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亢慕義齋」舊址和李大釗故居

2020-12-25 中國青年報

    編者的話

    今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迎來95周年誕辰。站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回望中國共產黨九十五載風雲歲月,我們深切認識到,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緊緊聯繫在一起,與中國青年的命運始終緊緊聯繫在一起,當代青年要有所作為,就要堅定信仰跟黨走。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對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從來都把青年看作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從來都把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從來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偉大奮鬥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我們的國家正在走向繁榮富強,我們的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我們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當代青年要在時代的舞臺上展現風採、發光發熱,就必須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意氣風發、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的激情和力量。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思想者》推出一組文章,以示紀念,以饗讀者。


 

    ■當我們覺得信仰可有可無,甚至為了物質而丟棄信仰時,這也正是我們背離幸福的時候。因此,做一個幸福的人,就要從做一個有信仰的人開始。

    北大圖書館裡珍藏著一份「北大月刊」,這份96年前的月刊上刊登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立啟事,該研究會由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組織發起,成員有鄧中夏、高君宇、劉仁靜、何孟雄、朱務善、羅章龍等19人,其中14人成為建黨初期的共產黨員。習近平總書記前年「五四」到北大考察時看到這份啟事,就曾感慨道:「追根溯源,看來源頭在這裡啊!」

    1920年3月31日,李大釗在北大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專門撥了房間作為研究會的活動室,成員們親切地稱之為 「亢慕義齋」,「亢慕

    義」取義於「共產主義」一詞的德文音譯。要做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首先必須做一個馬克思的讀者,在「亢慕義齋」裡,李大釗組織有志青年搜集整理和翻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的著作,他們時而伏案研讀,時而走進群眾中進行宣講。青年毛澤東對於馬克思學說的接觸,就與這一研究會有極大關係,他曾回憶道:「我在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的時候,在李大釗手下,很快地發展,走到馬克思主義的路上。看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就是《共產黨宣言》。」

    如今,在北大圖書館依然能看到蓋著「亢慕義齋」印章的共產主義文獻。「亢慕義齋」的名字把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中國文明典雅、簡潔地結合在一起,我曾慕名專程尋訪「亢慕義齋」舊址。

    根據羅章龍等人的回憶,「亢慕義齋」位於北京景山東街2號,齋室內牆壁正中掛有馬克思像,像兩側貼有一副對聯「出研究室入監獄,南方兼有北方強」。我去的那天,景山東街兩側是成蔭的綠樹和整齊的民居,並不見「亢慕義齋」任何痕跡,彼時進步青年的身影早已消逝在老百姓鍋碗瓢盆的日常生活中。

    沒找到「亢慕義齋」,我索性走進石駙馬後宅胡同的李大釗故居,居住在這裡的那段崢嶸歲月見證了「亢慕義齋」的成立和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李大釗故居的陳設極為樸素,僅有幾件簡單的家具。遙想過去,1916年,留學歸國的李大釗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中,成為這場運動的一名主將。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幫助他確立了共產主義信念,認為只有這一真理才能救中國,由此開始發表大量宣傳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19年,李大釗公開闡明「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次年初,李大釗和陳獨秀在北京和上海分別著手籌建中國共產黨,史稱「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陳獨秀寫信詢問黨的名稱是否用「社會黨」,李大釗回信一錘定音,就叫「共產黨」。

    當時,李大釗在北大任圖書館主任併兼任經濟系和歷史系教授,每月有200~240銀元的收入,按當時物價,兩銀元即可買25公斤麵粉,他本來完全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據李大釗的學生張爾巖回憶:「他每天上下班不坐車,中午不回家吃飯時,自帶乾糧,有時是一張大餅,有時是兩個饅頭或窩頭就點小菜和白開水下肚。他不吸菸,很少喝酒。」李大釗的夫人趙紉蘭居然難以應付買米買菜度日的最低開支,直到校長蔡元培知道此事,親自叮囑學校會計,每月都要直接給李夫人送去一部分李大釗的月薪,以安排全家度日之用。

    原來,據考證,李大釗把一多半薪金交了黨費,用於維持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日常活動,以及購買共產主義文獻。截至1922年4月,該研究會已有英文圖書數百冊,報刊上百種,設有英、德、法三個翻譯組,出版了中文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等。李大釗的一部分收入還用來資助學生,他還經常到工人中宣講共產主義,給工人買糖果茶葉,這樣一來,留下的薪水確實微乎其微。

