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天生就喜歡「買買買」,尤其在有了寶寶之後,原本花在自己身上的精力大部分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每天都想著怎麼能讓寶寶吃得更好、穿得更舒適、打扮得更漂亮,把自己的購物慾望投射在孩子身上,種草一堆又一堆母嬰用品。
每次從母嬰店裡大包小裹得出來時都覺得非常開心,因為店裡不是打折就是虧本促銷,只要是便宜買入那就是賺了呀。但寶媽一到家就覺得,好像這些東西也沒什麼大用處,買了也是白買。
其實這真的不能怪寶媽們衝動消費,面對店鋪裡琳琅滿目的商品、商家天花亂墜的營銷、店員口若懸河的推薦,有幾個人能抵擋得住呢?因此,寶媽們一定要知道母嬰店的「套路」,不然多少錢都不夠花的。
母嬰店裡的套路
1、母乳喝到6個月就可以了,對於大一點的寶寶來說就沒那麼多營養價值了
有些店員經常會告訴你: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喝母乳沒什麼問題,等寶寶過了6個月,母乳能提供給他的營養價值就沒有那麼多了,就需要給孩子喝奶粉、米粉、輔食來補充營養。
尤其是一看到孩子6個月還在喝母乳,就有種勝似親媽的著急:看寶寶瘦得,這是營養不好。於是愛子心切的寶媽們就會覺得:「呀,孩子營養可能要不夠了,看來我真得買點奶粉了,輔食也得安排上」。
但其實這句話是大錯特錯,母乳的營養成分不會因為月份的增加而改變質地與成分,在母親本身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母乳中提供的營養元素是完全足夠支持寶寶成長的。
而且有些店員還會給寶媽推薦一些往往被冠以「進口」和「新品」名頭的雜牌奶粉,那是因為一些知名大品牌的奶粉利潤有限,能提供給母嬰店的利潤也是定額的,商家難以從中獲取利潤。
但一些小品牌的產品會用相對更低的成本與更高的利潤來擴大銷售市場,在利潤和提成的驅使下,店員們就會推薦你給你這樣的奶粉和輔食。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曾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母乳餵養至寶寶2歲。
2、寶寶缺乏微量元素,應該購買微量元素給孩子補補
如果有些店員給你家寶寶做了微量元素測試,看著讓人眼花繚亂的數據和圖譜說你家寶寶缺鐵、缺鋅、缺鈣等等等等,需要買微量元素給孩子補補,但請寶媽一定要記住:導購的嘴,騙人的鬼。
首先,衛計委早在2013年的時候就將微量元素檢測叫停了,並下發官方通知:非診斷治療的情況下,各個機構不得對兒童進行微量元素檢測。
也就是說母嬰店是無權幫孩子做這種測試的,更無權將檢測結果作為售賣商品的依據。其次,在寶寶正常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寶寶沒有出現明顯的病理變化,家長是不需要額外給孩子使用補劑和藥物的,除非遵醫囑使用,否則會給孩子的身體造成損害。
即使寶媽發現孩子失眠、多夢、盜汗、精神不濟,也最好通過食療和其他物理療法來緩解症狀,如果情況嚴重,請及時就醫,不要在母嬰店裡浪費時間。
3、各種兒童輔食非吃不可
市面上各種琳琅滿目的兒童輔食可謂是佔據母嬰市場的半邊天。兒童醬油、清火寶、輔食伴侶等等都是店員經常給寶媽推薦的商品。聽了導購口若懸河的講解,寶媽們也是非常糾結:這些東西要不要買呢?寶寶吃了真的會對他的身體好嗎?
首先,有很多所謂的「兒童產品」只是一個營銷噱頭,它未必就真的適合寶寶使用。例如導購常說的寶寶喝奶會上火,吃點清火寶就好了。但如果我們仔細查看配方表,我們就會發現裡面含有大量的糖分,會引起寶寶的齲齒。
其次,很多兒童輔食的原材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買到的東西,例如菠菜、紅薯、雞肉、豬肝、蘋果、香蕉等溫和性質的食品,原材料便宜易得,做法簡單,既能保證營養價值又能保證孩子的健康。
而其他所謂「高營養」的東西,如蜂蜜、果汁、醬油、海鮮、純牛奶、馬林魚、金槍魚等含汞量高的魚類,則非常不適合添加在寶寶輔食裡,不但難以攝入其中的營養,還會對低齡寶寶的消化、排毒、代謝系統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