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層次等於孩子的起跑線,最需要學習與成長的是父母。
育人先育己,慈懷媽媽每周和您分享一個育兒話題,一周共讀5本書,讓我們都成為孩子眼中合格的父母。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書是:《學習的格局:孩子自主學習的秘密》
點擊音頻播放
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每個父母都非常關心的事情。很多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而使出渾身解數,但不管孩子怎麼努力,成績卻還是不見起色。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很迷茫,家長亦是不解。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了學習上的問題,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的學習而擔憂,那麼不妨來讀讀黃靜潔老師的這本《學習的格局:孩子自主學習的秘密》。
作者培養出了兩位非常優秀的兒子。
大兒子以滿分的成績考上了美國頂尖高中,目前在藝術名校紐約電影學院攻讀電影製作。小兒子正在備考中國最好的音樂學院附中,立志成為一名音樂人。
作者在書中融合了28個世界前沿學習理論,用65個高效學習新方法和89個翔實生動的案例故事,徹底顛覆了「只有刻苦學習才能出成績」的傳統認知,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習者。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孩子自主學習的秘密吧。
找到孩子的「學習區」,
提高學習效率
為什麼有些孩子明明上課認真聽講,課後按時完成作業,刷很多習題,上各種補習班,刻苦努力,但卻成績平平呢?
其實,刻苦學習並不能與好成績劃等號。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只是看起來在努力學習,但實際上已經在「低水平勤奮」的陷阱裡越陷越深了,學習效率並不高。
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呢?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在認知領域中非常著名的「三區理論」。
「三區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密西根商學院的教授諾爾·迪奇,該理論將學習分成了一環套一環的三個圓形區域。
其中,處於最內層的是「舒適區」。
在「舒適區」裡,孩子會針對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展開練習。很多孩子看似一直在勤奮地不斷刷題,其實不過是待在「舒適區」裡,陷入「低水平勤奮」的陷阱,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練習著已經掌握的知識而已。
這種學習方式可能會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提分,但同時也會帶來不良後果。孩子會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所有的知識,從而對學習失去滿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
處於最外層的是「恐慌區」,它代表孩子暫時無法學會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是超出孩子能力和理解的內容。
由於內容超綱,孩子在「恐慌區」屢試屢敗,產生挫敗感。長此以往,孩子不但容易厭學,還可能自暴自棄,形成固定思維模式,從而影響健康人格的養成。
只有當孩子身處位於「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的地帶「學習區」,並將學習內容的難度配比調整到15%左右,也就是練習85%的舊內容,學習15%的新內容,孩子的勤奮和努力才會呈現最佳效果。因為如此一來,孩子會感到學習內容既不太難又不太容易,恰好是適合自己能力的區域,學習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
很多家會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但是通過這個理論,我們至少應該明白,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家長對於補習班的選擇就要有針對性。
「學習區」概念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孩子需要在符合自己認知水平的區域裡學習。
為孩子報名上那些沒有針對性的補習班,就有可能把孩子放在低水平勤奮的「舒適區」,讓他們漫無目的地遊蕩,消耗掉學習的熱情;也有可能把孩子推進超水平的「恐慌區」,最終導致孩子自我「癱瘓」,提早放棄學習的意願。
所以,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在此基礎上,為孩子找對具有針對性的學習班,讓孩子感受良好的學習過程。
另外,我們還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把學習過程變得像打怪一樣好玩。
