月8日是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召開的日子。

 

清晨,黃三文和顧興芳在進入人民大會堂參加大會之前合了一張影,成為他們科研友誼的見證。

 

他們同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同樣研究黃瓜,在同一年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他們各自帶領團隊,又在科研上開展合作,搞清楚了黃瓜基因組的「內核」,並藉此指導黃瓜分子育種,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十餘年來,從基因組到新品種,黃瓜科研真正實現了「頂天」又「立地」。

 

為了讓黃瓜有黃瓜味兒

 

「黃瓜沒有黃瓜味啦!」「西紅柿的味道越來越淡了。」蔬菜品質已經成為老百姓關心的話題,也是我國蔬菜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但是在黃瓜基因組破譯之前,蔬菜基因組到底什麼樣,沒有人知道。「基礎研究較為薄弱,導致蔬菜優良品種培育進程緩慢,分子育種無從開展。」黃三文告訴《中國科學報》。

 

黃瓜是葫蘆科作物的模式物種,它僅有3億個鹼基對,是蔬菜中最少的。同時,在生產上,黃瓜是五大蔬菜之一,又是第一設施蔬菜。

 

然而,世紀之初,我國黃瓜單產水平和荷蘭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一些黃瓜品種在不利生長條件下易發苦而嚴重影響商品價值。此外,消費者對外觀和風味品質以及品種多樣性要求越來越高。

 

「要解決黃瓜生產中的主要問題,亟須創新黃瓜育種的理論和技術體系。」黃三文說。

 

但是,國內外黃瓜遺傳育種研究一直落後於番茄、白菜等主要蔬菜作物。在黃三文和顧興芳等人提出對黃瓜開展聯合研究之前,黃瓜一直沒有完整的分子標記遺傳圖譜,最好的遺傳圖譜只有200 多個分子標記,大部分是AFLP 等不可移植的標記,且連鎖群的個數大於染色體數目,不能有效地覆蓋到全基因組,這嚴重限制了黃瓜遺傳育種研究。

 

「制約黃瓜遺傳育種研究的結構性障礙是其遺傳背景非常狹窄。」顧興芳告訴《中國科學報》,黃瓜是甜瓜屬的66 個物種中唯一單倍體染色體數目為7 的物種(其它均為12),基本上無法通過有性雜交與同屬的其它物種進行遺傳物質的交流。

 

由於遺傳背景狹窄,通過常規的技術手段開發黃瓜標記非常困難,造成黃瓜遺傳研究體系落後,這嚴重製約了黃瓜生物學研究和分子設計育種開展。

 

    2005年至2006年,「454」和「Illumina」等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先後問世,使得以前因為效率低、耗時長、成本高而讓人望而生畏的生物基因組測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低成本、高效率進行生物基因組測序成為了可能。

 

2006年底,包括黃三文、謝丙炎、顧興芳等在內的蔬菜所專家提出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進行黃瓜基因組測序的建議。蔬菜所時任所長杜永臣成先後多次組織召開黨委會和所學術委員會進行專題研究。

 

最後決定,為打破黃瓜分子遺傳研究落後的局面,提升黃瓜分子育種研究水平,並帶動我國其他蔬菜乃至園藝作物的分子育種技術發展,蔬菜所自籌千萬餘元資金,利用新的測序技術進行黃瓜基因組測序。

 

測序工作2007年正式啟動後,又得到了原農業部、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部分項目支持。

 

解讀基因組秘密

 

「我們的工作相互支撐。」黃三文團隊研究員張忠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從項目啟動伊始,兩個團隊的工作就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以黃三文團隊為主,蔬菜所研究人員抓住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出現的契機,破解了第一個蔬菜作物——黃瓜的基因組遺傳密碼。並以此為基礎,研究了世界上主要黃瓜資源的全基因組遺傳變異。

 

他們證實,黃瓜原產於印度,經過人類馴化選擇成為人們喜歡的蔬菜,後來傳播到不同地域,形成了三個主要類型:歐亞黃瓜、東亞黃瓜、西雙版納黃瓜。東亞黃瓜與印度黃瓜的分離時間是2000多年,與張騫出使西域給中國帶來這個大眾蔬菜的史實相吻合。

 

