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合力下,教育資源向城區、鄉鎮集中,農村學校尤其是偏遠地區的鄉村學校大都面臨著規模萎縮、生源流失、教師出走的難解命運。但利辛縣蘆溝小學卻在鄉村學校整體式微的背景下逆勢而上,不僅辦學規模日益壯大,教學成績更是節節攀升。「每年都有學生為上不了蘆溝發愁」。 從四面楚歌到一枝獨秀,這所學校用自己的發展歷程證明了公立與私立、農村與城市的教育差距並非是不可跨越的鴻溝。
百年的樹
偏僻的地理位置,簡陋的教學環境,短缺的生源師資……這些曾讓蘆溝小學一度陷入沒落的邊緣。回首往事,很多人都難忘院裡那棵依然勃發的松樹。「可能有一百多年吧,算是學校悠久歷史的象徵」。
望疃鎮位於利辛縣東部14公裡,與蒙城縣小辛集鄉相鄰。蘆溝中心村位於望疃鎮東約10公裡,與小辛集鄉的個別村莊相鄰,「雞犬鳴兩縣」是當地人對偏僻地理環境的形象比喻,同時也是整個鄉村發展的制約瓶頸之一。
對於學校的回憶,74歲的退休教師王敬理說:「以前這裡就是個廟,我小學就是這裡上的,對當時的情形有所了解。東邊和西邊各有三間房子,那時就有老師來教書,東邊三間是教書的地方。」
那時的大門是朝南的,等到李文彩上學時,廟已經沒有了,學校的校舍也有了很大的改觀,「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面是土砌的,上面是草頂。這種房子不怕下雨,就怕颳風,風一刮屋頂就沒了。」
李文彩今年67歲,也是從蘆溝小學畢業,部隊轉業又回到學校當了40年的鄉村教師。「校園西側是三間草房,其中一個是老師的辦公室。東側是六間,其中食堂佔了兩間,老師的辦公室也有幾間。」
大門的東邊是三間教室,大門的西邊有七間教室,校長就在大門西邊辦公,「學校當時有二十多間房子,但面積不大。不過現在這裡什麼都沒有了,這麼多年了,剩下的不多,就剩院裡的那棵松樹了。」
「可能有一百多年吧。」王敬理接過話茬,「算是學校悠久歷史的象徵」。
廟還在時,學校每年開學時都會放鞭炮,「一聽到響聲小孩子們都會跑過來,然後老師就會勸學生們留下來上課」,回憶過去的情景,王敬理頗為感慨,「來了就別走了,上學吧,老師就這樣招學生。」
不僅學生難招,連教室都很簡陋,「那時候哪有桌子凳子啊,連房子都是土堆的。上課用的桌椅都是我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用泥土做的,土桌子土板凳,學生們就那樣上課。」王敬理回憶說。
以前上學最大的困難是書籍,「我們都不發書,上學都是向別人借的,誰家有孩子升學了,原來的書退下來就借給我們。直到後來才給我們發書。」李文彩說,「學生也是別的學校不要的,我們就招過來聚在一起上課。」
政策的多變也是加劇蘆溝小學危機的催化劑。「我上班那會鼓勵村裡辦學,結果每個村莊都辦學校了,學校多了競爭就大了,我們招生都困難了。」李文彩說,「除了這些記憶,還有就是複式上班,教室少啊,裝不下那麼多學生,只能幾個年級用一個教室,一個班上課另一班的人寫作業。」
32歲的村民趙蘭婷對過去蘆溝小學的評價頗低。事實上,她的身邊,也有不少父母陸陸續續地把孩子送到望疃鎮或縣城上學,甚至有的家長寧願把孩子送到臨縣村莊的學校上學也不願到家門口的蘆溝小學讀書。
但這些並不是蘆溝小學遇到的全部難題。
逆流的魚
從2010年改革到現在,蘆溝小學的教學成績排名扶搖直上,「現在我們的成績在全鎮綜合排名從沒下過前三,上學期排名第二,多次奪得第一。」截至目前,附近的胡光小學學生數不到60人,陳堂有300人左右,而蘆溝小學的學生人數已增長至1000人。
對於村民的抱怨,李文彩老師有些不認同,在他的回憶中,「以前我們這裡屬於望疃區蘆溝公社,當時學校還不錯,在周邊影響比較大,即使到我退休,學校人數也不算少,有三四百個學生」。
李文彩老師眼中的「不錯」是相對蘆溝小學的歷史來說,如果橫向比較,優越感消失得無影無蹤。1998年,蘆溝小學有學生300多人,附近的胡光小學有學生400多人,同學區的臨校陳堂小學有500多人。
學生的人數是衡量教學成績的標尺,蘆溝小學現任校長高良見也承認這個道理,「當時的教學水平蘆溝小學不如陳堂學校,當時的陳堂是我們的學習對象,他們的教學成績在我們望疃鎮經常進入前三。」
時間到了2010年,形勢更為嚴峻。蘆溝村原是鄉一級行政單位,上世紀九十年代撤區並鄉時劃歸望疃鎮管轄,但以前的一所中學得以保存下來。受制於多種原因,蘆溝中學被當地的一所私立小學兼併。
「他們的小學部有200人左右,中學也有200人,加在一起有400人,是我們蘆溝小學生存的最大威脅,他們的校長有時也說早晚合併我們的學校。」高良見回憶說,「我們學校當時也就三百多人,日子過得戰戰兢兢。」
在蘆溝小學附近,私立學校共有兩所,也是蘆溝小學最大的競爭對手。一所在蒙城縣境內但距離只有3裡地,另一所就是兼併了蘆溝中學的學校,距離僅僅1裡地。
