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泉州石獅市番仔樓傳遞的桑梓情深!

2021-01-09 夢想的划水者

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是每個華僑的心願。在泉州石獅市寶蓋鎮山雅村,處處可見菲律賓華僑吳文炳及其家人故土情深的印記,建學校、造公園、砌石亭、鋪道路……

番仔樓楹聯裡藏家風

吳先生家的番仔樓是山雅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建築風格中西合璧,鮮豔的紅磚與精緻裝飾彰顯閩南特色。這座番仔樓名為寧遠樓,屋內格局有兩櫸頭,四間小廳,天井通透,寬敞明亮。走出位於三層的閣樓,站在平臺上可遠眺村中景色,也可仰望欣賞屋頂活靈活現的剪瓷雕裝飾,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龍鳳、花紋等剪瓷雕色澤豔麗,盡顯風採。一旁小院子裡的大樹已與番仔樓齊高,鳥語花香給居住環境增添幽靜氣息。

根據房子的主人吳先生介紹,那時候,建築材料都要從浦內港人力運輸,參與建設的青壯年挑著磚頭、水泥、杉木等材料徒步而來。這座番仔樓耗時兩年建成,先建兩層,後來建屋頂的閣樓。徜徉其間,你可以發現番仔樓裡的每一處設計都頗顯用心。比如,一層天井旁的石柱下方有排水口,為了暢通雨水,石柱還具有排水的功用。再看每一扇木窗,雕刻細膩,古色古香,牆上的彩繪生動,地上的花磚出彩,每一處建築細節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裝飾華麗
▲石柱可排水

番仔樓裡的楹聯豐富,一言一字都透露著優良家風。「謙己隨時多受益,讓人到處總成祥」「傳家萬事皆宜慎,教子千方莫若勤」「謙於涉世無荊棘,讓以傳家育子孫」「自覺成家原不易,須知建業更為難」等聯語,都是教育子女要謙遜謹慎,勤奮創業。「新屋祥開三讓地,錦堂瑞靄一家春」「梅裡平分左右鄰,鯉城遙望東西塔」「水澈龜湖觀鑄鏡,風來鳳裡聽吹簫」幾對門聯彰顯房屋周邊的秀麗環境,又透露出鄰裡和諧相處的願望。

海外打拼 回鄉奉獻

一磚一瓦壘起的番仔樓,飽含著華僑對故土的深情,背後是深刻的打拼烙印。這些背井離鄉的華僑長期資助家鄉教育、工農業發展建設。世紀70年代,吳先生的父親還支持家鄉發展集體經濟,捐贈了抽水機、拖拉機,捐建了曬穀場,並帶頭捐資為村裡安裝電力線路,等等。

捐資公益創家鄉

寧遠樓裡不僅有以「贊續」為冠頭的楹聯,還有多對讚頌母親王荷幼的楹聯,如「輔夫教子素齋處誦正己復禮,慈幼恤貧建校贈藥丕德育仁」「荷行並茂華枝春滿,幼長鹹集天心月圓」「寬仁長齋種累世之德以裕後,慈幼建校願兒孫能賢而光前」等。

早些年,村裡沒有學校,需要走很遠的路到村外讀書。事業有成回到家鄉的吳文炳決定獨資捐建山雅學校大禮堂,並捐贈全部設備。目前山雅學校已因教育資源整合而停辦,但我們依然可從其氣派的建築外觀中,看出吳文炳為家鄉年輕一輩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此外,吳文炳還分別為華僑中學、石光中學捐建了「贊續樓」和「荷幼樓」。

自幼在山雅村長大,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吳文炳心中揮之不去的鄉愁。每當回到家鄉,吳文炳總是惦記著村裡的發展。山雅村內外石路曾由吳文炳捐資鋪設,村中的公園「雅園」與石亭也是由他於上世紀80年代出資捐建的。「吳贊續、吳文炳先生父子兩代離居海外,艱苦創業,不忘鄉梓,繼承和發揚華僑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熱心為家鄉的教育及農田水利建設事業做出貢獻……」這是1982年吳文炳先生捐建的山雅學校即將竣工時,國務院僑辦發來的賀電。

如今,吳文炳時常回到村中,到老人會同村裡人交流,故鄉的山山水水給了吳文炳心靈的慰藉,而吳文炳兩代人接力公益的善舉也在番仔樓裡傳承和發揚。

對此,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於泉州海外華僑的公益還知道多少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

