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市8.3萬初三畢業生走進180個考點的2645個考場,參加了首日的語文和物理科目考試。今年的大小作文均為「二選一」。大作文是「讀書·實踐·收穫」和「奇妙的實驗室」二選一。小作文其中之一是通過閱讀連環畫點評諸葛亮的精神境界或所作所為,另一個則是介紹「北京特色美食」。
根據此前中考考試說明所提出的要求,今年在寫作方面增加了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根據文章(或材料)的基本內容展開合理想像進行擴寫,以及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的要求。在今年的大作文題目中,就有一道考查想像力的試題可供考生選擇。題幹給出了一段報導作為背景,要求考生以「奇妙的實驗室」為題目,發揮想像,寫一篇記敘文。不少專家分析表示,今年中考的這篇「奇妙的實驗室」與今年北京高考「神奇的書籤」一脈相承,都是要求學生盡情發揮想像力,只有那些平時注重觀察、注重積累的考生,才能有所發揮、有所展示。
北京青年報記者還發現,今年情境作文中有關推薦北京本地特色美食的題目其實和2006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題目「北京的符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此,朝陽區某中學高級教師就表示:「現在不少試題都在緊密結合非遺和傳統文化。本地特色小吃其實能代表北京的一種文化,也是北京符號的一部分。可以說,這類的話題我們之前都練過,考生寫起來,應該是比較得心應手。」
「今年的題目更加貼近生活,同時也考出學生生活與學習的積累。」北京市櫻花園實驗學校校長郭鋒表示,作文命題的核心目標就是讓考生有話可說,有的可寫,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查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今年的大作文中以「讀書·實踐·收穫」為題的命題作文關注所有中學生親身經歷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取材學校生活中開展的讀書實踐活動,充分展示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以及對素材的加工能力。情境寫作中給外地朋友介紹北京特色美食的題目則讓考生取材身邊的北京生活,這讓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非常適應。而閱讀連環畫點評諸葛亮的話題則讓所有孩子都能接受。這些題目,有記敘,有說明,有議論,有的不限文體,也適應了不同學生的表達個性差異。
今年考生普遍反映作文題目難度適中,而且部分考生的選擇相對集中。在東城區十一中學以及東直門中學考點外,一位考生向北青報記者介紹,「大作文我選的是『奇妙的實驗室』,因為這跟平時我們接觸的虛擬實境的應用相對吻合,雖然是考查想像力的,但是也不至於虛無縹緲地瞎寫,通過虛擬實境的方式寫出對現在生活產生的影響和改變。」在八十中考點外,不少考生表示,推薦小吃的情境作文很容易寫,「北京烤鴨」和「炒肝兒」則成為了他們筆下最青睞的美食。
其他亮點
語文名著閱讀試題首次作為獨立板塊出現
今年語文試卷中,名著閱讀試題首次作為一個獨立板塊出現,同時在分數設置上,將基礎、文言中的2分和閱讀的4分拿出來,共計10分,其中涉及的閱讀篇目範圍達到9篇,在《論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朝花夕拾》《駱駝祥子》和《紅巖》基礎上,新增《魯濱遜漂流記》和《海底兩萬裡》兩篇。
北京五中分校一級教師李蕾表示,今年名著閱讀與去年相比,分值增加了三分,涉及到《論語》《朝花夕拾》《海底兩萬裡》三部作品,雖然分值、考查作品數量和文字量都有所增加,但並不是要增加學生機械記憶,而是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對《朝花夕拾》《海底兩萬裡》的考查都注重對整部作品的閱讀。如第12小題要求考生寫出《朝花夕拾》中相關作品裡的人物形象,第13小題則要求考生寫出尼摩船長挽救鸚鵡螺號或他人生命的事情,這些試題可以再現學生閱讀作品的狀態,意在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
此外,今年的名著閱讀題還強調了篇目的多樣化,名著考查面進一步拓寬,內容進一步擴展。從所選作品來看,既有古代儒家文化的經典之作《論語》,也有現代散文的經典代表《朝花夕拾》,又有外國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作品形式、體裁、內容更加豐富。
此外,筆順題時隔一年「重出江湖」。就今年的情況來看,「與」和「出」的筆順並未難倒考生。
文/本報記者 張昆龍
物理考試首次取消填空題
今年中考物理試題在結構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此前一直沿用的填空試題在今年的中考說明中全部刪除,今年的試卷中也首次取消了填空題。同時,實驗探究題從去年的38分增加至48分,比去年增加10分,可見目前對於實驗的重視。
對此,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物理教師塗春霞表示,以往10分的填空題,基本上是能保證8-9分左右的得分情況的,一般區分度大也是物理試卷最難的題就在於填空最後一題。正因如此,儘管今年取消了填空題,不過也降低了多選題的分值,從每題3分減到2分,在以往較難得分的多選題中給學生容易得分的可能。加之考試說明中的明確要求,各區校的一模二模試題及時跟進,學生對首次取消填空題的情況還是能夠很快適應並接受的。
塗春霞表示,實驗題分值比重的增加,試卷閱讀量的增加,運算難度的降低,圖形比重的增加,開放性科學實踐知識的滲透等等,都在提示考生、家長和教師,中考更側重考查平時對學生物理學科思維的培養和學科能力的培養,更側重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物理規律的理解及運用。
此外,去年首次在物理試題中增設科普閱讀題,今年得到了延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專家表示,學生必須依靠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通過閱讀獲取新的信息,能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實際問題。文/本報記者 張昆龍
現場
「陪考」不再是家長的唯一選擇
24日是全市中考的第一天,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發現,以往常出現的在考場外「陪考」的情況今年有了一定的改變,不少家長在上下午分別將考生送到考場外後,更多地選擇離開,而並不是像以往那樣在門口「苦等」。
24日早上7點半,北青報記者在東直門中學外看到,儘管距離正式的考試時間還有一個小時,但校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前來送考的家長和學校老師,他們一邊囑咐考生注意調整心態,一邊不忘幫忙檢查考生是否帶齊了所有考試用具。
隨著考生進入考場後,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不少家長也收拾好東西準備離開,這和以往經常出現的「蹲守」情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我們幾個家長跟老師都商量好了,把孩子送進考場就可以了,我們在門口也起不了什麼更多的作用,不如正常去上班,讓孩子自由發揮就好了。」一位東直門中學的考生家長說。
這幾位家長的做法得到了現場不少老師的好評。一位帶隊送考老師就說:「我們真的不建議家長們在這裡守著,除了天氣太熱容易出現意外之外,家長們都還有工作,保證孩子們安全來到考場就好了,剩下的事情,就讓考生自己處理即可。作為一名初中畢業生,考生也應該具有這樣的能力才對。」
在8點半語文考試正式開始後,學校門口的家長陸續散開,學校門口負責考務工作的工作人員坦言,今年中考家長們「散場」的情況比去年要好,可以說,更多的家長選擇正常安排時間,而非一味地「陪考」。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八十中學(白家莊校區)的現場,北青報記者發現,在開考後大約15分鐘的時間裡,門口原本聚集著的家長們都選擇紛紛散去。就連路口的交通協管員都連連表示,今年現場的秩序比往年要好維持,最主要的就是家長們聚集在門口的情況有了好轉,他們的選擇更加「理性」。
文/本報記者 張昆龍
攝影/本報記者 汪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