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中考第二個作文是:請你用上「夥伴」「困境」「成長」這三個詞語,以「在幽深的峽谷裡」為開頭,發揮想像,寫一篇故事。題目自擬。
在任何一篇作文中,命題者都是有著明確的考查目的的。只是有些可以明說,有些則不明說,只靠考生去感悟,去挖掘。如果考生能夠準確地獲取了這些已知信息,就很容易寫得符合要求。不然,就很可能偏離中心。
「夥伴」,考生要明確,你將要展開的這個故事的參與者,至少要有兩人,不然無法體現「夥伴」這一要求。當然,「夥伴」未必限於人。命題人通過夥伴的設置,讓考生在故事中表現團隊合作的精神。在當今社會, 人際交往能力十分重要,懂得合作相當重要。地球村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全球一體化」也是個時時被用到的熱詞。單靠一己之力的閉門造車和單打獨鬥,已經不能適應這個「網際網路+」背景下的新時代!這就是命題人在作文中設置「夥伴」一詞的隱藏的含義。要的是夥伴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而團隊中夥伴的人數,則不重要。
「困境」,指困難的環境。
「成長」,指的是積極的結果。
「在幽深的峽谷裡」這個開頭,設定了具體的環境。「峽谷」,戶外艱苦環境的典型代表,遠離安逸的城市,遠離舒適的享受,正好呼應了「困境」一詞。
從記敘文六要素來說,這三個詞語規定了以下三方面內容:
夥伴:人物
困境:場所
成長:結果
這幾個已知條件合起來,就是:夥伴們在幽深的峽谷這樣的困境中,經受了挫折和困難的考驗,最終靠團隊合作精神和團隊智慧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成長起來!
考生需要補充的內容是:
時間。人物是何時置身峽谷中的?故事經歷了多久?故事結束時是什麼時候?起因。人物是因為什麼而置身峽谷中的?或者,人物為什麼會置身峽谷之中?經過。從人物置身峽谷中開始,到最後戰勝困難而取得勝利,「成長」起來,這中間的過程是怎樣的?
當然,寫作不是做填空題,只有將上述已知內容和想像的內容完美地結合起來,統一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和諧的完美的整體,才可能會有優秀作文產生。
你可能錯過了:《鎖定古蹟和文物即鎖定了傳統文化︱2018北京中考作文初探》《高考報志願時你是否還記得你的初心》《海澱兇案︱時過境遷的老同學還能亂說話嗎》《英雄李芳孟祥斌捨己救人的身教勝過千萬句言傳》《2018高考全國卷Ⅱ作文獨家解讀︱像沃德那樣有個好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