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厝和番仔樓屋簷下的這些「小傢伙」們竟還是重要的排水構件

2020-12-24 騰訊網

在泉州地區一些老建築的屋簷下,藏著這樣一些造型奇特的小傢伙,我們把它們稱之為——滴水獸。

滴水獸的秘密

滴水獸是西式風格建築中重要的排水構件,

外形俏皮或生猛,

被一代代「下南洋」的人帶回泉州,

它常常出現在紅磚厝和番仔樓中,

造型融合了中國傳統獸類闢邪的講究,

是中西文化神奇的相遇,

它繼承了閩南人下南洋的拼搏精神,

也記錄著閩南文化的姿彩。

最終成為閩南不可取代的特色。

滴水獸上的圖案,

一般是彩繪和堆剪,

滴水獸造型除了獅子、魚以外,

還有石榴、佛手、壽桃、菊花,

所以滴水獸不僅僅有動物的造型,

還有植物的造型。

不同的滴水獸也分別代表著人們各種美好意願。

在市區最常見的就金魚款的滴水獸,

代表著年年有餘,

體現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

可愛的狻猊滴水獸代表迎福納祥,

麒麟則有麒麟送子的寓意,

鴛鴦則象徵著幸福。

到了現在,

滴水獸也不再有避邪的意義,

工藝也隨年代更迭。

從灰塑,到琉璃與剪瓷,

到水泥,再演變至模具成型。

最後,被更有效的排水管道取代。

或許滴水獸不會有下一個一百年來述說它的故事和它的美麗了,只有了解這些歷史風物,才能更好的守護這些難得的文化。

相關焦點

  • 「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泉州石獅市番仔樓傳遞的桑梓情深!
    番仔樓楹聯裡藏家風吳先生家的番仔樓是山雅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建築風格中西合璧,鮮豔的紅磚與精緻裝飾彰顯閩南特色。這座番仔樓名為寧遠樓,屋內格局有兩櫸頭,四間小廳,天井通透,寬敞明亮。一旁小院子裡的大樹已與番仔樓齊高,鳥語花香給居住環境增添幽靜氣息。根據房子的主人吳先生介紹,那時候,建築材料都要從浦內港人力運輸,參與建設的青壯年挑著磚頭、水泥、杉木等材料徒步而來。這座番仔樓耗時兩年建成,先建兩層,後來建屋頂的閣樓。徜徉其間,你可以發現番仔樓裡的每一處設計都頗顯用心。比如,一層天井旁的石柱下方有排水口,為了暢通雨水,石柱還具有排水的功用。
  • 閩南新晉網紅「滴水獸」 藏於屋簷隱於磚厝
    閩南的小夥伴都不陌生,造型各異、千奇百怪的滴水獸,總是默默藏於屋簷,隱於紅磚厝和番仔樓中。去年夏天,在圈內人推薦下,他來到石獅,這裡番仔樓的建築和文化底蘊,讓他著迷。他想寫一篇關於閩南文化的論文,在蔡世力的介紹下,接觸到滴水獸。 最初,姚力覺得,滴水獸在其他地方應該也存在,但走了全國多地後,發現並不是,閩南地區的滴水獸格外獨特。本月月初,在泉州邂逅一位《華夏地理》的籤約攝影師,在對方推薦下,他嘗試將偏向學術的論文,儘量口語化後,向該雜誌投稿。
  • 漳州:風雨凌煙「番仔樓」見證家族的海上絲綢史
    位於漳州臺商區的曾氏「番仔樓」。 (張志堅 攝)一座「番仔樓」,見證了一個家族的海上絲綢史。在閩南僑鄉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種集傳統紅磚白牆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特色於一體的洋樓,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是家鄉人對漂洋過海到南洋生活的華僑的稱謂,語氣中隱含羨慕和妒忌雙重意味。每一幢「番仔樓」都承載著一位母親對漂洋過海兒子的牽掛,一個妻子對在異國他鄉丈夫的守望,一個孩子對父親歸來的期盼,同時也是一個離鄉海外僑胞思鄉念祖、與家鄉親族血緣關係的時代紐帶,見證了一輩「過番」人謀生創業的辛酸歷程。
  • 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它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精湛的建造技藝和完善的實用功能,也反映閩南一帶的社會發展、家族關係、傳統倫理、思想觀念等。   本期最閩南,記者們前往南安眉山鄉觀山村,去探尋這裡的閩南古大厝。
  • 漳州臺商投資區百年「番仔樓」講述華僑出洋奮鬥史
    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東美村是著名的古僑村,村內有座氣勢恢宏的曾氏「番仔樓」。近來,該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百年華僑豪宅,也是漳州臺商投資區境內第5處的「國保單位」。它有各種精美的石雕、木雕和富含異域風情的浮雕,配合著閩南特色的紅磚,整棟「番仔樓」散發著一股中西合璧的味道,也印證了曾氏先民闖蕩南洋的傳奇故事。雖平時遊客不多,但村民及其後人對它卻極為愛護。
