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 中國 世界遺產萬裡長城,天下無人不知,凡到過萬裡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
泱泱大國展風範,巍巍中華鋪錦繡!但是如果說起萬裡長城西起點的話,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也許,有人會說,萬裡長城西起點是有著天下第一關之稱的「」 山海關 「,其實,這個回答是錯誤的。明代萬裡長城西邊的頭,其實就在 甘肅 省 嘉峪關 市的討賴河邊懸崖峭壁之上,古稱「討賴河墩」。
長城第一墩,萬裡長城從這裡開始!
長城第一墩,又名「討賴河墩」,位於 嘉峪關 市討賴河邊懸崖峭壁之上,於明嘉靖18年,劉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之所以稱為長城第一墩,是因為它不僅是 嘉峪關 西長城最南端的第一座墩臺,同時也是明代萬裡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
看「第一墩」,也重在看這個「第一」: 明代萬裡長城東有 山海關 老龍頭,西有 嘉峪關 第一墩遙相呼應。萬裡長城沿線烽燧墩臺數以千計,而此處為長城西端的第一墩。
明代 嘉峪關 管轄著「腹裡、沿邊、境外墩臺三十九座」。 嘉峪關 墩臺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臺,擔負著傳遞軍事信息的任務。如此看來,所謂明代長城墩臺即是明代長城的烽火臺。
長城第一墩的西面是浩瀚無際的大漠,北面與雄偉壯觀的 嘉峪關 城相連,南面為連綿起伏的 祁連 雪山,腳下有攝人心魄的討賴河大峽谷。
如同長城最初的目的就是抵禦外敵一樣,在古時長城第一墩也是重要的戰略工事。峰火臺,發現敵情,馬上通風布信的作用。古代修築這道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敵入侵。
這一道用沙土壘起來的城牆,一直連接到 嘉峪關 城,延伸至懸臂長城。圖為懸臂長城的水門
現在,這座墩臺殘高約10米,其底部呈不規則正方形,底寬14米,內部仍呈正方形,長寬均為6米。用黃土夯築而成,夯土層厚10-20釐米。遙想當年狼煙四起,鳴炮報警的肅殺氣勢,眼前這不起眼的土墩,當年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
在墩臺邊的西長城之外,我們還看到了保存至今的壕塹。在 嘉峪關 城看到介紹,關城是由內城、甕城、 羅城 、外城、城壕組成。前面四部分都見到了,而城外的壕溝卻不見蹤影,竟在長城的最西端看到壕塹,真是意外收穫,彌補了空缺。
嘉峪關 西長城始端不遠處,被保護的壕塹。壕塹,是與長城相配套的一種軍事防禦工事,是抵禦外敵入侵的第一道防線。據記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兵部尚書翟鑾巡視邊疆,委派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督修建 嘉峪關 西長城。為完善防禦設施,又開挖與長城相平行的壕溝。其位於長城外側,距離城牆約30米。剖面大致呈梯形,上寬約9.8米,下寬為3.5米,深約4.5米。
討賴河是 嘉峪關 市唯一的地表河流,因發源於 祁連山 中段討賴掌而得名。「討賴」是匈奴語,意為「兔子多的地方」。討賴河大峽谷,河谷大約有20丈深,河谷裡終年流淌著 祁連山 的雪 融水 。由於討賴河水常年不斷地衝刷,在戈壁灘上形成了壯觀的大峽谷。
至今,長城第一墩已經成為 嘉峪關 市一處知名的旅遊景區。景區配套在討賴大峽谷兩岸分別建了討賴客棧和漢代兵營,兩邊 高臺 之間有一座「天險吊橋」。
討賴客棧是依據 西北 民居建築形式修建,為茅簷泥壁的建築,佔地面積有九百平方米。極具野趣的院落,不但顯得淳樸自然而且具有河西古代民居的特點。
長城第一墩旅遊景點主要有除了討賴客棧、峽谷吊橋、古代軍營這些,還有醉臥沙場雕塑群也是值得參觀的,景區自然景致壯觀,以長城文化和 絲綢之路 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 西北 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閒、娛樂、懷古遊歷和拍攝影視場景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