2009年到2013年,上述研究成果先後發表於《自然-遺傳》和《美國科學院院刊》等國際頂級期刊上。

 

顧興芳說,這些成果為發現黃瓜重要農藝性狀控制基因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信息,也為黃瓜種質資源的育種利用提供了理論框架。以此為基礎,他們克隆和定位了50多個黃瓜農藝性狀基因,推動黃瓜育種進入分子設計時代。

 

針對黃瓜單產較低和華南類型黃瓜偶有苦味的生產問題,2014年,他們在《科學》雜誌上宣布發現控制果實數目和苦味形成的關鍵基因。

 

黃三文介紹,黃瓜只有雌花才能發育成商品瓜,他們發現M基因能夠控制雌花的形成,M基因是黃瓜首個得到功能確證的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結合該基因作用途徑開發了提高雌花率的基因標記,用於輔助選育高產黃瓜。

 

此外,黃瓜中的合成葫蘆素C導致果實變苦,他們發現了控制黃瓜苦味物質合成的9個基因,並發現有兩個「開關」基因分別在葉片和果實中控制苦味物質的合成。

 

「把果實『開關』關上,不讓黃瓜變苦;把葉片『開關』打開,讓葉片苦來抗蟲。」黃三文說,苦味物質精確調控是植物中首次揭示代謝產物的精確調控機制。

 

與此同時,顧興芳團隊利用黃瓜基因組大數據,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張超飽和含有10629個SNP的遺傳圖譜;首次發現了果實苦味基因Bi-3和顯性果皮有光澤基因G,闡明了有光澤、抗黑星病、抗病毒病等性狀的遺傳規律;開發出與無苦味、有光澤、抗黑星病、抗病毒病等21個性狀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

 

不僅如此,黃瓜基因組研究方法體系在白菜、西瓜和番茄等蔬菜作物基因組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我國多個單位的同心協力下,在Nature、Science和Cell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10多篇研究論文,帶動我國蔬菜基因組學科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分子育種進入「掘金時代」

 

長期以來,我國蔬菜生產上品質優良、多抗和豐產性好的黃瓜品種數量不足。

 

顧興芳介紹,黃瓜原有主栽品種瓜把長、瓜色暗、瓜條表面有黃線、果肉顏色發白、口感差,影響了果實外觀品質和食用品質;多抗、高抗品種少,造成不同年份的豐產性不穩定。

 

關於黃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鑑定方法,更是沒有形成統一標準,影響了抗病性鑑定結果的準確性及可比性,導致育種效率降低。

 

此外,在品質和抗病育種技術上,仍沿用常規育種手段,無簡便且實用的分子標記可用,育種周期長,選擇效率低,導致品種更新換代速度慢。

 

「基因組研究推動了黃瓜基因的『掘金時代』。」黃三文如是說。自然獎獲得者之一、湖南蔬菜研究所的陳惠明研究員基於基因組研究結果,培育了「蔬研」系列等新品種,成功解決了華南黃瓜品種變苦而喪失商品價值的生產難題。累計推廣約100萬畝,創造約80億元的經濟價值,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此外,以顧興芳團隊為主,取得了幾項重大原創性成果。

 

顧興芳團隊研究員張聖平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花十幾年時間收集保存並系統評價了5637份種質,極大豐富了我國蔬菜種質資源庫。

 

通過創建8項先進高效的抗病性鑑定和品質評價技術,團隊發掘出抗病優質資源19份,研製出黑星病、病毒病等8種主要病害的抗病鑑定技術和瓜把長度、黃色條紋等品質評價技術,頒布行業標準10項,為優異基因挖掘和優質多抗育種提供了種質基礎。

 

顧興芳還帶領團隊率先創製出聚合無苦味、有光澤等5-6個優質基因和抗黑星病、病毒病等5-10個抗病基因的高配合力自交系12個,攻克了優質和抗病基因難以聚合的技術難題。「突破了密刺型黃瓜不抗黑星病、水果型黃瓜不抗病毒病的育種瓶頸。」顧興芳說。

 