相關焦點

  • 除了「古早味」,泉州還有這些……
    除此以外,小山叢竹、雙塔凌空、筍江月色、東湖荷香、鳳山春曉、清真夕照、玉球風動、崇福晚鐘,從上世紀50年代起流行的「泉州舊八景」,至今仍是海內外泉州人的「鄉愁」記憶,寄託著濃濃的鄉情。國畫大師李碩卿創作的《泉州八景——小山叢竹》。
  • 漳州:風雨凌煙「番仔樓」見證家族的海上絲綢史
    「番仔」是家鄉人對漂洋過海到南洋生活的華僑的稱謂,語氣中隱含羨慕和妒忌雙重意味。每一幢「番仔樓」都承載著一位母親對漂洋過海兒子的牽掛,一個妻子對在異國他鄉丈夫的守望,一個孩子對父親歸來的期盼,同時也是一個離鄉海外僑胞思鄉念祖、與家鄉親族血緣關係的時代紐帶,見證了一輩「過番」人謀生創業的辛酸歷程。
  • 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房子佔很大因素,尤其對閩南人,厝宅更是意義重大。當年很多下南洋的人,但凡事業有成,都要回鄉建房。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楊家大樓楊家大樓屬於石獅永寧鎮,但並不在古衛城內,而是位於距古衛城4公裡外的後杆柄村,地圖上可以直接導航定位到,周邊停車還是蠻方便的。
  • 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當年,李功藏少懷壯志隨父漂洋過海、艱苦創業。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衣錦還鄉建造了這幢傳統的二進五開間雙護厝的皇宮起大厝。大厝無論是拼花還是雕飾等細節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相傳,建造大厝之時,李功藏訪精工,聘良匠。落成之時,安金刻柳,雕梁畫棟,簷牙高啄,燕脊飛天。大厝竣工於清光緒乙未年,歷時五年,佔地一畝多。大厝屋脊高翹,大厝外牆青草石和白石再加紅磚壘砌,精美的石雕、木雕則讓人驚嘆。
  • 平溪樓仔厝 享受山林謐靜
    走進「樓仔厝」民宿,看不到任何鋼筋,土生土長的負責人胡熙穆表示,樓仔厝的建築外觀維持八十多年前的樣子,保證原汁原味。(記者阮南輝/攝影)      本身是礦工之子的胡熙穆,初中畢業後就到外地打拚,他當過不同行業的學徒,後來轉到貿易及經營漁業公司,會放下已上軌道的生意,回到平溪開起民宿,緣自對故鄉一份濃厚的情感。
  • 古韻湖裡 | 一棟棟番仔樓,一段段傳奇故事
    殿前是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心繫故土事業有成之後「回鄉起厝不少華僑帶回他們在僑居地所熟知的洋樓式樣興起了一股修建洋樓的熱潮因其為華僑所建,俗稱為「番仔樓」這些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
  • 泉州南門外的僑厝:感受濃濃的僑緣鄉情
    泉州南門外的地界不但大,還有些特別。新中國成立以前,晉江縣的縣治在今天的鯉城區,也就是泉州的老城區裡。今天市區的範圍加上晉江市、石獅市都在舊晉江縣的範圍內。因此,所謂的南門外,確實就是泉州城(晉江縣)的城門外。也正因為如此,南門外保留了眾多與城裡相關的建築、民俗、傳統等。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項就是民居建築。
  • 泉州特色村落之石獅後杆柄:多重風光架起旅遊虹橋
    傳統韻味的紅磚厝與南洋風情的番仔樓風格迥異,卻又和諧共存。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古厝新宅共築美麗村居後杆柄村位於石獅市永寧鎮,「杆柄」閩南語音同「官聘」,因此也稱官聘村。作為一個「十戶人家九戶僑」的僑村,後杆柄有著3000多名海外鄉僑,是常住村民的兩倍多。
  • 漳州臺商投資區百年「番仔樓」講述華僑出洋奮鬥史
    這座曾氏「番仔樓」歷經百餘年,依然透露其昔日輝煌。如今已越來越廣泛地引起有關部門和專家的興趣,各地遊客也慕名前往。落成的番仔樓,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工藝精湛、流光溢彩。曾氏「番仔樓」,坐南向北,從建築布局來看,以曾氏家廟為中心,三橫三縱,「凹」字形布局的中西合璧樓群。從北向南,正中依次:前為三座二進平房,為曾氏家廟為中心,家廟內門窗、房梁上布滿各種精美的石雕、木雕,呈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
  • 紅磚厝和番仔樓屋簷下的這些「小傢伙」們竟還是重要的排水構件
    在泉州地區一些老建築的屋簷下,藏著這樣一些造型奇特的小傢伙,我們把它們稱之為——滴水獸。 滴水獸的秘密 滴水獸是西式風格建築中重要的排水構件, 外形俏皮或生猛, 被一代代「下南洋」的人帶回泉州, 它常常出現在紅磚厝和番仔樓中,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樓」
    漳州「番仔樓」田 豐文/圖閩南一帶流行一句口頭禪:「泉州人過番,漳州人去臺灣」言外之意,漳州人往往路走不遠。其實,這一說法有失公允。中西合璧的「番仔樓」中的經典之作,象珍珠般地散布於漳州市鎮及鄉村。經過百年的風雲變幻,進入新世紀,漳州大地尚倖存許多「番仔樓」。