「學習區」裡的15%最佳難度配比率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學習的進度設計成像遊戲通關一樣,當15%的新內容變成了孩子可以駕馭的舊內容時,就宣告孩子打通了一道難關,上升了一個難度級別。
這不但是一種有效的外部激勵法,同時也會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
孩子的學習是有科學規律的。
父母要及早更新自己對孩子學習的認知,用科學的方法帶動孩子的積極性,鼓勵孩子在符合自己學習能力的「學習區」裡,不斷接受15%的新挑戰,努力創造層層上升的持續進步。
養成健康的時間觀念,
讓作業不再拖延
很多孩子都會有拖延症,尤其是寫作業的時候。明明知道第二天就要交作業,但仍忍不住拿起手機玩遊戲,到了該睡覺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作業連一個字都還沒寫。
事實上,這些孩子都很聰明,他們在學習上遇到的瓶頸可能並不是來自於學業本身,而更多的是學習習慣、時間觀念和自控力薄弱等問題。
拖延是與時間觀念緊密相關的,如果父母能夠教導孩子從小便學會管理時間,那麼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把「愛拖延」這隻調皮的小猴子關進籠子裡,等到可以找樂子的時候再放它出來玩一下。
而想要讓孩子養成健康的時間觀念,我們就要讓孩子理解時間的分配。
對於低齡階段的孩子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抽象到只剩下鐘錶盤上的數字。想要讓孩子理解時間,父母們就需要將時間具體化,以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孩子。畫「時間餅」便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時間餅」就像孩子們愛吃的比薩,只要把每一塊比薩餅裡的任務、活動與相對應的時間一一聯繫起來,就可以把日常生活變成一張時間清單。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清單上的活動用筆畫出來、用文字列出來,再塗上喜歡的塗鴉和顏色,然後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變化就會悄然發生。
你會發現,孩子開始期待某個時間的到來,而「時間餅」會提醒他,在等待那個喜歡的時間和活動到來之前,自己還需要完成哪些事情。
通過這樣的創意過程,家長不僅可以及早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還能幫孩子了解到,時間是有限的,在一塊「比薩餅」裡沒有做完的事,就會佔用下一塊「比薩餅」的時間,導致後面的事情也無法完成。
當孩子能夠很好地理解時間的分配後,接下來我們還要幫助孩子了解時間的長度。
低齡孩子對時間長度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比如說當你告訴孩子他可以用10分鐘做好數學預習,15分鐘抄寫完英語單詞,雖然孩子點頭稱是,但其實心裡卻是蒙的。
孩子對時間的長度沒有實際的認知和感受,那麼不管家長說多少道理也都是白費力氣。
對於這種情況,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她的應對方式。
為了更加形象地讓孩子感知時間,作者會帶著孩子去買各種時間長度和顏色的沙漏。 比如,10分鐘的沙漏是黑色的,20分鐘的是藍色的,半個小時的是淺白色的,45分鐘的是橘黃色的,用不同顏色的沙漏來提示孩子時間的長度。
然後,讓孩子為某個活動選擇一個相對應的時間沙漏。比如,讀繪本半小時用淺白色的,講故事45分鐘用橘黃色的,看電視20分鐘用藍色的。
慢慢地,孩子會對時間長度變得敏感,從而在心裡建立起一個看不見的時間表,為之後的時間管理打下認知和心理基礎。
父母教孩子時間管理最好是從小開始做起,因為如果孩子從小對時間的感知能力就比較弱的話,那麼長大後對時間的概念也會很模糊,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來糾正原有的習慣。
時間如流水,儘早引導孩子認識時間存在的各種形態和使用方式,就是在教孩子學會做時間的主人,就是在為將來的有效學習打好基礎。
提高閱讀力,
掌握一切學習的基礎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都過於注重課本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其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它與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密切相關,而自主學習能力恰恰是拉開孩子學習差距的主要原因。
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必然會自發地為課堂內容去做拓展閱讀,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又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學習效果會比那些只讀教科書的孩子好很多。
可是,在充斥著各種電子遊戲產品的今天,如何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呢?