利用創製的優質多抗自交系,他們通過分子育種手段,培育出新一代優質多抗新品種8個,實現了密刺型黃瓜優質多抗育種的突破。中農16號、中農26號等,佔遼寧、河北等設施黃瓜主產區總面積的50%以上;中農106號、中農18號等,成為廣東、雲南等7省區的主栽品種,佔主產區的30%以上。

 

上述新品種在全國27個省(市、區)累計推廣1187.9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91.61億元,其中近三年推廣493.52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36.97億元。

 

「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不僅為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積極貢獻;由於其多抗性質,減少農藥使用量20%以上,推動了蔬菜產業綠色發展,生態效益顯著。」張聖平說。

 

更重要的是,顧興芳認為,這些成果推動了行業科技進步:分子標記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的應用,實現了黃瓜常規育種與分子育種相結合的重大變革;育成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為我國黃瓜品種佔本國市場主導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被測序的大蒜品種二水早紫皮蒜     麻類所供圖 7月27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被測序的大蒜品種是二水早紫皮蒜,其適用性廣,在我國種植地域最廣。這項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以下簡稱麻類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 論文通訊作者、麻類所研究員劉頭明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的年播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大蒜具有膨大的鱗莖,富含大蒜素,不僅可用作蔬菜和調味料食品,也被廣泛用於醫藥產業。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昆明植物所獲悉,由該所和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 中外團隊揭秘黃瓜卷鬚背後的新型多功能轉錄因子 —新聞—科學網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楊學勇告訴《中國科學報》,通過鑑定世界範圍內的3342份黃瓜種質,團隊從中發現了唯一的西雙版納無卷鬚黃瓜。 「這是雲南的地方品種,在它的葉腋處,本來應該生長卷鬚的位置,長出的是變態側枝,替代了正常卷鬚。這個側枝的末端還保留了一點捲曲的特徵。非常特別和神奇。」楊學勇說。
  • 研究揭秘拉丁美洲番茄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現在,一項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新研究,揭示並證實了南美西紅柿的進化歷史,相關論文發表於《分子生物學與進化》。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新聞—科學網
    通訊作者楊亞軍介紹,他們首先以我國著名的優良茶樹品種龍井43為材料,利用他們自主開發的三代組裝軟體結合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Hi-C)等技術,克服了其基因組高度雜合、重複序列比例高等複雜基因組組裝難題,完成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組裝。
  • 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山蒼子作為木蘭類分支樟目樟科的代表種之一,鮮果皮精油含量高達到4%~7%,單萜化合物含量高達98%。實際上,山蒼子所屬的樟科植物普遍富含豐富的單萜化合物,即樟腦、桉葉油醇、檸檬醛等。樟科植物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經濟和生態樹種,全國約有20屬、423種,在材用、藥用、香料、醫藥方面都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 —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出現一些針對武漢病毒所的質疑,所裡怎麼看待這些問題? 肖庚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所職工、學生緊急投入相關科研工作。這段時間,病毒基因組測序、病原鑑定、病毒溯源、病原檢測、藥物疫苗研製、動物模型建立等科研攻關,以及支援地方開展疑似病例核酸檢測,各方面任務集中過來,大家日夜忙碌,無暇他顧。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新聞—科學網
    通過對現代人mtDNA(線粒體DNA)變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個所有現代人類共同的母親,也就是所謂的「夏娃」,她來自非洲。這一假說的關鍵主張是,尼安德特人和歐亞同時期的古人類被來源於非洲的現代人完全替代,對現代人起源沒有絲毫貢獻,非洲是現代人的唯一起源地。 但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學界多年的爭論始終相持不下。
  • 科學家完成迄今最大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如今,火炬松正在書寫一段與眾不同的歷史:火炬松的基因組有221.8億個鹼基對——約為人類基因組的7倍多,是目前已完成測序的最大基因組。 火炬松原產於美國東南部,是美國南方松中重要的速生針葉用材樹種。在基因測序工作伊始,火炬松就被確定為研究對象。然而,火炬松基因組的龐大規模給傳統的全基因組「鳥槍法」測序(只能對短的基因組片段進行測序)出了一道難題。
