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昨日10時35分,結束中考語文考試的考生走出陳經綸中學勁松分校考點。今年北京共6.5萬多名考生參加「新中考」。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今年是北京實施新中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昨日,首次「新中考」開考,考試持續3天,首日進行語文、數學兩科目考試。備受關注的作文題目為「二選一」,文物古蹟入題;古詩文閱讀成為今年中考新板塊。
課外古詩默寫 每句可用拼音替代一字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特級教師王彤彥介紹,今年語文中考總分數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小題數量為28個。
「整體難度與以往持平。」王彤彥認為,試卷既檢測出學生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成果,又為他們即將進入新學段學習提供支撐和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古詩文閱讀是今年中考的新板塊,分為默寫、古詩詞閱讀和文言文閱讀三部分。
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高級教師吳東表示,古詩文默寫考查的是語文學科的基礎。課內古詩文默寫考查古代民歌和古文;課外古詩文默寫(在古詩詞閱讀部分)考查古詩,每句詩中允許有一個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替代。
「古詩詞閱讀作為獨立板塊第一次進入試卷,重點考查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吳東介紹,本次考試選取的是學生課內學過的《次北固山下》,讓學生觀察所給的兩幅圖畫,說明哪一幅能夠表現詩句所描繪的景象。
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將課內的《出師表》與課外的《魏徵傳》(節選)、嶽飛的《五嶽祠盟記》(節選)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從中體會「為國盡忠」的傳統美德在不同人物身上的表現。
作文題「二選一」 堅持「立德樹人」
「今年中考作文命題繼續堅持立德樹人導向,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育人方面的引領作用。」門頭溝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杜甫權說。
今年作文題目為「二選一」。對作文題目一,杜甫權認為,可以啟發學生從「一處古蹟」或「一件文物」中產生對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敬意,進而啟迪學生傳承優秀文化、承擔歷史責任的使命感。「作文題目二屬於想像作文。」杜甫權認為,該題目考查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想深度,讓平時關注生活、積極思考、深入探究的學生能脫穎而出。
「題目緊緊圍繞學生的語文學科實踐活動、社會大課堂的參與和日常學習,屬於生活化的命題。」杜甫權表示,試題貼近生活實際,提供了想像和思考的空間。這也提示一線教學的教師要把學生寫作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學生真正表達真情實感。
數學題量由29道減少為28道
據北京市教委專家介紹,今年中考數學試題延續了2015年至2017年試題「穩中求變,變中求新」的特點,體現了「保持穩定、減法優先、優化結構」的原則。
同時,在試卷結構和題目類型方面有所變化,數學試卷總分從120分降為100分,考試時間保持2個小時不變,題量由原來的29道變為28道。單選題和填空題每道題的分值由3分降為2分,減少了2道單選題和1道簡單解答題,增加了2道填空題。
上述專家表示,試題強化了育人導向,堅持了能力立意、注重基礎、寬廣融通。關注學科思想方法,注重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考查,突出數學核心概念和核心素養的考查。試卷內容對重點知識點做到基本覆蓋。
「試題來源於教材,站位又高於教材,難度設置適中。」市考試院專家介紹,今年數學試卷擴大試題選材範圍,加強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繫,試題貼近生活,注重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考查了學生的做事能力。比如第14題以公交車運行情況為背景,考查學生對於概率意義的理解,體現在解決現實問題採取策略時概率所起的重要作用;第15題以租船費用為背景,通過探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最優方案,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此外,記者注意到,中考數學卷也考查了「中國天眼」的相關內容,此前「天眼」已經出現在北京高考試卷中。
探訪1
「語文考試難度不大 作文題靈活」
今天上午十點半,2018年北京新中考的首場文化課考試語文正式結束,考生們陸續走出考場。據考生們介紹,今年的語文考試難度不大,但作文部分的考查比較靈活。
今年的語文作文繼續沿用了「二選一」形式,總分40分。題目一為「任選一處古蹟(圓明園除外)或一件文物,讓我心生敬意」,題目二為以「在幽深的峽谷裡」為開頭寫一篇故事,需用上「夥伴」「困境」「成長」三個詞語。
記者採訪到的多位選擇了第一題目作答的考生表示,身處在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北京城,寫好這篇作文難度並不大。「我寫的是故宮讓我心生敬意」,考生張同學告訴記者,她平時比較關注北京的歷史文化,也喜歡閱讀這方面的書籍,動起筆來感覺得心應手。
同時,選擇第二道作文題的幾位考生表示,今年的中考語文作文難度適中,比西城的一模二模還要簡單一些。「只要是把三個關鍵詞都用上了,再結合一點想像,寫好這篇作文並不難。」考生李同學說。
探訪2
文言文試題弘揚「為國盡忠」美德
「傳統文化的內容多」,是不少考生對於今年中考語文的直觀感受。
比如,試卷設置了在圓明園舉辦「牢記歷史,緬懷先烈」的情境,以主題活動為線索,引領學生走進歷史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文言文閱讀考查中,將課內的《出師表》與課外的《魏徵傳》(節選)、嶽飛的《五嶽祠盟記》(節選)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從中體會「為國盡忠」的傳統美德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具體表現;在試卷「基礎·運用」板塊,選取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題詞和碑文,突出對人民英雄的敬意與緬懷;閱讀板塊選用劉成章的散文《信天遊》,發揮中華優秀民間藝術在陶冶和薰陶學生情感方面的作用。
探訪3
首次引入選考科目 地理物理成熱門
新中考的最大亮點是考試科目由此前的語、數、外、物、化5科必考轉變為「3必考+3選考」的新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3門必考科目,加上從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學)中所選的3科,其中物理和生物(化學)須至少選一門。
在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勁松分校,家長賈女士和兒子上午七點十分就來到考場外。賈女士表示,除了語、數、外和體育,她的兒子還選擇了物理、政治、地理3門科目。她說,孩子希望考上重點高中,她對孩子有信心。
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考場外,記者從多位家長處了解到,在選考科目的選擇上,「地理」+「物理」成為了熱門選項。「這樣選擇是想為孩子的高中學習和高考銜接做準備。」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如果孩子高中想選理科的話,初中就得把物理基礎打牢,而初中地理的難度不大,考查內容也相對較少,選考地理容易拿高分。(沙璐 裴劍飛 黃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