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邂逅夏至(爸媽精讀主筆)
上個月一個朋友剛剛迎來弄瓦之喜(喜提千金),坎坷了半生,40歲終於迎來第一個孩子,按理說是非常喜悅的事,從孩子出生當天她發的朋友圈可以看出她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孩子滿月的時候我去探望她,她對我說:「不知道怎麼回事,孩子出生時的喜悅感完全不見了,每天看著孩子熟睡的臉,我就莫名地悲傷,好像突然特別脆弱,連站起來的勇氣都沒有。」
經驗告訴我,她可能是產後抑鬱。
我另一個朋友,孩子出生兩年一直沒有上班,每天的日常是抱怨、吐槽、發脾氣,她剛生完孩子的時候每天都哭.
一開始我特別耐心地勸導她,讓她和家人多溝通,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可收效甚微,奶水不足她會哭、孩子感冒生病她會哭,直到現在也經常因為無法去工作、不能分擔家裡的經濟壓力而唉聲嘆氣,說著說著就哭起來。
陷入了產後抑鬱的困擾而無法自拔。
01
產後抑鬱症發病趨勢
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生產後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障礙;
一組很引人深思的數據:
據調查,在分娩後的第一周,約50%-75%的女性出現輕度抑鬱症狀,10%-15%患產後抑鬱症。
而在2019年1月,由Momself牽頭完成的《新媽媽情緒藍皮書》中也指出:
60%到80%的女性在孕期及產後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有接近20%會發展為抑鬱症。極少數情況嚴重的,可能會釀成悲劇。
02
旅途艱難,我亦曾是一隻孤獨的鷹
不禁想起我經歷懷孕生子的時候。
十月懷胎,歷盡辛苦,誕下女兒後,婆婆的重男輕女、媽寶丈夫的不理解、月子裡每天都雞飛狗跳。
從出院第一天開始,我不得不親自包著腹帶,忍著刀口劇痛給女兒洗澡。休息不好,吃不好,我也一度陷入了產後抑鬱的折磨中。
每天夜裡餵奶後失眠,站在窗前看著遠處的街燈,覺得異常悽涼,經常一坐就是一夜。白天還要應付緊張的婆媳關係,搞得我身心俱疲。每天精神恍惚,不知道自己哪裡病了,不知道怎麼才能治好。
記得網上看到過一次採訪,產後抑鬱症患者自稱「就好像是我生了一場病,但是卻因為我沒有咳出聲,家裡就沒有一個人知道我生病了,但是我確實就是病得很厲害」。真的感同身受。
我那時經常自嘲自己:如果說好媽媽是一本教科書,那我一定是一本反面教材。
做不好自己,無法將滿滿的愛帶給孩子,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好像每個人都是對的,只有我是錯的。我不該難過、不該失眠、不該歇斯底裡、不該偷偷哭泣……
隨著上班的日子越來越近,這種恐慌感更強烈,不能任由其發展下去,我開始上網查找產後抑鬱的自我療愈方式。
產假結束後我回到了工作崗位,每天繁忙的工作立刻將生活填滿。工作之餘,我把尚未考完的會計師考試也重新拾了起來。我堅信,只有我變好了,家才能變好。
為了爭取時間看書,我只有很少的時間可以留給孩子,每到周末,安頓給孩子後,我都要躡手躡腳從家裡溜出來,直奔圖書館自習室。有時被孩子發現,哭得著喊媽媽別走,我也只好忍著痛關上門衝出去,站在門口哭一會然後下樓。
家人不理解,指責聲每天都充斥著我的耳膜。
「都當媽的人了,每天不管孩子,天天這麼晚回家!你還知道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別人家老婆都在家安分守己看孩子,你呢?天天不管孩子,你配當媽麼?」
直至此刻,寫下以上這些文字,我的眼眶依然是酸的。
產後抑鬱症最大的元兇不是脆弱的自己,而是這個充滿「不理解」的世界。
是無法給抑鬱症媽媽一個空間去療愈的環境。
是無數冷漠的人的輿論暴力。
家不再像家般溫暖,它變成了可怕的地獄。
殺死一個人,有的時候不需要動用刀槍棍棒,可能只是因為拒絕給他一個寬容的擁抱。
在深陷家人的不理解和責備聲中的時候,我也曾經懷疑過自己
我真的不配當一個好媽媽麼?不是的。
這條路對麼?不知道。
那你怕走錯路麼?不怕。
走對了路,看到了風景,走錯了路,看到了自己。
堅持真的累,但是每當我展開書,靜下心來念的時候,反而會感覺異常地踏實和滿足,也逐漸找回了當初的狀態,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我反而漸漸地把自己從消極的情緒中解救了出來。
