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漳州臺商區的曾氏「番仔樓」。 (張志堅 攝)
一座「番仔樓」,見證了一個家族的海上絲綢史。
在閩南僑鄉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種集傳統紅磚白牆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特色於一體的洋樓,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是家鄉人對漂洋過海到南洋生活的華僑的稱謂,語氣中隱含羨慕和妒忌雙重意味。
每一幢「番仔樓」都承載著一位母親對漂洋過海兒子的牽掛,一個妻子對在異國他鄉丈夫的守望,一個孩子對父親歸來的期盼,同時也是一個離鄉海外僑胞思鄉念祖、與家鄉親族血緣關係的時代紐帶,見證了一輩「過番」人謀生創業的辛酸歷程。
這些有異域風情的建築,以新加坡、菲律賓、印尼風格為主,也有英國、德國、日本、美國式的,不僅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海上絲綢記憶,也充分體現了閩南華僑建築的獨具匠心和多國文化的交融合璧,更以其獨特的家族傳承留下了珍貴的「萬國建築博物館」。
閩南多山少平地,清末至民國國弱民窮,這些「番仔樓」是一些閩南人為生活所迫漂洋過海前往南洋謀生,發達後回鄉所建。其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
「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因設計師想法各異,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工藝價值高,是閩南僑鄉的一顆顆建築瑰寶。「番仔樓」在閩南泉州、漳州一帶數量及精品甚多。
許多「番仔樓」不僅建造精美,並且飽含華僑背井離鄉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每一棟「番仔樓」背後都有一段生離死別、忍辱負重、白手起家和榮歸故裡的傳奇故事。
在閩南龍海市角美鎮東美村(今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東美村)古僑村,有座氣勢恢宏、潔白耀眼的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巨型建築——百年華僑豪宅曾氏「番仔樓」,從遠處望去氣如義大利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閩南的「番仔樓」多為獨棟別墅,而曾氏「番仔樓」儼然是個建築群,一派「皇家莊園」的規模。
這座歷經百餘年的曾氏「番仔樓」,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透露著昔日的輝煌與霸氣。
走進曾氏「番仔樓」,發現整座樓的建築以閩南人的傳統習慣坐南向北,成三橫三縱「凹」字形布局,主次分開、錯落有致。整座建築雕梁畫棟,門房、窗戶、房梁上布滿各種精美的石雕、木雕圖案,呈典型的閩南風格。
據居住在此的曾氏後人介紹,房主曾振源於19世紀中期,隻身遠渡新加坡,開始在南洋謀生。從在貨棧當學徒幹起,秉承閩南人吃苦耐勞、忠厚誠實、聰明睿智的傳統,很受老闆喜歡,慢慢幫老闆打理生意,直至自己進入商行。
據說有一年颱風季節,暹羅、安南等地要高價進一批貨物,無人敢出海,從小在海邊長大的他雖然對颱風心生敬畏,卻也看到了商機。或許是老天憐人,此次出海化險為夷、安全而歸,也為他拿到了用命換來的第一桶金。
此後,曾振源用掙到的錢開了間貨店,取名「豐源貨棧」,從此走上自己的經商之路。經過十多年的商海馳騁,生意逐漸涉及貿易、航運、典當等行業,並在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緬甸以及廈門、廣州設有分號,逐漸成為閩南的巨商望族。
發跡後的曾振源為了實現衣錦還鄉「起大厝」的夙願,於1903年回鄉蓋起了現在這座「番仔樓」,前後歷時十四年建成,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27平方米,大小房間120餘間,單修造工錢就耗費白銀二十多萬兩。
樓分為上下兩層,主牆為白色格調,歐式壁面、浮雕花鳥錯落有致;外牆裝飾為英式風格,雖歷百年,色彩仍然鮮豔,據說所用的花瓷磚乃是英國製造,由南洋專船運回。樓頂紅磚黛瓦兩側,壁爐的煙囪、鐘樓相互輝映,洋溢著濃烈的異國風情。
此樓另一奇觀是地下排水用水系統,由於閩南每年春節過後都是「陰雨連三月」的梅雨季節,此樓構建時在大樓的石板通道下面設有三縱三橫的排水溝,無論下多大的雨,都不會出現積水現象。後花園置有風力抽水機房、木風輪帶動機器把水提上樓頂水塔,再通過管道,通向各座建築,百年前農村有自來水設施,可謂鳳毛麟角,這樣巧具心思的設計令人驚嘆不已!
歷經世事變遷,如今這些散落在閩南農村各個角落的「番仔樓」大都保存完好,也有的因後裔僑居海外、無力修繕而殘破不堪。這些在風雨飄搖的年代留下的中西合璧建築物,是值得好好珍惜保護的「文化遺產」。(林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