衝擊之下,蘆溝小學以平均每年減少50名學生的代價苦苦堅守著。
更讓高良見揪心的是學校的師生風貌。學校面積較小,教室緊張,校園內環境雜亂,路還是土路,老師的積極性不高,「每次下雨,校園裡就會積水嚴重,學生一身泥漿,教學設施更不用提了,基本上沒有。」
2010年,34歲的高良見擔任蘆溝小學校長,作為剛剛脫離「年輕人」隊伍的中年人,他意識到學校的發展關鍵在於教師隊伍,留住教師吸引教師是學校生存發展的基石,為此,他把改善校園硬體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2006年,省教育廳程藝廳長到利辛檢查工作後說了兩個字——「揪心」。
當時利辛教育狀況很不樂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落後,各級各類學校存在D級危房26.6萬平方米,校舍簡陋、危房多。二是教育質量位於全省、全市鍋底,當時的初中升高中升學率、高中升大學升學率在全市倒數。這些現象帶來的直接結果是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意見較大,一部分老百姓捨近求遠將子女送往縣外求學。三是老百姓對教育失去信心,教育內部人員也信心不足。
作為利辛教育系統的一名「小兵」,這些問題在蘆溝小學不同程度地有所反映。
2009年初,利辛縣提出了振興教育的五年計劃。高良見意識到這是一次「良機」,於是提出改造校園環境的申請,「首先是硬化校內環境,採取基建加維修的方式,分批次建設,校園內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經過改造,學校裡修上了水泥路,綠化大幅度增加,新建的教學樓也已經投入使用,僅食堂面積就達到600平方米,還增加了圖書館、儀器室、留守兒童之家等功能室,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學校面貌改善了,高良見又不斷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照顧好老師的生活,他們才能安心工作」。老師們的精神面貌為之一變,帶動了學生們的學習風氣,學校的讀書聲多了抱怨聲少了,教學成績有了質的變化。
從2010年改革到現在,蘆溝小學的教學成績排名扶搖直上,「以前我們的排名在望疃學區排名非常靠後,有一年六科裡面有五科墊底」,校長高良見回憶說,「現在我們的成績在全鎮綜合排名從沒下過前三,上學期排名第二,多次奪得第一。」
如果數字不夠直觀,那麼,橫向對比更能說明成績的來之不易。截至到目前,蘆溝小學附近的胡光小學學生數不到60人,陳堂僅剩300人左右。而蘆溝小學的學生人數卻增長至1000人,高下立判。
拼搏的人
順勢而為,逆勢就要作為。蘆溝小學曾經沒有利好的外部環境,有的只是學校內部的凝聚力和競爭力,靠的就是教師們的團結一致,「團隊精神是我們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一直堅信,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組織。」高良見總結說。
細節之處見真情。有一次,學校的一名老師在去學校的路上騎著電動車摔倒了,眼眶瘀青,但依然堅持上課,下課時被其他老師發現,高良見得知後親自去他家看望並自費購買了禮品。還有一個同事母親病危,高良見組織同事們去探望。
「我們做的都是小事,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但是我們堅持做,我們相信感情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凝聚力也是來源於此。」高良見認真地說,「每年春節我都會給老師們的家屬或者親人發送祝福簡訊,感謝他們對同事的照顧和幫助。」
由於蘆溝小學距離利辛縣城有24公裡的路程,而家在縣城的老師就有13名,為了解決他們的住宿問題,學校出錢在附近為他們租房。為了讓他們周末回家回校方便,學校又出資購買了11輛電動車。
年輕人離不開網絡,工作、學習、娛樂都需要電腦。但學校目前只有4臺電腦,三臺桌上型電腦加一臺筆記本,教師卻有29名,為此學校又出錢購買了多臺電腦,「可以保證人手一臺」,「我們的經費非常有限,但對我們的老師從不吝嗇。」高良見堅定地說。
尊重同事只是開始,培養和發展他們更為重要。三年前,姜麗芳來到蘆溝小學,沒有工作經驗,課堂上氣氛壓抑,學生學得累不願聽課。經過學校一年的培訓,姜麗芳在課堂上早已遊刃有餘,對學生的心理和語文教學的知識點了如指掌,學生愛聽愛學,榮譽也接踵而至,姜麗芳不僅擔任了語文教研組組長,還成為一名高級教師、市級教壇新星。
