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這座百年番仔樓,免費辦過託兒所和敬老院,無償移交政府!

2020-12-24 無線泉州

南安詩山有這麼一座百年番仔樓,曾開辦過南安第一家幼兒園,也曾作為養老院供孤寡老人居住,而今,樓主的後人將它移交給政府,希望老樓經過開發保護,能煥發新的生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視頻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南安詩山鎮鵬峰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番仔樓:調志樓,它由當地僑親陳宏調始建於1921年,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外觀看起來依舊堅固。陳宏調,又名宏潮,是知名的菲律賓僑領。他幼時家貧,後來到菲律賓創業,生意有成後,回鄉興建調志樓。這是一座兩層四角樓,共有33間房間,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走進樓內,彩繪的瓶裝欄杆依舊精美。天井處被兩排磚石拱門隔成三部分,最中央還有一個六角水池。

(調志樓創建者陳宏調孫子 陳昌華)

「側門口是一個花園,外面還有一個大花園, 也有菜園,前面還有一大片竹園,當時非常漂亮。」

(調志樓創建者陳宏調曾孫 陳灝倫)

「三四戶家庭,二三十人居住,很熱鬧,小時候我們經常在內庭、院子裡跑來跑去玩耍。那邊的水池,我小時候經常抓魚放在池子裡。」

根據《南安縣誌》記載,1922年,陳宏調在調志樓開辦了南安第一家幼兒園。

(調志樓創建者陳宏調孫子 陳昌華)

「村裡附近的孩子來這裡上課,我都記得,我和他們一起玩耍。」

除了幼兒園,這裡還曾免費辦過託兒所和敬老院,一座樓,融入了創建者陳宏調心懷家國、造福桑梓的濃濃情懷。

如今,陳宏調的後裔均移居海外或省外,只在特殊日子才會回鄉看看。調志樓多年無人居住,日漸老損。木質樓梯、門窗歷經風雨侵蝕,漸有損壞,院牆邊、天井裡、水池內,已是雜草叢生。

(調志樓創建者陳宏調孫子 陳昌華)

「有一些地方已經崩壞了, 我父親80年代也有來維修過一次,不然不可能保存到現在。」

為保護老宅,傳承家族歷史文脈和華僑精神,最近,陳宏調後裔特地從香港回來,將調志樓使用權和管理權無償移交給詩山鎮政府,希望依靠政府的力量,讓這座百年番仔樓重現光彩。

(調志樓創建者陳宏調曾孫 陳灝倫)

「依靠政府的力量,將這棟樓作為慈善機構,或者是文教基地,我們都很支持。」

調志樓移交籤約儀式上,詩山鎮政府將一面牌匾贈送給陳宏調先生後裔,上面寫著「弘揚先輩風範 傳承優秀文化」。詩山鎮政府將對調志樓進行修繕保護,並將向社會徵集今後的開發和利用方案。