    在白色恐怖下,中共中央曾通知李大釗等人去武漢成立中央分局,李大釗卻回答道:「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給誰做?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進入北京後,對共產黨員進行抓捕,李大釗也被捕了,隨後社會各界人士曾設法予以營救。李大釗寫就《獄中自述》:「釗自束髮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在獄中,敵人對他施以各種酷刑,企圖獲取更多黨組織的信息,但李大釗忍痛作答:「大丈夫生於世間,寧可粗布以禦寒,安步以當車,就是斷頭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氣節。」最後,李大釗從容就義,他在絞刑架前挺直身軀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說:「你們不能因為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犧牲時不滿38周歲。在隨後的日子,我們的黨正如大釗同志所展望的那樣,從建黨初期的50名黨員發展到今天8600萬黨員規模的世界第一大政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縱觀李大釗一生,他生活清貧,幾乎沒有任何物質享受,甚至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受盡折磨,但我們能說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嗎?!離開李大釗故居時,正值傍晚,故居不遠處的西單商業圈霓虹閃爍、人流如織,我不禁聯想,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下,信仰似乎成為稀缺品,有的人「不信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錢」,不用說甘為信仰而獻身,就是為信仰堅守也難做到。這類人比的是金錢多少,比的是職位高低,卻很少有比信仰的。幸福產生於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而信仰表徵著對美好事物和崇高價值的追求。馬克思曾說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而他也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解放而鬥爭!當我們覺得信仰可有可無,甚至為了物質而丟棄信仰時,這也正是我們背離幸福的時候。因此,做一個幸福的人,就要從做一個有信仰的人開始。

