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及日本,相信每個中國人都會想到幾十年前那場刻骨銘心的抗日戰爭,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至今難以忘記。作為我國鄰國,日本自古以來就深受中國歷代統治者照顧,自漢武帝時期,中日兩國就開始交往,武帝為日本君主賜以印綬,兩國建立起十分密切的聯繫。到了隋唐時代,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來到中國,中國給予這些使節們最為隆重的接待方式,並大公無私地將本國先進技術、制度傳授給日本。宋明時期,中日兩國科學技術交往越發密切,中國醫學、陶瓷、建築等技術傳到日本。
可清朝末年,清政府羸弱無能,中國國力貧弱不堪。日本開始不斷蠶食曾經的「兄長」,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佔領我國遼東半島。「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佔領我國東北地區,從此中華大地被日軍鐵蹄瘋狂踐踏十四年。日軍在中國犯下累累罪行,無數中國兒女被其燒殺淫掠。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政府也沒有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
隨著歲月不斷更迭,和平發展成為世界主流。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日兩國政府開始為緩和兩國關係而努力。隨著兩國交流不斷深入,1972年,中日兩國籤署《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兩國正式建交。1989年,昭和天皇裕仁因病逝世後,皇太子子明仁繼位,是為明仁天皇。
明仁繼位後,為改善中日兩國關係,明仁於1992年10月23日至28日親赴中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日本天皇在二戰後逐漸失去專制權力,成為國家元首,作為日本國民的精神領袖,明仁天皇訪華對於兩國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特殊意義。這次訪華事件不僅是中日兩國關係改善的進一步證明,更是為中日兩國關係添磚加瓦,再上一層樓,而明仁也成為迄今為止第一位且是唯一一位訪華的日本天皇。
在明仁天皇即將訪華前,日本內閣政府就對天皇訪華的具體事宜作出了十分周密的安排,兩國都希望藉此改善關係,增強中日雙方進一步合作交流。在日本宮澤內閣的商議下,天皇訪華日程只有短短五天,而就在這五天裡,卻發生了一些為後人津津樂道的閒談妙事。比如在日本天皇的歡迎晚宴上,天皇曾想撤下其中一道菜,而中方卻拒絕了天皇的要求。
為什麼悉心準備的國宴上,天皇會要求撤菜呢?中方又為什麼會拒絕其要求呢?原來,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分子和右翼勢力一直妄想重新掌權,得知天皇即將去往中國改善兩國關係後,自然十分不願。他們想利用自己所掌控的新聞媒體,拍到明仁天皇訪華時的一些出糗畫面,以此污衊中方是有意為之,不尊重日本天皇,踐踏日本國民尊嚴,使中日兩國隔閡更加激化。
明仁天皇在參加歡迎晚宴時,有一道用當季大閘蟹做的菜。天皇認為吃螃蟹會有損形象,為避免不必要的社會風波,於是請求主辦方換下這道菜。而中方得知天皇的請求後淡然一笑,並稱國菜已經做好,不得隨意更改。然而,當這盤大閘蟹的菜端到天皇面前時,天皇發現蟹殼早已去除,根本無需動手剝蟹,可以優雅從容地品嘗美味的蟹肉。當天的晚宴舉辦得十分成功,賓主盡歡,中日兩國關係再上一個新臺階。所謂「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日兩國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兩國交流源遠流長,在今後的歲月裡,中日兩國定能和平友好共同發展。
參考資料:
《日本天皇首次訪問中國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