  • 古韻湖裡 | 一棟棟番仔樓,一段段傳奇故事
    古韻湖裡 | 一棟棟番仔樓,一段段傳奇故事 2020-09-15 21: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溪樓仔厝 享受山林謐靜
    走進「樓仔厝」民宿,看不到任何鋼筋,土生土長的負責人胡熙穆表示,樓仔厝的建築外觀維持八十多年前的樣子,保證原汁原味。(記者阮南輝/攝影)      本身是礦工之子的胡熙穆,初中畢業後就到外地打拚,他當過不同行業的學徒,後來轉到貿易及經營漁業公司,會放下已上軌道的生意,回到平溪開起民宿,緣自對故鄉一份濃厚的情感。
  • 南安有個「古厝大觀園」,30多座百年古大厝集於一村!你見過嗎?
    番仔樓分上下兩層,歇山式屋頂,屋坡柔和流暢,整體建築外牆線條硬朗,主屋上下兩層四面均有走廊,廊柱為西式拱形,上下兩層共有56個拱。處處體現濃厚南洋風格的同時,閩南紅磚的牆體,精心雕刻的石雕、木雕,又讓番仔樓彰顯出閩南建築風味。
  • 洪厝有座遠近聞名的七開間番仔樓
    鴻山鎮的洪厝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番仔樓。這座番仔樓三進七開間雙櫸頭,外牆以紅磚和石條為主要建築材料。屋內有個20多平方米的長方形天井直通二樓,讓整幢樓房顯得更寬敞明亮。房屋的特色之一就是二樓天井的兩側也搭建房屋。屋前屋後均設石埕,地面建築面積334平方米。這就是村莊裡遠近聞名的七開間雙櫸頭的番仔樓。
  • 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房子佔很大因素,尤其對閩南人,厝宅更是意義重大。當年很多下南洋的人,但凡事業有成,都要回鄉建房。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
  •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新華社福州9月1日電(記者褚萌萌、鄧倩倩、趙雪彤)在福建晉江的喧囂市區,高樓環抱內有一片紅磚厝組成的街區。
  • 融入古榕樹公園、番仔樓 金井三坑村打造休閒觀光帶
    ­  在11月份前,晉江金井鎮三坑村將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打造出一條融入古榕樹公園、番仔樓群和武術文化等多個鄉村休閒旅遊亮點的休閒觀光帶,這是近日,記者從金井鎮三坑村委會了解到的。­  來到三坑村曾坑自然村入口處,兩側新建的小公園剛剛完工,讓村口增添了不少靚麗的色彩。「我們的休閒觀光帶就是從這個村口的隘門開始的。」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樓」
    漳州「番仔樓」田 豐文/圖閩南一帶流行一句口頭禪:「泉州人過番,漳州人去臺灣」言外之意,漳州人往往路走不遠。其實,這一說法有失公允。中西合璧的「番仔樓」中的經典之作,象珍珠般地散布於漳州市鎮及鄉村。經過百年的風雲變幻,進入新世紀,漳州大地尚倖存許多「番仔樓」。
  • 「石頭厝」,一種被忽略的福建主流民居!
    從平潭、福清、莆田,經泉州的泉港、惠安、南安至廈門的翔安、同安,漳州的長泰,也就是在戴雲山脈的東南山麓地帶存在一條長長的「石頭厝民居飄帶」。這條「石頭厝民居飄帶」的西北,是閩中的「幹欄(木厝)民居分布區」,其東南則是閩南的「紅磚厝民居分布區」。
  • 晉江五店市:紅磚厝裡的閩南煙火味兒
    白天逛街、讀書,夜裡喝茶、看戲,這裡的紅磚厝至今依然溫熱、鮮活,充滿了人間煙火味兒。夜色下的五店市,紅磚厝的一個個構件、紋飾被一一點亮,著實驚豔!我用手機拍下的一幀幀夜景照片,以九宮格的形式發布到個人微博上,意外收穫了3萬+的閱讀量。我想,這是五店市本身的魅力使然。我恍然覺得,不到五店市的泉州,是不完整的。
  • 最美的屋簷,在家的方向|裕昌樓|曾振源|趙家堡|歷史建築|土樓|閩南
    裕昌樓樓高5層,只有一樓的柱子是直的,二樓以上的柱子都是東倒西歪。歪斜的木柱達210多根,幾百年來依然如故,有驚無險。南靖縣文體旅局臺商投資區東美曾氏番仔樓饒超毅 攝曾氏番仔樓1893年開始籌建,歷時14年,單修造工錢就耗費白銀二十多萬兩。
  • 莆棲吳宅,現代盒子中的「傳統厝」!
    新樓厝的傳統民居之考莆仙民居傳統大厝是中國傳統民居中獨具特色的一支。曾經的厝在水平方向上佔地不斷縮減,反而在垂直方向上持續生長成樓厝。往日的平面布局形式以一種適配當代城鎮環境的新模式被重新組合摺疊,裝進了現代建築的方盒子裡。
  • 詩山百年番仔樓「調志樓」的前世今生
    調志樓始建於1921年冬季,建築坐北朝南,臨山近水,木石結構的兩層建築與周圍的古厝形成鮮明對比,閩南地區把這種具有南洋風格的建築叫作「番仔樓」。 那麼,這座番仔樓為什麼會叫調志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