  • 科學網—泛基因組研究「撬動」大豆革命
    田誌喜對《中國科學報》說,「基於圖形結構泛基因組打破傳統基因組線性存儲遺傳信息的方式(ATCG等鹼基按照順序排列到染色體),是結合了傳統基因組存儲方式和圖論的一種新型基因組存儲方式。其優勢是可以存儲某物種中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信息,從而真正代表一個物種的遺傳信息,而非特定個體的遺傳信息。」 基因組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基礎。
  • 探秘海洋生物 賦能藍色產業—新聞—科學網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⑧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
    08「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第二代測序技術開展蔬菜基因組研究的國家,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林科學院、中科院遺傳所和華中農大等優勢團隊合作,先後繪製完成了黃瓜、番茄、西瓜、大白菜、甘藍等蔬菜作物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和變異圖譜,在國際上處於領跑地位
  • 晚飯吃一根黃瓜,真的能排毒減肥嗎?黃瓜對身體有哪些好處?
    又到了瘋狂減肥的季節,很多人都是感覺要穿漂亮裙子了,但是自己卻穿不上的時候才想到要快點減肥。對於如何減肥,最快的效果就是餓出來,或者是瘋狂的鍛鍊健身。當然,餓肚子也不是讓你真的什麼都不吃,只是吃得少,比如晚飯只吃一根黃瓜。那麼,晚飯吃一根黃瓜,就能排毒減肥成功嗎?
  • 耐熱小麥「中麥895」成為我國第三大小麥品種—新聞—科學網
    近日,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最新統計,「中麥895」夏收面積榮登全國冬麥品種前三名。
  • 「光合作用」不再怕熱—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房慶團隊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進展,讓「光合作用」不再被「高溫」困擾,為應對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條件下的糧食安全生產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相關成果4月2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周期和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陽光充足(高光強)或高溫脅迫通常會抑制光合作用,進而導致作物嚴重減產。 因此,全球氣候變暖對世界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陽光充足(高光強)或高溫脅迫通常會引起葉綠體中活性氧累積,抑制光合作用過程。
  • 黃瓜的品種包括哪些
    北京黃瓜系列、京研黃瓜系列北京蔬菜研究中心選育北京、新北京、京研迷你系列,其他品種列舉為例,北京101早熟豐產型,耐低溫、弱光,坐瓜率高,抗霜黴和白粉病強,品質好,味甘甜,北京204適宜春秋大棚,秋延後及春露地種植,瓜長35 cm刺瘤明顯,色澤深綠,品質好,抗病性強,秋季種植可免噴
  • 黃瓜的品種有哪些
    黃瓜主要有華南型黃瓜、小黃瓜、華北型密刺型黃瓜、加工型乳黃瓜等,無刺短黃瓜:包括華南型黃瓜、日本黃瓜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東南亞、日本,該類型黃瓜果實長度中等無稜,刺瘤稀,黑、白刺或無瘤、無刺表面光滑,嫩果綠、綠白、黃白色,味淡,莖葉繁茂,要求溫暖溼潤氣候,耐溼熱,不耐乾燥,
  • 科學網—小葉茶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圖譜首次完成
    染色體級別的「碧雲」茶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高立志供圖 本報訊 近日,生物學預印本伺服器(www.biorxiv.org)在線發表了中美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採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技術,在20多個代表性小葉茶品種中選用雜合度較低的小葉茶良種「碧雲」,將組裝獲得的約2.85Gb 的基因組序列掛載到了15 條假染色體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茶樹中國茶變種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她說,汙水數據中超過95%的病毒「與資料庫中的參考基因組不匹配」。「我們似乎一直在發現新病毒。」 Abrahao說,一些Yaravirus的基因看起來像是巨型病毒的基因,但目前還不清楚這兩者間的關係。他們廣泛地在動物組織中尋找能使自身遺傳物質呈環形的病毒。所謂的環狀病毒包括乳頭瘤病毒,其中一種是可引起宮頸癌的人乳頭瘤病毒。 為找到這些病毒,研究人員從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數十個組織樣本中分離出病毒顆粒,並對它們進行環狀基因組篩選。通過尋找一種能編碼病毒外殼的基因,研究人員確認了DNA屬於病毒。
  • 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並改造皰疹病毒用於靶向治療。 皰疹病毒是一類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病毒,在感染人體後能夠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帶狀皰疹、出生缺陷、多種免疫系統疾病以及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