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轉化精神病學》雜誌發表過一篇文章,指出在孕26周至產後3個月,如果通過愛丁堡抑鬱自評量表發現有抑鬱傾向的母親,其寶寶在青春期出現抑鬱的概率會增大。而抑鬱的原因或與杏仁核、左側顳葉、島葉和其他區域的功能性連接更強有關。
換言之,抑鬱有可能是在子宮中就帶著的,只是在壓力極大時爆發,即便不出現在產後,也可能會出現在青春期,更年期等特殊時間。
這也解釋了現今產後抑鬱的人群逐步增加的原因——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激素分泌異常的群體倍增;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內分泌失調,影響大腦思維,同時增加了抑鬱風險。
大部分產後抑鬱的形成,都離不開家裡那個幫不上忙的老公。
產後抑鬱是產褥期精神病的一種,但是並不像產後精神病那麼禍害人,產婦仍然會默默無聞的照顧孩子,甚至忍受痛苦的自殘。有患者曾說,如果當時是瘋了,也就可以放鬆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打人就打人,可是她做不到,只能折磨自己的內心,鑽牛角尖,莫名落淚等。
也正因為不禍害別人,從而引不起老公和家人的重視,多數產婦在落淚的時候,還有親屬在旁邊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坐月子不能哭,眼睛還要不要了?」「別哭了,生氣憋回奶去。」等等,完全不顧慮產婦的內心感受。
有些媽媽之前會做功課,知道自己是在經歷產後抑鬱,所以也認真的開導自己。卻敵不過家人一句「誰還不生孩子啊,就你這麼愛哭矯情。」
實際上,我們都是這麼走過來的,產後一周誰不哭?只是一些媽媽有機會把哭的原因很好的解釋出去,讓自己舒服一些。而另外一些哭的「莫名其妙」,只能打岔說「太累了」「開奶疼的」等等,不想徒增口舌。
如果你現在正在經歷內心的煎熬,在自測之前,你要知道,產後抑鬱很普遍,不可怕,稍加心理疏導,把內心的苦悶說出來,就會舒服很多。
最重要的是,沒什麼過不去的坎兒。人可以為愛而生,也可以為自己而活。總不能命都沒有了還想著別人,為自己活,不要顧及太多,不要傷害別人,更不要傷害自己。
也許你看到的是那些抱著孩子跳樓跳河的母親解脫,卻沒看到親者痛仇者快的後果。
她們離開後,指望老公為她們一生守身如玉?還是指望婆婆畏罪自殺?不會的,他們再重感情,也敵不過三姑六婆的撮合和催促。
產後抑鬱不是你的錯,冤有頭債有主,給孩子一個機會,給自己一個機會,大不了不跟他過了,人生漫漫,最渣的都被你遇到了,離開他,未來你遇到的每一天都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