沒錯,在孩子成長的前三年,我沒有扮演好一個稱職的好媽媽,在常人眼中,我沒有每天陪伴孩子,為了擠時間看書,我沒有像其他媽媽一樣帶孩子去遊樂場去旅遊去看世界,我也曾陷入深深的自責無法原諒自己。
但是我也深深明白,我首先要是一個健康的我自己,才能扮演一個好媽媽,才能好好地去愛我的孩子,讓她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
英國倫敦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碑上寫著這樣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如果改變世界很難,那就先改變自己吧。在改變自己的過程中,便可以慢慢擺脫產後抑鬱的困擾。
03
產後抑鬱症,你不是可怕的惡魔
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勇敢的生物,每一個孩子在投胎之前都會很膽怯,「我那麼弱小,我好害怕人間會充滿傷害。
」上帝說「不要怕,人間有一位天使在等著你,這個天使叫『媽媽『。」
相信每個媽媽只要想到自己保護孩子的天使,都會振作起來。想盡各種辦法來療愈自己。
我搜索了網上一些經驗分享,發現媽媽們對抗產後抑鬱使出了不同的方式,但相同的是,她們在對抗疾病的同時,也都獲得了更加優秀的自己。
1、轉移注意力
集中精力在其他事情上,找到可以專注的事情,慢慢地可以從不良的情緒中解放出來。
在上海,有一位90後媽媽產後抑鬱,後來她給整條街都織上了毛衣,而她自己也通過這件事慢慢地從產後抑鬱中走了出來。
2、健身療法
運動是治癒一切疾病的萬能藥。
著名健身教練凱爾西威爾斯分享過她早年間通過健身來對抗產後抑鬱的經歷,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參加了產後檢查,得知產後抑鬱/焦慮時淚流滿面。我知道我不行,在我們討論治療方案時,我被告知經常鍛鍊可能有所幫助。保持健康和活躍在健身房讓凱爾西發洩她的負面情緒。通過定期的訓練和飲食調整,她慢慢對自己的身體產生欣賞和信心,並以全面和健康的方式控制了自己的焦慮。她也藉此機會開設社交帳戶,幫助更多的產後抑鬱患者自我療愈。
3、美食療愈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裡美食編輯文佳佳,懷孕後到美國待產,男友是一位已婚男子,非常有錢,原配妻子也很強勢,所以文佳佳無法擁有名分,只好去美國待產。
可是文佳佳又是一個非常渴望愛的人,她不需要物質上的寵愛,只希望枕邊人可以用心對自己。
在順利產子後,她也如願上位,但是丈夫依然忙於工作,疏於對情感的維繫。
終於,文佳佳帶著孩子離開了他,為了走出感情陰霾,她一邊帶娃,一邊繼續做美食編輯,為寶寶烹製可口的食物,成了一名知名美食博主,也最終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產後抑鬱是吞噬掉家庭幸福的罪魁禍首,它像黑暗中伸出的手,將你牢牢抓住,無法感知到生活的美好,陷入悲傷的情緒中,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產後抑鬱也沒有那麼可怕,家人的理解與支持,自我的修煉與成長,或是向專業服務機構尋求幫助,都可以讓自己一點點脫離產後抑鬱的折磨。
受產後抑鬱折磨的媽媽們一定不要放棄自己,更不要自責,不要用旁人的道德觀來綁架自己,如果無法獲得家人的支持與理解,至少做到暫時脫離開負面的環境。
如果覺得生活太壓抑,就抽一個下午,把孩子丟給父母,自己去咖啡店讀一本書,刷一部電影,放鬆一下自己。
如果覺得情緒無法調控,乾脆訂個機票,享受一個美美的假期。
營造一個良好的心態,才能勇敢地和產後抑鬱對抗。
希望受產後抑鬱症困擾的媽媽們放過自己,不要苛責自己,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孩子。孩子需要媽媽的陪伴,孩子更需要一個榜樣媽媽。
也希望這個社會可以給產後媽媽多一些寬容與愛。
畢竟,我們都曾是一位媽媽,我們終將成為一位媽媽。
作者簡介:邂逅夏至,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財會金融圈的85後職場媽媽。願每個文字都有溫度,願每個靈魂都有歸屬,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