相關焦點

  • 尋訪那些鮮為人知的紅色地標——記北大紅樓紅色文化帶
    人們來這裡尋訪的,是這座百年建築中蘊藏的厚重歷史記憶。蔡元培在這裡引進大學的治學理念,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北大精神;魯迅在這裡授課三年,他所設計的北大校徽沿用至今。這裡更誕生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和北京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黨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作了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
  • 長沙市周南中學來漣源二中尋訪辦學舊址
    當天,時隔74年,長沙市周南中學辦學舊址尋訪考察團來到漣源二中,尋訪當年辦學舊址,傳承紅色基因,漣源市政協副主席李文彬陪同考察。漣源是革命老區,漣源二中所在地曾是一塊革命的熱土。1935年11月,紅軍長徵途經漣源時曾在該校校址所在地譚篤慶堂駐紮。
  • 一把藤椅見證偉人風範 李大釗故居前的遐思
    仲春之際,李大釗故居前的兩株丁香花開得正盛,清香瀰漫整個院落。作為我省「紅色足跡」大型紀行式採訪的第一站,4月28日,筆者來到大釗故裡——— 樂亭縣大黑坨村,追尋偉人的足跡。「就是在這張藤椅上,大釗先生撰寫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倡導革命的宏文巨作……」解說員的講解,讓人們走進了歷史。
  • 北大之最:在中國最早成立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社團
    研究會利用其中一間建立了「亢慕義齋」圖書室,用於馬克思主義圖書的收存借閱。亢慕義齋舊照到1922年2月6日,圖書室擁有英文書籍40餘種,中文書籍20餘種,涵蓋社會主義叢書、經濟叢書、勞動問題叢書、歷史叢書、東方問題叢書、俄國問題叢書及各種雜誌報章等
  • 瓦窯堡舊址與民居比鄰 周圍商店林立
    昨日,華商報「陝西抗戰遺蹟尋訪」隊伍來到子長縣的瓦窯堡革命遺址,華商記者和帶隊專家及兩位志願者一同參觀了瓦窯堡會議舊址,並和老館長王志厚、遺蹟周邊的群眾欒彥中老人座談。  志願者劉春萍:  偉人的舊居依然在民居內,也許可給一些遺蹟的保護和開發提供一個新思路,故居不一定要隔離封閉,周圍的民居也是對歷史的點綴,當年偉人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是和群眾比鄰而居。
  • 尋訪聯大遺蹟,感受當年氣度
    8月23日,首都大學生採訪團來到了重走西南聯大之路的第二站昆明,同學們相繼在雲南師範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和雲南大學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並徒步遠行8公裡尋訪聯大教授昔日故居。此前,同學們已經在長沙展開了為期兩天的活動,參觀了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橘子洲頭等在抗戰期間和中國近代史上極具意義的地點。
  • 尋訪北洋人物
    《文武北洋》是以遊記形式寫的一部歷史散文集,作者多年來潛心尋訪北洋人物的故址、遺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歷史」,以嶄新的視角、生動的筆觸,呈現了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期間的政治生態和人物風採。該書共包括九章:《漳洹猶覺淺———袁世凱遺址暢想》、《東廠胡同有遺德———對黎元洪故居的尋訪》、《悽雨中的末路英雄———段祺瑞舊居及其他》、《茫茫煙蔓何處尋———吳佩孚遺蹟考》、《草莽元帥———張作霖的空穴與故宅》、《市井有誰知國土———滬上「遇」楊度》、《常青的孤桐———章士釗京華故居行》、《失去了的灰牆———李大釗殉難地尋覓記》、《蒙塵獨秀峰祭———陳獨秀》。
  • 藝術百家尋訪徐州古村落走進醴泉村
    來自藝術百家文旅團隊的系列報導之十一(徐淮網文化欄目 張文一 鑾翠翠訊)4月5日,藝術百家文旅團隊尋訪徐州古村落活動走進醴泉村,探尋徐樹錚將軍故居和醴泉村的歷史。在醴泉村,藝術百家文旅策劃專家團隊實地考察了徐樹錚出生房屋的原址,並和徐樹錚後人進行座談,了解交流了徐樹錚生前身後往事,查看了徐氏橫山堂譜牒資料,並前往原趙樓鄉公所舊址,走訪有關參與徐墓歷史的當事人,為做好徐樹錚民國文化園收集歷史資料。
  • 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 做好紅色精神火炬手 西安大學生尋訪陝甘寧邊區革命舊址
    西安新聞網訊 西安交通大學「紅色精神火炬手」社會實踐隊伍,日前到延安市開展關於傳承延安精神為主題的調研活動,先後尋訪了南泥灣、王家坪、陝甘寧邊區各機構等革命舊址。隊伍抵達南泥灣後,先後參觀了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展覽館、延安炮兵學校舊址。在參觀過程中,隊員深感勝利來之不易,同時了解了延安精神指導下的南泥灣生產活動,對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
    歡迎來到百家號野百合春天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濰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紅樓建成後,以當時「雄視一方」的西式樓房風格,成為北京大學的標誌和象徵。蔡元培在這裡提出「 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曾在這裡任教,毛澤東曾在這裡任圖書館助理員。紅樓內產生過許多革新團體和進步刊物。北京大學因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1920年3月,李大釗、鄧中夏等在北大紅樓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 浙師大學子尋訪金華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與子同袍驅日寇
    今年年初曾跟隨金華市臺辦組織的「臺灣義勇隊和少年團尋訪團」前往臺灣實地尋訪的孫海告訴記者,他在臺北李友邦故居看到那口老井時,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這樣的感觸。 想必這也是當年大多數臺灣同胞的心聲。 在臺灣義勇隊紀念館,記者從金華市臺辦原主任金振林整理的史料集上看到,李友邦幼年上學時曾遭日本同學侮辱,他氣不過就頂了一句,結果反被日本老師掌摑。
  • 李大釗的梵人心腸
    2016年正月,我走進李大釗故居,拍幾張老房子照片發朋友圈。香港大公報分管副刊的郭先生看到後回覆:可寫篇《還原李大釗》。
  • 早稻田大學:留存李大釗繳費單
    在眾多東渡日本的中國留學生聚集的早稻田大學,就曾留下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的身影。1913年冬,李大釗獲資助前往日本留學。來到日本後,他住進基督教青年會所在地學習日語和英語。1914年9月,李大釗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學部。
  • 上海監測站參加「尋訪紅色起點」定向活動
    為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了解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的光榮歷史,弘揚英烈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上海監測站參加了由上海市無線電管理局機關黨委結合紀念建黨95周年、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而組織的「尋訪紅色起點」定向活動。此次活動以新黨員、新入職黨務幹部為主要對象,以傳統的紅色文化教育搭載新穎的城市定向競賽活動為創新。
  • 在日本尋訪魯迅印跡:求學座位保留至今
    這個人,就是逝世已80年仍被視為中國近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且其作品對當代仍有極大警醒和啟示的魯迅先生。在今天的日本,究竟還能找到哪些與魯迅有關的印跡呢?近日,《國際先驅導報》駐日記者進行了一番尋訪。
  • 李大釗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生活軌跡
    在眾多中國留學生聚集的早稻田大學,就曾留下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的身影。  1913年冬,李大釗獲資助前往日本留學。來到日本後,他住進了東京牛込區戶塚町520番地的基督教青年會,開始學習日語和英語。1914年9月,李大釗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學部。
  • 掌上公祭、徒步尋訪——國家公祭日前群眾線上線下祭同胞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 題:掌上公祭、徒步尋訪、接力閱讀——國家公祭日前群眾線上線下祭同胞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掌上公祭、徒步尋訪遺址、「和平許願牆」籤名、12小時接力閱讀
  • 「東縱邊縱後代」革命老區尋訪團到古竹鎮進行紅色革命足跡尋訪...
    10月22日,「東縱邊縱後代」革命老區尋訪團到江東新區古竹鎮進行紅色革命足跡尋訪調研活動。江東新區黨委書記孫宇紅接待了尋訪團。尋訪團一行先後參觀了古竹鎮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紫金支隊隊部舊址陳家祠、東江特委第一次黨代會舊址、黃沙坑幹部培訓學校、中共東江特委舊址等紅色革命遺址,認真觀看了古竹鎮紅色革命遺址群的展覽介紹,追憶先烈英雄事跡。隨後,尋訪團在古竹鎮召開座談會。會上,尋訪團觀看了河源市宣傳片、江東新區紅色文化宣傳片,聽取了江東新區在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情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