來源:無線泉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五年努力達共識,南安詩山百年番仔樓「調志樓」移交政府!
    本報訊(記者 黃耿煌 陳靈 通訊員 蘇穎寶 洪順興 陳少峰 文/圖)籤字、蓋印、握手、合影……12日下午,一座歷經百年、鐫刻慈善基因的華僑番仔樓「調志樓」(又名「宏潮樓」)由華僑後代手裡,正式移交給南安詩山鎮人民政府管理、使用。
  • 詩山百年番仔樓「調志樓」的前世今生
    近日,《走遍南安》欄目組來到了著名華僑陳宏潮和地方名人陳宏志兄弟倆的故居——調志樓,並邀請到了陳宏潮先生的後人陳謙木先生,來為我們講述這座百年古建築的「時間故事」。 那麼,這座番仔樓為什麼會叫調志樓呢?
  • 漳州臺商投資區百年「番仔樓」講述華僑出洋奮鬥史
    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東美村是著名的古僑村,村內有座氣勢恢宏的曾氏「番仔樓」。近來,該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百年華僑豪宅,也是漳州臺商投資區境內第5處的「國保單位」。它有各種精美的石雕、木雕和富含異域風情的浮雕,配合著閩南特色的紅磚,整棟「番仔樓」散發著一股中西合璧的味道,也印證了曾氏先民闖蕩南洋的傳奇故事。雖平時遊客不多,但村民及其後人對它卻極為愛護。
  • 洪厝有座遠近聞名的七開間番仔樓
    鴻山鎮的洪厝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番仔樓。這座番仔樓三進七開間雙櫸頭,外牆以紅磚和石條為主要建築材料。屋內有個20多平方米的長方形天井直通二樓,讓整幢樓房顯得更寬敞明亮。房屋的特色之一就是二樓天井的兩側也搭建房屋。屋前屋後均設石埕,地面建築面積334平方米。這就是村莊裡遠近聞名的七開間雙櫸頭的番仔樓。
  • 南安有個閩南民居大觀園,20多座百年古厝集於一村
    觀山村,地處群山環抱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素有「閩南民居大觀園」之稱。村內共有二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閩南古大厝,南洋風格建築隨處可見,還有閩南風格的燕尾脊。觀山古大厝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後都藏著故事,凝結著最草根的民間智慧。
  • 漳州:風雨凌煙「番仔樓」見證家族的海上絲綢史
    「番仔」是家鄉人對漂洋過海到南洋生活的華僑的稱謂,語氣中隱含羨慕和妒忌雙重意味。每一幢「番仔樓」都承載著一位母親對漂洋過海兒子的牽掛,一個妻子對在異國他鄉丈夫的守望,一個孩子對父親歸來的期盼,同時也是一個離鄉海外僑胞思鄉念祖、與家鄉親族血緣關係的時代紐帶,見證了一輩「過番」人謀生創業的辛酸歷程。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樓」
    漳州「番仔樓」田 豐文/圖閩南一帶流行一句口頭禪:「泉州人過番,漳州人去臺灣」言外之意,漳州人往往路走不遠。其實,這一說法有失公允。中西合璧的「番仔樓」中的經典之作,象珍珠般地散布於漳州市鎮及鄉村。經過百年的風雲變幻,進入新世紀,漳州大地尚倖存許多「番仔樓」。
  • 南安有個「古厝大觀園」,30多座百年古大厝集於一村!你見過嗎?
    觀山李氏民居,是由旅居南洋的李氏族人於清朝至民國期間回鄉興建,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建築有石碣大厝、頂新厝、下新厝、功藏厝、成器厝等10座。記者跟隨李氏家族後人李渭生,來到百年古大厝之一,也是觀山村最富盛名的古厝——番仔樓。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充滿異域特色的番仔樓,絕對是觀山村古大厝裡一枝獨秀的存在。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僑鄉大厝藏風情 百年以來,南安便有俗語云: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 建於宋元時期的觀山古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四面青山為屏,中間綠水為帶」的山水格局滋養了這片古老的土地,2000多名村民依山傍水而居。
  • 古韻湖裡 | 一棟棟番仔樓,一段段傳奇故事
