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句話固然是至理名言,但如果出現在一家書店裡,那就有點兒古怪了,這不是拆自己的臺嗎?然而,在王府井新華書店的六樓,便有這樣一行標語。原因其實很簡單——王府井新華書店別開生面,居然在自己的店堂裡面藏了一家圖書館,找到「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標語,便找到了這家面積不大卻充滿書香味道的小館。
我問過書店的管理人員,為什麼在這裡開一家圖書館,不影響營業嗎?
那位滿頭銀髮的老先生溫和地一笑,說:「來的都是愛書的人,怎麼會影響營業呢?」
抬頭看去,果然是一群安靜的讀書人,頗有人埋了頭,讀到得意之處愜意地伸個懶腰,就跟在自己家裡一樣自在。
至於營業……我看到有老先生走出圖書館,便順手捎上兩本書,遞到櫃檯上讓店員包了帶走。那份閒適自然,就像是老北京茶館的客人,臨走叫夥計包二兩香片帶回家去一樣。我忽然想,這家書店的老總莫不是故宮出來的?單霽翔院長的手段便是讓你先看,看完了順便再買點兒故宮的文玩帶回去,硬是把文化做出了效益,還不帶一絲煙火味兒。
我問同去的女作家林特特有什麼感受,她說當然有,不過你先說。我說我的感受,就是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時候我經常來王府井新華書店,但可不是來買書。當時囊中羞澀,難得有這樣一家大的書店,早上進去看書,到人家關門才依依不捨地出來,一個星期天就這樣過去了。至今在那裡讀過的書還記得清楚呢。
「光看不買,人家沒有趕你?」特特問。
「沒有趕過。」我說,「那時候看書都小心翼翼,生怕把新書給人家看髒了沒法賣,像我這樣看書的人不少,店員從來不管,從你身邊走過,就像沒看見一樣,這份看不見,其實給了我們這些兜裡沒錢的讀書人一份難得的尊嚴——他們尊重讀書的人。」
說完了,我問特特:「你呢?」
特特說了個不相干的事情。她當年是在中國書店工作過的,說剛進書店,便見到一位白頭髮的老店員,給他們這些新人一一介紹店裡的情況。末了,特特知道他在書店裡已經工作幾十年了。
「幾十年,遇到過什麼有趣的事情嗎?」特特問他。
老先生想了半天,說:「幾十年前啊,我也剛到這裡——自然,那時候店名也不叫『中國書店』,年紀小,下午的時候一不留神在櫃檯上睡著了。」
「被掌柜的叫醒,很是惶恐。卻見掌柜的是陪著一位有翹鬍子的先生進來挑書,那位先生便和藹地摸了摸我的頭。」
「後來我才知道,那是魯迅先生。」老店員說完了,坐在和煦的陽光裡,不再說話。
「那時候,我才覺得原來我離魯迅先生的距離,竟然也只隔了身邊這位老人。」特特說。
一瞬間,我們都沉默了,都不大想說話,而陽光,一如當年那個溫馨的下午。
似乎,這是個不相干的故事,可是那份悠遠的書香,卻仿佛從那個下午,一直傳到王府井書店的小小圖書館來。
*本文摘自《遇見一家書店》
內容:書店是喧囂的,各種思想在此匯聚碰撞,書店是安靜的,過濾掉塵世的浮躁,讓心靈得以安寧。在當代,書店業不復往昔繁盛,但對愛書人來說,書店依然是最溫情的理想之地。
《遇見一家書店》是一本人與書店的故事集,結集了88個人與書店的故事,有童年在書店閱讀小人書的難忘記憶,有因為喜愛閱讀創辦書店的故事,有與沉默寡言的書店老闆的相識,也有書店業為尋求發展所做的努力與創新……從這些故事中看到人和書店的緣分,感受書店帶給人的溫暖力量,了解當代書店風景,窺見時代變遷。
作者:主編,王野霏,男,漢族。1984年參加工作,曾任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國際處副處長、處長,聯絡處處長。2000年4月任北京市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02年7月任北京市新聞出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北京市版權局副局長。2014年1月任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北京市版權局副局長。2018年1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市版權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