我們應該首先去奠基孩子最初的閱讀興趣。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可以多去買一些好看好玩的硬板書。這種書不易撕爛,孩子可以隨便啃、隨便扔,它們的主要作用就是先和孩子混個臉熟,讓孩子認識書的模樣。
等孩子慢慢長大一些,家長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比如,可以把家裡布置成一個到處都有孩子感興趣的書的環境,讓書帶給孩子一個趣味橫生的家。
早期的閱讀啟蒙很重要,我們要讓孩子一開始就知道閱讀並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一旦孩子被閱讀吸引了,有了良好的閱讀興趣,那麼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讓孩子長久地堅持閱讀這一習慣,成為一個愛閱讀的人。這可以通過家庭共讀來實現。
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三個家庭共讀技巧。
第一、為孩子挑選與他閱讀能力相匹配的書。
說起能力,有些家長會習慣性地以為難就是好,超前就是贏。其實不然,真正有效的閱讀應該是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當前閱讀水平的能力區,然後按照孩子的能力來選書。
如此一來,孩子的閱讀興趣才會保持,不會因為進入閱讀恐慌區而拒絕閱讀。
另外,還可以用三階段閱讀法,幫孩子快速提升閱讀理解。
閱讀前,我們要提升孩子對即將閱讀的內容的興趣。對於低齡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對於高齡的孩子,則可以鼓勵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比如,你為何要讀這本書?這本書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閱讀中,我們要注重提高孩子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複述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因為當孩子在複述時,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對故事內容展開邏輯編排。
到了閱讀後階段,重點就是和孩子一起針對書中內容展開深度討論。同時還可以鼓勵孩子與小夥伴互相交換書籍,找到更多可以延展閱讀的書單。
最後,把選書的自由還給孩子。
一個孩子選擇讀什麼樣的書,反映了他的個性和興趣。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就可以提高他們對閱讀的參與度。
當然,有時孩子可能會違背父母的意願,讀一些我們認為不夠挑戰他們的書。這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在挑書時說一說自己選擇的理由,鼓勵孩子理性分析自己的選擇,最後再確定某些孩子必讀的書目是什麼。
總之,孩子的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習的最底層能力。一個不會自主閱讀的孩子,就不會自主學習;而一個不愛閱讀的孩子,也很難愛上學習。
我們應該把打造孩子的閱讀力作為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重中之重。
抓住關鍵期,
改善孩子專注力
許多孩子在學習上會出現上課走神、做作業不專心、注意力分散等問題。對此,家長們都會認為這是因為孩子還小,等孩子長大了,專注力自然就會變好的。
孩子的注意力的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孩子的專注力是有一個關鍵期的。
美國杜克大學所做的一個調研項目表明,一年級出現注意力問題的孩子未來的學業更容易受到影響。而且,這些孩子即使後來克服了專注力問題,他們在學校的學習依然會受到幹擾。
因此,孩子的早期專注力對未來的學業成就至關重要。父母要抓住一年級這個關鍵期,幫助孩子克服注意力缺失。
書中為我們介紹了幾種改善專注力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控制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
有的家長很喜歡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但是,美國研究人員根據調研發現,孩子在1~3歲時,每天觀看電視的時間長度與七歲時出現的專注力問題有很大的關聯性。
所以,美國兒科學會對幼兒看電視的時間一直保持謹慎的態度,並明確提出不建議1歲半以下的嬰幼兒看電視,即使是2~5歲的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也不要超過一小時。
由此可見,父母應適當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兒童。
此外,要給孩子留出足夠的運動時間。
曾有研究表明,經常進行體育鍛鍊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專注力更集中。而且從總體上看,運動對孩子在校學習成績和表現有著全方位的積極影響,尤其對數學學習幫助最大。
這是因為運動能通過增加大腦血流量,為大腦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促進神經元的連接。
體育鍛鍊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而且更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們應將體育鍛鍊和學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為孩子安排出固定的鍛鍊時間。
最後,父母不要隨便幹擾孩子的專注力。
有些家長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會時不時地插幾句話,比如問孩子喝不喝水、吃不吃餅乾。這些看起來沒有多大影響的行為,其實都在破壞著孩子的專注力。
作者的小兒子有一次在讀故事書時急切地喊了兩聲「媽媽」。當她抬頭剛準備回應時,卻發現小兒子仍然在捧著書專注地讀。
作者立刻便明白了,剛才的呼喚只是兒子下意識裡在表達一份緊張的情緒,並沒有要講話的意思。於是她便安靜地在一旁等著,直到小兒子合上書才走過去請他把剛讀完的故事分享給自己。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幹擾孩子。」
所以,父母要懂得,當孩子在專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好不要輕易地去打擾他們。
孩子的注意力很脆弱,稍縱即逝;孩子的專注力很寶貴,需要付出長期的耐心和時間去培養。父母要抓住一年級的關鍵期,運用合適的方法去幫助孩子克服專注力上的問題,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培養責任感,
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上學本來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像整理書包、按時完成作業等,但現在卻變成了很多家長的噩夢,一旦稍有疏忽,孩子就會出現狀況。
書中便提到了這樣一位媽媽,早上剛趕到公司就被老師告知孩子忘記帶作業,請她立刻把孩子的作業送到學校。這位媽媽一臉無奈,因為這已經是孩子第五次上學忘記帶東西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孩子沒有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
責任心不僅是人生中非常重要、非常深厚的品質,而且還與學習有很大的關聯。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孩子,是不會去主動學習的。
家長如果想對孩子的學習省心,就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怎樣培養責任感呢?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分清楚「必須做」的事情和「應該做」的事情。
可能有人會問了,這兩種有區別嗎?