    不少華僑帶回他們在僑居地所熟知的洋樓式樣興起了一股修建洋樓的熱潮因其為華僑所建,俗稱為「番仔樓」這些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於一身建築想法各異,工藝價值高本期【古韻湖裡】邀大家走進殿前街道領略這裡「番仔樓」的建築美和家鄉情陳有才與寨上紅樓陳有才(1870~1952),寨上人,在馬來西亞發達後,陳有才於民國3年(1914)捐款在寨上建湖山小學
  • 石獅永寧老街深藏情義故事 番仔樓飽含家國情懷
    永寧紅塔灣海濱浴場旅遊攻略觀海景 品小吃 看番仔樓  近年來,石獅市紀委聯合市博物館的文史專家,充分挖掘廉政文化資源為了讓清廉家風更好地傳承,這座家廟「變身」為廉政教育基地,並免費向市民遊客開放,那些關於黃克纘的清廉小故事值得一讀。  番仔樓,是中西合璧的閩南民居建築,多為南洋歸國華僑所建,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故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工藝價值高,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讓人驚嘆,是閩南僑鄉的建築瑰寶。
  • 南安眉山鄉觀山村:感受古厝魅力 體驗茶香之旅
    百年「番仔樓」觀山村古厝群錯落山間,蔚為壯觀  如今,觀山的村民們早已不記得,是從何時開始,這裡流傳開來這麼一句閩南俗語。觀山村位於南安眉山鄉的東南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小村落。觀山村有兩大特色,即村裡的「閩南民居大觀園」和「皇旗尖生態有機茶園」,既能讓你感受到古厝的魅力,享受人文之美,又能親身體驗一趟茶香之旅。
  • 「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泉州石獅市番仔樓傳遞的桑梓情深!
    番仔樓楹聯裡藏家風吳先生家的番仔樓是山雅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建築風格中西合璧,鮮豔的紅磚與精緻裝飾彰顯閩南特色。這座番仔樓名為寧遠樓,屋內格局有兩櫸頭,四間小廳,天井通透,寬敞明亮。一旁小院子裡的大樹已與番仔樓齊高,鳥語花香給居住環境增添幽靜氣息。根據房子的主人吳先生介紹,那時候,建築材料都要從浦內港人力運輸,參與建設的青壯年挑著磚頭、水泥、杉木等材料徒步而來。這座番仔樓耗時兩年建成,先建兩層,後來建屋頂的閣樓。徜徉其間,你可以發現番仔樓裡的每一處設計都頗顯用心。比如,一層天井旁的石柱下方有排水口,為了暢通雨水,石柱還具有排水的功用。
  • 融入古榕樹公園、番仔樓 金井三坑村打造休閒觀光帶
    ­  在11月份前,晉江金井鎮三坑村將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打造出一條融入古榕樹公園、番仔樓群和武術文化等多個鄉村休閒旅遊亮點的休閒觀光帶,這是近日,記者從金井鎮三坑村委會了解到的。­  來到三坑村曾坑自然村入口處,兩側新建的小公園剛剛完工,讓村口增添了不少靚麗的色彩。「我們的休閒觀光帶就是從這個村口的隘門開始的。」
  • 紅磚厝和番仔樓屋簷下的這些「小傢伙」們竟還是重要的排水構件
    滴水獸的秘密 滴水獸是西式風格建築中重要的排水構件, 外形俏皮或生猛, 被一代代「下南洋」的人帶回泉州, 它常常出現在紅磚厝和番仔樓中,
  • 平溪樓仔厝 享受山林謐靜
    走進「樓仔厝」民宿,看不到任何鋼筋,土生土長的負責人胡熙穆表示,樓仔厝的建築外觀維持八十多年前的樣子,保證原汁原味。(記者阮南輝/攝影)      本身是礦工之子的胡熙穆,初中畢業後就到外地打拚,他當過不同行業的學徒,後來轉到貿易及經營漁業公司,會放下已上軌道的生意,回到平溪開起民宿,緣自對故鄉一份濃厚的情感。
  • 別了,南安唯一一所民辦福利院!21名孩子踏上回家路
    16日中午,21名孩子在南安詩山福利院吃完最後一頓午飯後,背著行囊離開了這裡。她們大多來自雲南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因家境貧困,這些年一直在詩山福利院生活。    去年,福利院兩棟主體建築被鑑定為危房,孩子們不得不離開這個大家庭,回到自己的家鄉,院內的老人則被安置到羅東鎮敬老院。
  • 南安六旬老伯捐贈一層樓 留守學生有了圖書館
    最近,67歲的南安洪梅鎮新聯村姚振林老伯每天都要來到即將開館的「新起點書苑」,和南安洪梅志願者協會志願者們一同整理新書,處理布館事宜。  去年,姚老伯將自己800平方米的一層樓房產無償永久捐獻出來,由南安洪梅志願者協會負責籌建公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