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細長的樓梯,你一定會注意到左邊牆上貼著的滿滿的海報。烤雞肉串、京都清水寺、聰明的一休、電車裡的上班族……沿著樓梯繼續向上走,二層店裡播放著的熱門日劇主題曲便傳入耳中。還未完全推門進去,店員就已經熱情地迎上前來。「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歡迎光臨)!」流利的日語和店內充滿日本風情的裝潢,一時間會讓人誤以為走進的是東京街頭的一家小店。
這裡是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好運街的日本料理店 「二階堂居食屋」,吧檯後面,廚師長小林金二正忙碌著。他是北京藏善餐飲有限責任公司的副總經理,經營著包括「二階堂」在內的幾家日本餐飲店。
北京藏善餐飲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小林金二(《北京周報》記者 金知曉攝)
從「孤獨」的日料店,到熱鬧的「深夜食堂」
1989年10月,小林從東京被派往北京,在北京飯店內的中日合資日料店「五人百姓」擔任廚師長。那一年小林剛33歲,是全北京最年輕的日本廚師長。
回憶起當時的工作情景,小林坦言,由於當時北京還沒有日本食品店,大部分食材都需要從日本帶過來,蛋黃醬等調味品也需要自己從零開始製作,十分麻煩。「但現在中日合資的食品公司越來越多,而且味道和日本幾乎沒有差別,海鮮也可以通過電商平臺輕鬆採購到。」小林說。
「二階堂居食屋」的走廊(金知曉攝)
食材供給越來越便利,北京的日料店也多了起來。據小林介紹,1989年北京只有8家日料店,顧客以日本人為主,「雖然偶爾也有中國客人來,但大部分人不是因為覺得日料好吃,而是把吃日料作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對日料的吃法也不是很了解。」而到2019年底,北京已經有2800餘家日料店和提供日本料理的餐廳,「大家開始因為喜歡日本、喜歡日料而來店裡吃飯。」
「16年前,我在朋友的支持下來到好運街,在『二階堂』樓下開了第一家自己的日料店。雖然是地下一層,但我想,只要有好吃的料理,就一定會有源源不斷的顧客,所以起了『藏善』這個名字。」小林解釋道。2010年前後,光臨「藏善」的中國顧客開始多了起來,小林又陸續開了幾家日料店,每逢節假日和周末晚上,「店裡根本忙不過來」。
從「孤獨」的日料店到如今熱鬧的「深夜食堂」,小林在好運街變成了那個好運的料理人。
「自成一派」的日料達人
日料火了,市場競爭也更大了,但小林並不擔心,反而覺得日料店越多越好,因為「多了才有比較,顧客才能知道到底什麼是最適合自己口味的、最好吃的日料。」
小林能有自信這樣說,離不開他對食材品質和製作過程一如既往的嚴格要求。為了採購到最適合的蔬菜,他曾親自查閱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官網,尋找和日本一樣的種子,並不惜拿出3倍於市場價的價格,與農場合作進行有機栽培。在具體操作層面,小林通過自己的反覆摸索,總結出一套高標準的程序,從怎樣清除蔬菜農藥殘留,到不同種類海鮮的清洗加工,甚至到菜板、抹布的使用,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
「來北京30多年,我的中文都是自學的,『自成一派』,到現在還有些聲調搞不清楚。」小林不禁笑出聲來,「不過在料理方面,我希望也能『自成一派』。我想讓更多的人喜歡日料,想把我掌握的教給包括廚師在內的各行各業的人。」
1990年,小林創辦了北京日本料理廚師會,通過舉辦試吃會、料理比賽等活動普及日本料理和技術,同時積極投身人才的培養。現在,他的徒弟已遍布全國各地。看到徒弟們活躍在各個日料店和取得的成績,小林比他們還要高興。
2018年11月,日本駐華大使館授予小林金二(右二)「2018年度駐外公館館長獎」。(小林金二提供)
「『熱』湯要多熱?『少許』到底是多少?做飯時很多東西是需要自己慢慢培養感覺的。」小林說起自己對日料的理解,「而教中國人做日料最難的地方在於,怎樣教他們把可能都沒有見過、沒有吃過的東西做好。尤其是刺身,處理方法要格外注意,而這些可能是不常吃生食的人意識不到的。」
培養日料人才並不容易,但小林還是把這件事作為未來的奮鬥目標。欲教人者先教己,今年已經64歲的小林還堅持每天上午11點到店,工作到深夜,僅有的幾個小時休息時間也經常在家裡研發新菜單,琢磨從採購、製作到待客的各個環節。送走午餐時間最後兩位顧客,小林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說:「雖然有點累,但每天都很開心。日料讓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看到他們品嘗料理後臉上情不自禁的笑容,聽到他們那聲發自內心的『好吃』,我感覺所有疲勞都消失了。日料是我的人生支柱。」
有苦有樂,「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
「這是正在裝修的『藏善』,從這個通道過去,是計劃開設的模擬高爾夫練習場……」晚餐營業前,小林到「二階堂」樓下察看裝修情況。
疫情暴發之前,小林的幾家日料店十分火爆,「店員們都要小跑著上菜」。但隨著疫情的發展,日料店不得不暫停營業,重新開業後又面臨人手不足等問題。「6月初三文魚最肥美的時候,店裡終於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沒幾天就出現了反彈,店裡下架生食海鮮,我真的難過到流淚。」說起上半年的經歷,小林還印象深刻,「但疫情期間,政府給予了我們企業很大的政策支持,裝修期間房租全免,餐飲業也逐漸復甦,現在我十分期待裝修後的『藏善』重新開店。」
走在北京的街頭,小林像「老北京」一樣,說到這裡的變化如數家珍。望向遠處的高樓,小林不禁感慨:「我很幸運自己來到了中國,親眼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化。北京成就了今天的我,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