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點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三國,知道點三國的人,肯定知道周瑜和諸葛亮。但是這二人之間的真實關係是什麼樣子呢,恐怕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受羅貫中震古爍今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影響,在大部分人心裡,周瑜是個氣量狹小、嫉賢妒能的人,諸葛亮是個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人。兩個人關係十分不融洽,周瑜總想著殺掉諸葛亮,然而處於弱勢的諸葛亮總能憑藉自己的智慧化險為夷,最後利用周瑜的弱點將其氣死,留下了「三氣周瑜」的典故,也留下了「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謠言,更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年諷刺。很顯然,這是小說中的周瑜和諸葛亮,不可信。真實歷史中,這二人是什麼樣的人,關係又怎麼樣呢,且看筆者娓娓道來。
周瑜,字公瑾,從名和字上看,瑜和瑾都是美玉,用在名字中寓意為品德高尚,給周瑜起名字的人希望周瑜能夠品德高尚。周瑜也確實對得起這樣的名和字,縱觀周瑜一生,確實是品德高尚。另有諸葛亮之兄長諸葛瑾,字子瑜,名字和周瑜異曲同工。小說中羅貫中幫助諸葛亮製造了「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謠言,其中有周郎兩字,「郎」在古代意思大概為有能耐的年輕帥小夥子,能被稱為郎是種十分少見的榮耀。整個三國歷史,只有兩人被稱為郎過,分別是周瑜「周郎」,孫策「孫郎」(語出袁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這二人可都是少年英雄。說少年英雄氣量狹小、嫉賢妒能,似乎不太可能。
再來看看周瑜的家世和官職,周瑜堂叔和堂祖父官之太尉,位列三公,父親官拜洛陽令,是首都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周瑜絕對是出身名門。僅看家世,整個三國只有袁紹和楊修(四世三公)比周瑜強。周瑜21歲跟隨孫策平定江東,24歲,官拜吳軍中郎將,相當於地方高級軍事長官,孫策死後,為江東軍事首腦,後來封為大都督,相當於軍委主席和國防部長,絕對是身居要職,位居高官。周瑜本有事美男子一個,堪稱三國第一帥哥,又娶了三國第一美女小喬,這樣一個事業家庭都十分成功的人,又怎麼可能氣量狹小、嫉賢妒能呢。
再來看看當時人們對周瑜的評價,
孫策: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諧也。孫權:周公瑾雄烈,膽略兼人,有王佐之資,天以君授孤也。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蔣幹: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王朗: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這些全是當時傑出人物對周瑜的評價,無一不是誇讚周瑜文韜武略、胸懷寬廣,這樣一個家世顯赫、英俊異常、年輕有為、身居高位、家庭美滿、幾乎完美的人,就算他想嫉妒,別人又有什麼能讓他嫉妒呢。尤其諸葛亮沒有任何可以讓他嫉妒的地方,赤壁之戰前夕,和周瑜相見時的諸葛亮,跟隨劉備屢戰屢敗、東奔西跑,既無地盤發展事業,又無高官展示雄才,怎麼會讓周瑜嫉妒呢,顯然是笑談。
或許有人會說,諸葛亮雄才大略,讓周瑜認為是東吳的威脅,所以嫉妒,一心想要除掉諸葛亮。這同樣是受《三國演義》影響。再來看看二人才能之間的對比。江東平定後,周瑜文韜武略得到展示,時人皆知,後來又率領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名聞天下。正史中的諸葛亮可謂超一流的外交家,擅長於內政治國,也就是丞相的完美人選,軍事和謀略實在很一般。博望坡和新野的大火是羅貫中燒的,赤壁之戰是周瑜打的,諸葛亮僅僅起到了外交出使的作用,劉備攻佔西川時帶的謀臣是法正,諸葛亮北伐六次,無一成功。讓諸葛亮名傳千古的是劉備死後他對蜀漢的忠心,而不是當時的能耐。從能耐上看諸葛亮還不如周瑜,嫉妒一說也就無從談起了。如果非要討論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借東風能起大霧,只能淪為別人的笑柄。
那麼二人關係如何呢,赤壁戰前,周瑜早已名揚江南,天下人都很神往,諸葛亮也不能例外,出使江東後,更是近距離接觸到了周瑜,周瑜也很欣賞諸葛亮的才華,因為諸葛瑾的關係,一度想把諸葛亮挖過來,只是沒能成行,二人反而是關係很不錯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