  • 閩南新晉網紅「滴水獸」 藏於屋簷隱於磚厝
    閩南的小夥伴都不陌生,造型各異、千奇百怪的滴水獸,總是默默藏於屋簷,隱於紅磚厝和番仔樓中。 因為兩年前在泉州西街的一次邂逅,姚力戀上閩南文化。去年夏天,在圈內人推薦下,他來到石獅,這裡番仔樓的建築和文化底蘊,讓他著迷。他想寫一篇關於閩南文化的論文,在蔡世力的介紹下,接觸到滴水獸。 最初,姚力覺得,滴水獸在其他地方應該也存在,但走了全國多地後,發現並不是,閩南地區的滴水獸格外獨特。
  • 石獅永寧老街深藏情義故事 番仔樓飽含家國情懷
    永寧紅塔灣海濱浴場旅遊攻略觀海景 品小吃 看番仔樓  近年來,石獅市紀委聯合市博物館的文史專家,充分挖掘廉政文化資源  番仔樓,是中西合璧的閩南民居建築,多為南洋歸國華僑所建,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故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工藝價值高,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讓人驚嘆,是閩南僑鄉的建築瑰寶。永寧鎮有不少番仔樓,不僅建造精美,每一棟樓宇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永寧城隍廟坐落在永寧南門與小東門之間,為永寧至今保留較完整的一座古寺廟。
  • 南安這座百年番仔樓,免費辦過託兒所和敬老院,無償移交政府!
    南安詩山有這麼一座百年番仔樓,曾開辦過南安第一家幼兒園,也曾作為養老院供孤寡老人居住,而今,樓主的後人將它移交給政府,希望老樓經過開發保護,能煥發新的生機。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視頻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南安詩山鎮鵬峰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番仔樓:調志樓,它由當地僑親陳宏調始建於
  • 洪厝有座遠近聞名的七開間番仔樓
    鴻山鎮的洪厝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番仔樓。這座番仔樓三進七開間雙櫸頭,外牆以紅磚和石條為主要建築材料。屋內有個20多平方米的長方形天井直通二樓,讓整幢樓房顯得更寬敞明亮。房屋的特色之一就是二樓天井的兩側也搭建房屋。屋前屋後均設石埕,地面建築面積334平方米。這就是村莊裡遠近聞名的七開間雙櫸頭的番仔樓。
  • 南安有個「古厝大觀園」,30多座百年古大厝集於一村!你見過嗎?
    觀山李氏民居,是由旅居南洋的李氏族人於清朝至民國期間回鄉興建,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建築有石碣大厝、頂新厝、下新厝、功藏厝、成器厝等10座。記者跟隨李氏家族後人李渭生,來到百年古大厝之一,也是觀山村最富盛名的古厝——番仔樓。
  • 五一來泉州,就推薦這51個地方
    番仔樓、滴水獸等較為集中。遊玩路線:良師大厝-基鉅大厝-1966番仔樓-話桑別墅-靈水古街五店市「滿是紅磚古厝的傳統街市」莊厝祠堂蓋南門外」景點介紹:塘東村,隸屬福建省泉州晉江市金井鎮一個行政村,也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村中保留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頂、高屋脊,門路有精美磚石雕刻的明清時期的紅磚古厝外,還有大量民國時期的番仔樓,以及解放初期時修建的石構民居
  • 泉州「國保單位」達44處 泉港永春實現「國保」數量零突破
    泉州市文物局介紹,去年7月起,第八批「國保單位」申報成為泉州市委重點工作及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標任務之一,市文物局成立工作專班,負責具體遴選;隨後,組織省考古所專家來泉開展培訓,提升一線工作人員申報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緊接著,成立三個申報專家組,邀請省文保專家作為特邀專家,挑選市文物專家擔任組長,奔赴各地調研61處文保單位,又多次開展專題討論和交流溝通,遴選推薦48處上報省文物局
  • 泉州這13個地方成為「國保」!快看都在哪裡!
    安溪土樓包括映寶樓、聚斯樓、南巖梅記泰山樓。建於明清年間。與閩西土樓有著明顯的區別,體現了濃厚的閩南建築風格。此次列入國保的百萬大厝、施布當鋪、肇元進士第、長春堂藥鋪、萬捷十三行、繡花樓、來鋪當鋪、建珍大厝等與海商文化密切相關的8幢古建築,均建立清朝中期,由當地海商劉氏家族連續修建。土坑劉氏家族起家於海耕,發展於海貿。前門為店,後門為倉,商住兩用。排列交叉錯落,布局規整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