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在中醫文化的氛圍下,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常見的穴位。比如說學校裡每天都在做的眼保健操,其中就包含了四白穴、風池穴、睛明穴等療效顯著的穴位。那麼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運用較多的穴位,比如說能夠理氣止痛、生津增液的羶中穴。
那麼為什麼說胸悶、氣短、心悸,要找羶中穴呢?
想像一下,假設遇到一件很不順心的事,你應該會覺得心裡很堵,那麼堵的位置是不是在胸腔中呢?
而羶中,在《簡明中醫字典》中有四層含義,其中之一為胸腔內「心包」所在處。故而知道此穴位應當在胸腔上,而「中」又意味著中央。依此,羶中穴的位置就很清晰了,位於胸部且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且正所謂氣會羶中,當胸腔鬱結、不順的時候,就是擾亂了機體的正常運行。此時應當放平心態以及配合著按揉羶中穴,就可以有效地驅散胸中悶氣。
另外,在古籍上就有記載羶中穴可以治療氣病,在現代,也多用於呼吸系統疾病。從古至今的臨床實踐都表明了羶中穴對於氣病的治療有著卓越的療效。
羶中穴在胸骨體上,所以既可以針刺,又可以艾灸,還能夠拔罐。但是當選用羶中穴進行針刺治療時,一般選用平刺的進針手法,並且要根據不同的病症選取進針方向以及補瀉的手法。
不過提醒大家:對於針刺羶中穴,一般人是沒有對針灸進行系統學習的,還是有一定的風險,也不建議大家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進行針刺治療。家庭療法中一般多選用艾灸羶中穴或者按摩羶中穴的方法。
而艾灸該穴位能夠調理心悸、胸悶、氣短、心煩、呼吸困難的作用,能夠理氣止痛、生津增液以及豐胸美乳的功效。在此再介紹一些配合羶中穴一起使用的穴位,綜合起來有著更好的療效。配合天突穴,能夠治療哮喘;配合豐隆穴,能夠治療咳嗽痰喘。
那麼如果日常很忙,沒有時間空出來專門艾灸呢?
有一個簡便的方法,那就是按揉羶中穴。在此介紹三種手法,分別是揉法、擦法和推法。
首先,揉法,將拇指或者是手掌拇指下方的大魚際放在穴位上之後,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分別進行按揉,每個方向各20次即可,如果時間充裕,這個動作反覆進行10次。
其次,擦法,還是用拇指或者大魚際找到穴位,由上到下對穴位進行按擦。所謂按擦,就是既要擦過穴位,有要讓穴位感受到一定的壓力,如此才能有效果。
最後,推法,這個手法要用手掌從羶中穴沿著肋骨,進行推抹。從羶中向肋骨的方向推,一直推到側腰的部位。羶中穴平對第四肋間隙,所以說手掌沿著的肋骨應當是第四或第五肋。
中醫文化是一個瑰寶,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醫家累計無數的經驗,最終匯成一個個穴位。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多了解中醫文化,比如當你了解羶中穴之後,在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大時,煩躁鬱悶的時候,按揉羶中穴就可以調理氣機,減輕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