成年人一般會將其等同起來,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必須做的事情。然而對於孩子來說,情況恰恰相反。因為孩子會覺得,必須做的事,往往是父母、老師強加給自己的;而應該做的事,才是自己覺得需要去做、而且還要想辦法做得好的。
所以培養孩子責任心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擴大孩子「應該做」的清單,並讓孩子感受到做完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之後的那份成就感。
然後,家長可以從生活入手,用快樂的方式引導孩子看到責任心。
有一個孩子每天都會賴床,媽媽嘗試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效果。後來,媽媽發現孩子很喜歡看動畫片《龍貓》,於是就去買了一隻小龍貓。有了小龍貓後,媽媽每天叫孩子起床時都會說:「寶貝,龍貓餓了,快起床給小龍貓餵早飯。」沒想到,孩子一聽到龍貓兩個字,便立刻起來了。
漸漸地,孩子每天都能按時起床,不但自己吃完早飯,還會預留出時間來餵龍貓、為它做清潔。
就這樣,媽媽通過一種特別快樂的方式,讓孩子把媽媽認為必須做的事情,變成了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
你也可以試試類似的方法,讓孩子去養一隻小動物,一盆小花,或者管理家裡的一小塊空間,用快樂的體驗去滋養孩子的責任心。
最後,要讓孩子學會把需求和責任對等起來。
如果孩子有事情需要你幫忙,最好不要一下子就幫孩子解決掉所有問題,而是要讓孩子明白,責任是相互的。
雖然你有責任幫助他們,但他們更有責任先向你解釋他們的需求和他們自己應該負起的責任。
作者在兩個兒子需要幫助時,會要求他們講清楚三件事情:第一,為什麼需要我幫忙;第二,需要我為他們做什麼;第三,他們自己能夠做什麼。
這樣的對話會讓孩子認識到,父母只是幫忙「打醬油」的配角,他們自己才是第一責任人。同時也會讓孩子知道,需要和責任是被綁在一起的,如果不完成自己的責任,他們的需求就得不到滿足。
責任心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就像一顆小苗,從播種入土到開花結果,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臻於成熟。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要耐心地一步步引導孩子建立責任心、增強責任感。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內容。
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名優秀的終生學習者,更是對父母的一項巨大挑戰。
比爾·蓋茨曾說,當今社會,人們比的不再是學習,而是學習的速度。未來更有競爭力的人將會是那些能夠自主學習的孩子。
一個能夠自主學習的人,才會主動去探索未知的領域,發現新奇的世界,才能讓自己的知識儲存跟得上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
但漫漫學習路,孩子能否主動學習,始終保持對學習的熱情,父母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
只有當父母的知識格局大了,孩子的學習格局才能變得更加寬廣;也只有當我們成長為一個內心更強大、知識儲備更充分的父母,才更有能力引導孩子成為一個不怕接受未來挑戰的優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