姜麗芳的故事不是個例。高超群畢業就到了蘆溝小學,從青澀到幹練,一步步成為教學能手教師骨幹。高超群說:「農村孩子的外語底子薄、基礎差,學起來困難」。她每天都在動腦筋想方設法讓課堂變「活」。
在蘆溝小學,教師之間的比拼是非常激烈的。老師願教肯教,學生願學肯學,也被視為學校以後發展的保證。退休老教師李文彩向學校捐了2000元,他說,「當我看到學校越來越好時,就想出一份力。」
為此,高超群犧牲了不少課餘時間,找資料、借鑑名家、聽優質課、自製教具,為的就是讓學生愛學、主動學、帶著興趣學。在高超群所帶過的四個班中,學生的英語成績破紀錄,在全鎮大小測試中均穩居第一。
再苦不能苦老師。「只要是我們學校的老師,我全部都給其創造學習的機會,分批組織他們出外地學習。」高良見說。最近的培訓是10月25日、26日和11月1日、2日的兩次培訓,學校的青年教師將分兩批去阜陽參加培訓。
出去培訓的老師任務不輕,回來還要把學習到的經驗和大家分享。這樣的交流不局限在學校內部,校級之間的交流也不少。亳州師專附屬小學、望疃學區之間的學校、蚌埠地區的小學名校,都是交流比較多的友校。
在蘆溝小學,教師之間的比拼是非常激烈的,音體美老師的課程經常被其他老師借走,拖堂現象很普遍,「我們學校的老師願教肯教,學生願學肯學,這是我們學校以後發展的保證。」高良見笑著說。
作為退休老教師,李文彩時刻關心著學校的發展,就在不久前,他向學校捐助了2000元,「以前沒有這個想法,但當我看到學校越來越好時,就想出一份力,雖然收入不多捐的錢也不多,但心裡開心。」
懸著的心
提起蘆溝小學,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嘖嘖稱奇。但現實中,學校用房緊張、「沒有老師可用」等問題依然存在,優秀的老師在流失,申請新老師的也愈加不易。「位置偏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校辛苦,考勤嚴、課多、工作壓力大。」
自進入蘆溝小學以來,高良見對肩上沉重的擔子不敢有些許懈怠。1998年,他進入學校,兩個月後,望疃鎮舉行教學質量檢測,成績可以說是「慘不忍睹」,除了他所教的科目成績在全鎮排名第五,其他五科成績全部墊底。
校長在得知成績後,當即獎勵給高良見200塊錢,但他並沒有高興起來,反而陷入沉思之中。不久,他就擔任語文教研組組長,組織大家談論,尋找問題,分析原因,商討以後應該怎麼教。
從一名普通的教師幹起,再到一校之長,無論哪個工作,高良見都做得有聲有色。2004年,他獲得了利辛縣優秀教師稱號,2008年3月,又獲得第一屆教學能手稱號,教學成績每次排名靠前。
擔任校長以來,高良見的思想變化很大,「應該說是壓力更大了,以前只要把教學搞好就可以了,現在不一樣了,要考慮如何提高學校的整體實力」。剛剛上任時,面對的對手是兩所私立學校的衝擊,現在面臨的是如何保持競爭力。
教師投入工作更多的是精力,但校長工作想得最多的卻是經費。嶄新的二層教學樓9間教室投入使用以後,問題只是緩和而沒有解決,「不夠用的,我們的老師二十多人擠在一間辦公室,除了桌子就是椅子,很多名人送給學校的字畫都沒地方收藏。」高良見感慨地說。
也是因為沒有房子,學校的老師被迫在校外租房,安全受到了一定的考驗,同時對教學和教師之間的交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望疃學區,提起蘆溝小學,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嘖嘖稱奇,但在申請新老師時,卻困難依舊甚至程度加劇,「位置偏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校辛苦,考勤嚴、課多、工作壓力大。」高良見憂心地說。
更讓高良見憂心的是優秀教師的流失。「學校沒有不喜歡好老師的,一個好老師哪個學校不想要呢?老師也是人,也想過好點的生活,我都理解,因此調動時也不為難,但心痛,辛辛苦苦培養一個人才,說走就走了,割肉一樣。」高良見難過地說。
因為蘆溝小學的教學成績出色,去年學校開設了初中班,教師更加緊張,這也是高良見遇到最大的難題,「沒有老師可用」,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蘆溝學校初中部第一屆初中班在全鎮競賽中成績依然驚人,全鎮前15名裡面蘆溝佔了12個。
在談及學校面臨的最大困難時,高良見想了想說:「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但也有一些現實的難題,最緊迫的應該是我們的教學和教師用房,如果能解決這兩個難題,蘆溝學校的發展將再上一個臺階。」(記者 李鵬 實習記者 劉文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