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讓我泣不成聲。說上海有一位90後的年輕媽媽。生孩子後她患上了抑鬱症。為了能夠快一點健康起來不給家庭添負擔,她用手工鉤織治癒自己。
她叫毛晚,曾經也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外場主持,每次出現在大眾面前都是一副幹練睿智可以把控全局的女強人形象。可自從有了孩子後,一切似乎都變了。月子裡的各種疼痛不適應不說。出了月子後,她連打一個噴嚏都會尿失禁。這讓她變得異常敏感,很長時間不敢出門。 看著肚子上一圈又一圈的妊娠紋和松松松垮垮的贅肉。還有那個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她一下子茫然了,似乎一切都脫離了原來的軌道。她對這一切感到陌生,恐懼。她無法掌控這一切。慢慢的她開始變得敏感,脆弱,多疑和害怕,最後她抑鬱了。
抑鬱的日子是痛苦的。在別人看來她就是一個身體健康的正常人,她表面波瀾不驚,實際上內心千瘡百孔。可是她的痛苦別人看不出來,也沒發去了解。她像別人訴說自己的痛苦渴望尋求幫助。他們卻說她矯情。於是她一個人只得退回自己那個小小的黑屋裡,越來越沉默,越來越痛苦。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沒有人能感同身受她的痛苦。為了能夠走出灰濛濛的世界,擁抱陽光雨露,她知道唯有自渡。
多年前她還是一位待字閨中的小女孩時,就喜歡上了手工鉤織。細細的毛線在她的手中變戲法似的幻化成一件件衣服,一個個玩偶。那種成就感給了她滿滿的驕傲和自信。她時常暢洋在手工鉤織的世界馳騁捭闔揮斥方遒。只是後來工作越來越忙。她不得不忍痛割捨這份自己熱愛的手工。
現在她病了,無法工作和學習,她又重拾舊愛,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手工鉤織中來。她給常年裸露在外的欄杆針織了一套五彩繽紛的美麗手套。又用引人入勝的玩偶裝點欄杆。她讓原本肅穆的街道變得生機盎然。 在這份付出中。慢慢的她發現自己變得心平氣和,氣定神閒了,完全沒有了當初的惴惴不安。她的抑鬱症好了。
抑鬱症這是一個有些隱晦的話題。雖然近年來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已大有進步。可依然無法消除抑鬱症在大部分人心中的誤解。在絕大多數人的思維中,抑鬱症等同於精神病。這也讓很多抑鬱症患者對自己的病諱莫如深。
我也是一名抑鬱症患者。得這個病已經十幾年了。病發的時候,軀體的不適總讓人難以承受,所以只能通過藥物來控制。我毫不避諱的把這個病告訴我的同窗好友。我以為得到的會是安慰鼓勵。沒想到她冷不丁的問我:你知道你媽媽叫什麼名字嗎?一句話讓我的心跌落到萬丈深淵冰冷刺骨。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一直對這句話記憶猶新。每次看到她我都會在心中詢問自己。她是不是在像看待一個精神病人一樣的看我?
當年那個在風景區跳崖的女孩,她用結束生命這樣振聾發聵的形式告誡世人。對抑鬱症患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她死後,她浩瀚如煙的遺書曝光。滿紙辛酸淚,道不盡箇中滋味。唯有結束,方能解脫。那一刻我五內俱焚。
抑鬱症只是一種病。它看不見摸不著,卻有強大的殺傷力。如果你身邊有家人朋友得了抑鬱症。不要視他們如洪水猛獸。更不要覺得他們矯情。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愛護吧。你的善舉是他們早日擺脫抑鬱走出陰霾的動力。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相鬱症說:滾蛋吧!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