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0-12-24 科學網

 

人類Ⅰ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DNA通道蛋白的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 通訊員姚瓊)5月30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並改造皰疹病毒用於靶向治療。

皰疹病毒是一類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病毒,在感染人體後能夠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帶狀皰疹、出生缺陷、多種免疫系統疾病以及癌症。皰疹病毒包括囊膜、中間體蛋白層、核衣殼和基因組四層結構,其中核衣殼通常被視為一個正二十面體,其上有一個獨特的DNA通道,是病毒基因組進出的地方。由於缺乏病毒基因組和衣殼DNA通道的高分辨結構,人們對於病毒粒子的基因組包裝過程知之甚少。

在皰疹病毒生命周期中,最關鍵的過程之一就是將DNA剪切酶「召集」到衣殼獨特的DNA 通道上,識別、包裝和切割雙鏈DNA,最終產生含有基因組的病毒粒子。當病毒基因組在病毒衣殼內裝滿後,會發出某種信號,從而切除冗餘的DNA以完成組裝。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套特殊算法,利用冷凍電鏡獲得了皰疹病毒衣殼上DNA通道的原子解析度結構以及大部分基因組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發現病毒基因組具有左手超螺旋的纏繞方式和一個無序核心,並且揭示了病毒基因組包裝信號的傳導方式及基因組如何通過衣殼DNA通道。

該研究展示了皰疹病毒完整的非對稱結構,獲得了第一個真核生物病毒的DNA通道原子模型,也是第一次探測到DNA在通道裡的扭曲狀態。審稿人評論說:「作者採用最前沿的局部分類方法對皰疹病毒結構進行了完美解析,堪稱高分辨冷凍電鏡三維重建的匠心力作。」

畢國強介紹說,通過理解皰疹病毒DNA轉運及基因組包裝信號獲取和傳遞的基本規則,一方面,有針對性地用於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預防和控制;另一方面,有助於對皰疹病毒進行改造,使其成為更實用的載體工具,並用於腫瘤靶向治療或大腦神經環路示蹤等。

該研究是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集成影像中心的又一裡程碑式成果。集成影像中心是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為推進交叉學科發展而建設的創新研究與公共技術平臺。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248-6

《中國科學報》 (2019-05-31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揭示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
    (圖片創作:王國燕、馬燕兵,中國科大供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30日消息,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自然》雜誌30日在線發表了這一科研成果。
  • 中國科大在揭示人類皰疹病毒的基因組包裝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5月30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該工作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
  • 皰疹病毒組裝機制揭示—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操秀英)《科學》雜誌近日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團隊王祥喜研究員等揭示皰疹病毒組裝機制的研究論文。
  • 【科技日報】皰疹病毒組裝機制揭示
    《科學》雜誌近日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團隊王祥喜研究員等揭示皰疹病毒組裝機制的研究論文。該工作為進一步研究病毒核衣殼與包膜蛋白的組裝以及為皰疹病毒的抗病毒治療奠定了基礎,同時,能夠以結構為基礎將皰疹病毒設計成溶瘤病毒,為治療腫瘤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 科學網—人類皰疹病毒近原子解析度結構獲解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教授課題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課題組與華東師範大學梅曄研究員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
  • 饒子和院士團隊解析皰疹病毒包裝的動態過程
    許多dsDNA病毒均使用末端酶複合物來介導基因組的包裝以產生成熟的有感染力的病毒,其可以通過與病毒的portal蛋白協調互作來進行病毒基因組的轉運和特異性切割。基於這樣的生物學特性,末端酶複合物可以作為重要的藥物靶標來幹擾病毒顆粒的成熟,但目前關於皰疹病毒末端酶複合物的組成、結構以及其介導病毒基因組包裝過程的機制卻知之甚少,故而了解末端酶複合物的組裝方式及其介導生命周期的基本過程對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和作用機理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南方有香樹 我國山蒼子栽培面積21.60萬畝,精油年產量14.01萬噸,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產生的經濟價值約20億元。
  • 【學術前沿】夏寧邵團隊等首次解析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不同類型核...
    衣殼裝配是病毒生活周期的關鍵步驟,是尋找和設計抗病毒藥物的良好靶標。近年來,隨著冷凍電鏡(Cryo-EM)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已有多種人類皰疹病毒的高解析度衣殼結構獲得解析。然而,由於VZV存在體外培養滴度低、細胞結合性強等特性,難以獲得足夠且高純度的病毒顆粒,長期以來一直制約了相關研究的開展,目前仍然缺乏關於VZV衣殼顆粒的精確結構、蛋白組成及其相互作用機制的系統認識。
  • 我解析人類皰疹病毒6B型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科技日報合肥12月3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科學家首次解析出單純皰疹病毒1型的DNA包裝機制!
    2019年6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單純皰疹病毒1型(HSV-1)進行研究首次觀察到了將DNA壓縮到病毒衣殼中的複雜機器,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上。HSV-1是一種引起唇皰疹的病毒。
  • 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但最近20年,基因I型(GI)逐漸替代 GIII 型成為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主要流行毒株,而對於基因型轉換的分子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9月3日,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毒學》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馬志永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發現, GI型對於GIII型在水禽宿主中具有適應性優勢,這種優勢具有宿主特異性,僅在禽類宿主中發現。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解析皰疹病毒與老年痴呆關係—新聞—科學網
    但近日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報告稱,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3個不同的大腦資料庫,發現人類皰疹病毒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中更豐富,可能影響遺傳網絡協調,這些網絡被認為與該疾病有關。這項研究支持了一種有爭議的假設,即皰疹病毒與阿爾茨海默氏症有關,並為相關治療提供了潛在新途徑。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中國科大成功解析人類皰疹病毒6B型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畢國強課題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課題組與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員梅曄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武漢病毒所未卜先知?—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出現一些針對武漢病毒所的質疑,所裡怎麼看待這些問題? 肖庚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所職工、學生緊急投入相關科研工作。這段時間,病毒基因組測序、病原鑑定、病毒溯源、病原檢測、藥物疫苗研製、動物模型建立等科研攻關,以及支援地方開展疑似病例核酸檢測,各方面任務集中過來,大家日夜忙碌,無暇他顧。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曾範昌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作物離體高效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分子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生物技術》。
  • bioRxiv:利用比較基因組分析揭示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機制
    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題為「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specific mutation pattern between human coronavirus SARS-CoV-2 and Bat-SARSr-CoV RaTG13」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浙江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比較基因組分析技術揭示了人類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