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地名,凡加上一個舊字,便有了嚼頭。這個古老的詞透露著滄桑,讓人嗅出一股古老的味道。
一個悠長而熟悉的名字,走在中華門的城牆上,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隧道,那世世代代傳承的鄉音古韻,在照片中被遺忘。
城牆是南京人心中很深的情結,爬城牆是很多南京人小時候的記憶,看到古老的城牆,歷史的厚重感就跟著上來了。
南京明城牆的中華門是南京城的南大門。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唐都城江寧府和南宋都城康福府的南門。1369-1375年擴大。初稱寶門,1931年中華民國政府改名為中華門,匾額上的"中華門"三字是蔣介石在雙十節前夕題寫的。中國東大門、西大門兩側開啟,滿足南北雙向車輛通行。中華門東西寬118.5米。全長128米,佔地面積15168平方米。
中華門最特別的地方是它的甕城。中華門甕城由三個甕城組成,呈頭狀結構。三層甕城有27名藏兵,三千多名藏兵。站在甕城之上,對於我這個不懂部署的人來說卻能體會到易守難攻,真是甕中捉鱉的妙處。中華門的城門是雙葉鐵包門,一門一閘,裡面有栓槽,供木栓關閉城門。
望著昔日的關閘,不禁感嘆甕城工程之宏偉,結構之複雜,設計之巧妙;站在古老的城牆上,撫摸著斑駁的磚瓦,回憶起那些歷史和傳說,仿佛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中華門是南京城牆明代13座內門之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複雜的甕城,被譽為"天下第一甕城"。來到中華門,望著昔日的城門,我們不禁感嘆烏蘭城工程的宏偉,結構的複雜,設計的巧妙。站在古老的城牆上,撫摸著斑駁的磚瓦,回憶起那些歷史和傳說,仿佛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仔細走近,城磚上有制磚師傅留下的文字,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保證制磚質量而採取的措施。
老門東是南京老城南地區的古稱,位於南京夫子廟箍桶巷與剪子巷交匯處。如今的老門東保護區東至江寧路,西至中華門城堡段的秦淮河,北至馬道街,南至明城牆。
"你是誰?我是老城南人,我家在邊營,你呢?""我也是,我是東門剪子巷的。""親愛的,我們家都是一堆的哈,也許我們小時候可以一起翻牆。"
穿過"老門東"牌樓,人們進入老城南傳統的民居生活,一條又一條老街讓人感受到老城南的風貌。這個街區現在入駐了很多好吃好玩的,未來會越來越豐富。雖然增添了商業氣息,但整體上仍有濃鬱的老城南氣息,勾起了不少南京人的童年記憶,也讓外地遊客近距離領略了南京民俗文化。
在城北,以民國建築為主,或端莊大氣的公共建築,或精緻典雅的小洋樓,空曠的馬路上灑滿了梧桐的樹影,有一種中西合璧的高大上氣質,而在城南,南京更多的是土氣和本真,窄巷深院、粉牆黛瓦已普遍破敗。而舊時的王謝堂皇飛入尋常百姓家。一派飽經滄桑後依然怡然自得的市井氣息濃鬱。
在電影《金陵十三釵》的結尾,我不知道《金陵十三釵》的結局,電影也沒有拍這個鏡頭,所有的一切都定格在妓女們來到教堂的那一天,在淑娟的眼裡。這一幕讓那些"秦淮河畔的女人們"搖曳的身影始終留在觀眾的腦海中,也讓觀眾更感興趣秦淮河上如何早已是十三釵的風姿。
在南京的一城一河中,明城牆是秦淮區的骨架,拉開了城市的整個框架,秦淮河是秦淮區的血脈,是整個城市水系流域的融合。
明清兩代是十裡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塔,鱗次櫛比;浮舟、槳、燈、影,構成了一幅美輪美奐的奇景。
作為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河流,秦淮河分為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裡秦淮最繁華的地方。秦淮河有兩個源頭,東源來自句容縣的寶華山,南源來自溧水縣的洞庭山,兩源在江寧縣方山岱匯合,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市,秦淮河自東向西橫貫市區,南出西水關匯入長江。
現在恢復後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以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到鎮淮橋沿線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亭閣景觀,是一條集古蹟、園林、船舫、街巷、亭閣和民俗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懷和韻味。
