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又稱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是由教育部開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為了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招生辦法:在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評價考生的招生模式。高校根據有關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制定強基計劃的招生和培養方案。符合高校報考條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請參加強基計劃招生。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按在各省(區、市)強基計劃招生名額的一定倍數確定參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單。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後,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5%),根據考生填報志願,按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有關高校要認真研究制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並在招生簡章中提前向社會公布。
招生試點高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
那麼現在的強基計劃和以前的自主招生有什麼異同呢?
1.招生規模不同
強基計劃首批試點面向36所高校,而自主招生有90所大學。
強基計劃每所學校招生180名左右,合計大約6480名學生。而以前自主招生每年則錄取12000人左右。
2.招生專業不同
自主招生又稱自主選拔,通過學生可以享受相應高校錄取時的降分優惠,一般涵蓋了高校的大部分專業。而強基計劃則主要是為了在基礎學科培養高端人才,招生專業主要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哲學,漢語言文學,生物學,基礎醫學,核科學等。
自主招生的缺陷分析
1.腐敗現象嚴重
一些高校會留出少量機動招生名額,對教職工子女,"校董"子女等實行特殊錄取。在優勢專業,畢業高薪專業實行差別錄取。
2.公平效率不足,存在城鄉差異
首先自主招生明顯有利於教育資源發達地區學生而不利於農村學生,其次招考過程監管不夠,存在一定暗箱操作,遞條子,權錢交易等現象。
3.詐騙分子混淆概念
一些沒有國家統招資質的學校利用自主招生跟自考兩個概念來混淆學生,混淆自主招生和自考的區別,以此實施詐騙行為。時至今日,教育部已經明確自主招生已經停止,但使用瀏覽器搜索自主招生,仍有不法分子打著自主招生的旗號進行宣傳。
強基計劃之優勢
1.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力度,保障國家基礎學科發展。在以前基礎學科的就業不夠明朗,學習難度也較大,故很多學生不願意選擇基礎學科專業,高校也對基礎學科不夠重視。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基礎學科越來越凸顯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稱之為基礎,則必然有其承載,託舉的作用。大部分的諾貝爾獎項都來自於基礎學科。
2.更加公平公正。與以往的自主招生不同,強基計劃並不提供事先優惠降分,而是採取事先報名,統考出分後確定入圍者,由高考成績"牽大頭"。避免權錢交易和特殊福利的產生。同時強基計劃還要求成功錄取者不得在本科階段轉專業。
3.這種政策設計對於某些對基礎學科並不感興趣,只是出於撈偏門走捷徑,單練某科競賽犧牲其他方面學習的學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錄取後不得轉專業則進一步釘死這種投機選擇。而對於真正對基礎學科感興趣,希望真正在這個方向發展深造的孩子來說,是有利的,因為政策會阻止很多投機者進入競賽,並且強基計劃在要求學科特長的基礎上也同時要求綜合成績均衡,這對於有志於科研的孩子打下比較好的基礎也有導向作用。
結語:雖然政策設計並不等於實施效果,但還是會有很大政策導向作用。我們希望由強基計劃取代自主招生,能夠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為廣大高三學生提供一種新的途徑和方式,同時為具有基礎學科興趣的同學提供更好的培養模式,真正促進我國基礎前沿學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