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在古代被譽為第一軍事工程,延綿兩萬一千多千裡。在現代更是享有世界中古七大奇蹟之一的美名,可謂是名傳古今。長城的修建源於西周時期,「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便是發生於此。隨後因國家戰火綿延,長城的修建進入高潮。在秦統一六國後,始皇為了在外敵入侵時減少傷亡,加強了對於長城的修繕,因其長度延綿兩萬多千米故有「萬裡長城」之名。
從古至今,長城在對於抵禦北方匈奴的戰爭當中功不可沒。各個朝代當中許多的戰爭都是因長城的堅固才抵禦下來。長城並不是單單的一道城牆,由營城、關城、衛所、敵樓、烽火臺等一系列的工程體系所構成。歷經如此漫長的歷史中,有些關口因一些史事變得頗有名氣,例如嘉峪關、山海關、玉門關。
邊塞的雄偉壯闊和荒涼蕭瑟景象油而生,長城經過時間的打磨變得比以往更加的挺拔,但同時也讓長城變得傷痕累累,如今,為了讓它能在未來的漫長的時間裡屹立不倒國家對它進行了修復,它恢復了他的宏偉壯觀,因他提拔的姿態吸引力一批又一批的人前來觀看。
何以看出我國長城的出名呢?歷史上曾有多位外國首領感受我國長城的風貌,都紛紛表示其壯闊之巍峨和無與倫比的象徵精神,不僅僅是中國之瑰寶更是全世界的財富。那麼,被譽為外國人最愛爬的長城,並已經接待上百位國家首領的它到底有何種魅力呢?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去剖析,其一,其所蘊含的歷史與軍事文化。
我們都知道長城的歷史由來已久,那麼它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充當過何種角色呢?長城最早開始建設是從西周時期,因周幽王的事情,它變得家喻戶曉。周幽王為取悅褒姒一笑,亂點烽火假傳消息,諸侯以為周幽王有難紛紛趕至。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烽火臺是起到傳遞消息的作用,在烽火臺上點燃狼煙,駐守的將士們便可以得知消息。而烽火臺是長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之後隨著朝代的發展,一個個朝代興起又消亡,這樣的現象一直都存在著。不過秦皇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加固了長城,之後隨著各國之間摩擦與爭端不斷,長城防禦體系被極大的運用於戰爭之中。為了區別於秦始皇時期所修築的長城,此時的長城被命名為先秦長城。之後侵詩黃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定與和諧,特命全國人民加強長城的修建。
在始皇當政時期大量的投入於長城的軍事防禦體系修建,當時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定修築延綿數萬裡,也因此有了歷史上的「萬裡長城」的名號。在之後的歷朝歷代中,長城所起到的主要作用便是抵禦外敵,在對於北擊匈奴的作用上功不可沒。與其它朝代不同的是在清朝時期,清朝為滿族人,自關外破入入主中原。因此,在清朝時期,抵禦外患的用處幾乎不大,反正主要作用是用來鎮壓漢族,打壓兵變叛亂。
長城如今之所以如此出名,除了歷史原因,還少不了我國的大力宣傳。為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我國不可能只專注於一項產業的發展,在看到我國國土遼闊、優美的風光景色後,我國開始發展第二產業——旅遊業。而長城恰好位於我國首都,在長城上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氣息,它是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堅強的存活到現在的建築,曾經也有著名中外的圓明園,但是它沒能保留至今,故當國家看到這一歷史產物時,想到的就是要好好的保護它,而且還要讓它更加的出名。
當你真正的站在長城上的時候,你只會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沒來錯。走在長城上,映入眼帘的不僅僅是數萬裡的長城,還有其周圍鬱鬱蔥蔥的風光景色。站在長城上會讓你感到心曠神怡,心境格外的開闊,所有心中鬱結之事仿佛都消失了。所以在小編看來,到了北京你可以不看天壇、不看恭王府、不看鳥巢等景點,但是一定要去的就是長城。
如今有很多人都不推薦去長城遊玩,在他們看來去爬長城是一件自找苦吃的事情,又累又熱的,什麼都感受不到,這也是小編想說的一點,其實很多人出門遊玩大都挑在六七月份,然而這兩個月恰好又是氣溫最高、最熱的時候,所以小編的建議就是一定要避開這個時間段,不然在六七月份爬長城真的是件受累的事情,但是若挑在九十月份爬長城,氣溫剛剛涼下來,這時爬長城才是享受,大家可以盡情的感受長城的韻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