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語文中考中,古詩詞鑑賞類考題是同學們深感頭疼的,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古詩詞鑑賞類考題失分比例較高;同學們普遍反映的問題就兩個:讀不懂古詩詞、不知從何入手答題。
下面就第一個問題,簡要講解快速讀懂古詩詞的方法。
第二講:五個步驟快速讀懂古詩詞
中考語文古詩詞鑑賞類考題經過幾年的發展,絕大部分地區考題已經從課內古詩詞轉向課外古詩詞了;現在古詩詞考試一般是6-8分的試題。
為了避免老師們猜題押題,課外古詩詞的選擇,一般儘量選擇我們教材上沒涉及的陌生作者的詩篇,或者熟悉作者的陌生詩作,這樣就完全要靠學生的日常積累練就的功夫了。
面對一首陌生的詩作,如何在短時間讀懂它?我們不求百分之百讀懂,能讀懂百分之六十以上,就可以應付考題了;當然,讀懂程度越大,得分率肯定越高啦。
讀詩詞一般依次問一下幾個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詩詞寫了什麼內容?
2.作者寫了哪些具體的物象?
3.這些具體的物象總體上有什麼明顯的特點?
4.從這些物象中可以揣摩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5.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寫詩作?
這實際上和我們閱讀現代文中記敘類的文章是一樣的,舉個例子,以大家熟悉的杜甫《春望》為例。
1.一句話概括詩作內容:
寫了春天作者來到長安城的所見所聞所思,或者具體的就是長安春景及作者思緒。
(提示:我們初中所接觸的詩作,都可以用所見所聞所思來籠統歸納,「所思」有的詩作不是直接寫出。)
2.具體物象:
國都、山河、長安城、草木、花、淚、鳥聲、烽火、家書、白頭、簪
(提示:把可能的都羅列出來,然後所有的物象可以分類:分為大物和小物,或者實物和虛物,或者遠物和近物。)
這首詩可以切分大物和小物:「國都、山河、城市、烽火」都可看成大物,「大物」一般具有暗示背景的意義;「草木、花、淚、鳥聲、家書、白頭、簪」可以看作小物,「小物」一般具有承載作者情感的作用。
以上兩個步驟是理解詩作的基礎,也是解題的基礎。
3.這些物象總體有什麼明顯的特點?
生機勃勃的春天又一次來到了長安城,但根據以上大物小物的理解,顯然不能看成「生機勃勃」,草木瘋長和城市不符合,「破、烽火」暗示著背景,可以得出這些景物的特點是荒涼蕭瑟
4.從這些物象中可以揣摩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昔日都城荒涼蕭瑟到如此,什麼感情?憂國之情;「烽火、家書」什麼感情?思家之情;「花淚、鳥鳴」什麼感情?無心賞景,心情憂傷;「白頭、簪」什麼感情?憂國思家之深。
我們初中涉及到的詩作承載的作者情感,根據課文學過的詩篇大致有這麼一些:憂國思家、離情別緒、熱愛自然、追求恬淡閒適的生活、對隱居生活的嚮往、懷才不遇的憤懣等等。
建議同學們梳理一下課文中的詩作情感。
5.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寫詩作?
根據初中學過的詩詞,主要說一說考試一般涉及的內容。
涉及整體的寫法: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借古諷今、託物言志等,這些考試尋常見。
涉及具體詩句是修辭手法的運用,一般考試會出現的不外乎擬人、對比、比喻等修辭;即使考題中出現哪個字用得好,大致也和修辭有一定關聯。
寫景的具體手法一般有寫景的順序、大景和小景的映襯,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對比襯託等,這些都是考試時經常會涉及到,所以要做到心中有數。
當大致對詩詞作了以上幾方面的分析後,對詩詞就有了八句不離十的理解了,如果加上答題技巧,一般基本能得絕大部分的分數;不敢說得全部,畢竟每一首詩都是不同的,以上介紹的只是眾多方法中的一種,不可理解為萬能的,還是需要同學們不斷積累的。
更多中考輔導看連結,希望對同學們有幫助。
中考輔導:抓住一個註解,讀懂董穎的《江上》,得滿分
古詩詞鑑賞考題分值較大,讀不懂怎麼做?跟我學,讓你得高分
語文中考倒計時提分策略一:搶奪最基礎的18分,確保一分不失
中考作文備考:踢好臨門一腳,可從三個方面入手訓練
用舊材料寫作文,照樣得高分!別不服氣,學會包裝技巧,你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