從每年的2月、3月開始,南京的花兒便競相跨越開放,最先開放的是梅花,隨後是桃花、櫻花、鬱金香、海棠花、牡丹花紛紛開放,此時的南京不僅氣候宜人,而且花香四溢,山水可人。
大恩寺因感恩而生,因知恩而顯,一切為了感恩而靈,一切為了推恩而聖,所以是大恩的聖地。
大報恩寺,一座西方可能比中國更熟悉的寺廟,因為寺內一座九層琉璃塔而名揚天下,它是當時西方描述中國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也是當時中國最高的建築,遠比現在的長城有名,甚至在安徒生的童話裡也是如此。
為傳承歷史記憶,最後的巴恩塔仍建成八面九層的塔身,高度為93.157米,與原塔規模、造型、長細比相近。
大報恩寺前世今生的大型沙盤模型,沙盤向我們展示了明代大報恩寺的建設場景。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而建。1412年在寺廟原址上重建。重建歷時19年,耗銀248.5萬兩,軍民10萬人。對於古人來說,建造這樣一座舍利塔作為藝術品,真是勞民傷財啊,但是事物都是兩面的。
映入眼帘的是遙望千年的時空長廊,踏上步道,腳下七步是生蓮,柱鈴輕響,空氣中還帶著薰香的味道。在走廊的盡頭,玄奘法師瘦削的背影對著佛祖微笑。
看著這些文物,雖然無法想像當時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宏偉,但卻能深切感受到這座塔所經歷的風雨和戰爭的喧囂。
我不知道佛教為什麼會從心底吸引我,但它似乎在指引著我。是因為佛教或神靈的智慧慈悲,還是因為佛教本能的複雜情感,情結越來越濃,隨時進入心靈最敏感的區域,一碰就醒,一點就著。
大多數人會習慣於用一種文化去理解另一種異質文化。一些時代的產物,比如XX的一些攻略,這些攻略裡面你可以找出你在這裡可以拍到什麼,那個時候你在哪裡可以拍到什麼,也是雞蛋,在這裡,慢慢的去感受這裡的一切,用心,用心,用心。
歷史最悠久的明代古典園林是江南四大名園、夫子廟和秦淮風光帶。其歷史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的武王府,再到中山王徐達的府邸花園,以假山著稱,取歐陽修"望玉堂,如在天"的詩句而得名。
瞻園南門的屋簷下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金陵第一園"燙金匾額,洋溢著傲氣與自信,其實也是實至名歸。
瞻園是南京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群,也是唯一開放的明代宮殿,曾是明代開國功臣徐達府邸的一部分,也是清代江南布政使的辦公場所。太平天國時期,這裡是東王楊秀清的行宮。和大多數江南園林一樣,瞻園有著複雜的歷史,面貌也經歷了變遷。
如今的瞻園大致分為兩部分:東部的南部為"太平天國歷史紀念館",北部為"明中山王徐達史料展"、"清部府署史料展"和"羅爾綱歷史書院";西部是全園的主體部分,分為東(盆景園和水景園)、西(西園)、北(北新園)三個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的區域。
瞻園山水平原,若有若無,若隱若現,微妙而悠遠。建議遊客,美景原本只是一牆之隔,原本有洞天就在角落裡,突然回頭,那人卻在光線暗淡的地方。
漫步老房子,聽老茶館裡的南京白局,再聽兩個白話故事,你將度過一個悠閒的南京午後。
甘熙知道的不多,但甘家是南京的名門望族,出了很多牛人,提起甘熙的祖先,很多人都知道,在三國戲裡,東吳大將甘寧是甘興霸。而最讓我意外的是,這才知道,原來黃梅戲大師嚴鳳英,竟然是甘家的兒媳婦,她嫁給了當時的三少爺甘法,只可惜這段婚姻最終走到了盡頭,雖然現在甘家大院還保留著嚴鳳英的臥室,但早已物是人非。
所有的音樂之聲都在一片蒼涼的梁指勢中,半個戰壕的繁華裡,也像夜空中的第一根弦,以一種無聲的清涼姿態與你相對。夢,在殘影的廢墟中醒來,歷史的筆被飽蘸著墨色,成為一段賣不掉的輝煌。
隨意坐或走。不要踩在沉默的石頭上,也不要驚擾爬滿老牆的老藤。觸摸著鮮葉鮮花,蒼茫的蒼涼在人工的培植下煥發出新的色彩。人聲與現代的喧囂隔著一堵牆。牆外是高聳的樓房和商業街的廣告牌,牆內是深深的庭院和一池清水。這個時候,什麼都不需要透露,只要輕輕地走,留下安靜的思考。
聽了15分鐘的南京白局(地方戲)打擊樂,南京白局的打擊樂特別有意思,演唱者拿著碗、酒杯等,用手中的小鋼棍敲打,非常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