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09年,一個由網友自發組織的志願者群體「梨城春雨」在萊陽悄然成立。短短四年的時間,該群體已由創立之初的30多人發展壯大到1200多人,一個民間志願者隊伍完成了由盲目到制度管理規範發展的完美轉變。
□ 本報記者 於冬亮 鄭書偉
本報通訊員 李 夢
志願活動「摸著石頭過河」
11月13日下午,於文強和「梨城春雨」十餘名志願者來到萊陽特殊教育學校參加志願服務活動。每個周三,由這些志願者組成的愛心小組都會來這裡陪伴殘疾兒童,進行唱歌、繪畫、體育活動,這已經成為「梨城春雨」的一個固定項目。
「現在我們熟練多了,剛開始做志願活動時,都是了解到誰有困難、需要幫助,我們就去幫助他。直到有一天,一個接受過資助的孩子給我打電話:『叔叔你怎麼還沒來給我送錢啊?』這引起了我們的反思。」「梨城春雨」主要負責人於文強說,志願者資助貧困學生是應該的,但不能讓他們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更不能形成依賴。
「梨城春雨」志願活動小組隊長冀武告訴記者,他們不提倡1對1進行捐助行動,而是倡導「微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事,而是很多人每人做一點事。並且不接收巨額的捐款,只是可以提供捐助的線索渠道。併力爭把公益做到最優化、人性化。
「在資助貧困學生的時候,充分考慮到學生們的自尊心,都是以學習成績好的名義。」冀武說道。據介紹,在萊陽市有很多中學老師都是幕後的志願服務者,他們從30所初中挑選出貧困學生來,以優異成績獎學金的形式發放資助金。
由不被理解到家喻戶曉
「因為我們是非官方的志願者隊伍,在團隊成立之初,出去進行志願活動時往往會遭到拒絕。很多人以為我們是騙子,更有的說我們是彪子。」於文強說。
2010年,志願者到一個未成年犯罪的家庭進行走訪,由於是單親家庭,小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而兩位老人對志願者的到來非常牴觸,認為志願者是騙子,甚至是去要錢的。後來,志願者去時都自己帶著水果等小禮品,說不要放棄孩子的一類話,慢慢得到了老人的接受。老人將近些年為孩子吃的苦向志願者傾訴,給志願者後來幫扶孩子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後來跟孩子溝通,孩子也很感動,決心要在看守所好好學習,將來出來報答社會。
據於文強介紹,進行志願活動不被理解是常有的事,「比如我們第一次出去撿垃圾,很多在大河邊玩的人都說怎麼有這樣些彪子過來撿垃圾,這不都是環衛工人應該幹的嗎?」
無聲的行動勝過千言萬語。經過幾年的發展,「梨城春雨」志願隊伍成員遍布萊陽市各行各業,有公務員、教師、私營企業主以及普通市民,在萊陽市幾乎家喻戶曉。
制度化是長期發展保障
「梨城春雨」志願服務隊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組織架構,除負責人於文強外,還有五人組成的管理團隊,下設招募部、培訓部等五個部門和「社區服務」、「志願下鄉」、「藝術團」等9個項目組。
據了解,愛心「月儉」項目組負責志願者團隊的募捐工作,志願者們每月捐出五元到一百元不等,積少成多,不提倡大額的捐款,每個月可以收到捐款1000元左右。另外,每年還舉辦一次公益募捐晚會,共青團煙臺市委每年給予補貼三到五萬元。志願者們利用這些資金力所能及地幫助需要的人。
如今,志願者們穿著印有「萊陽青年志願者」的紅馬甲走進特殊學校、敬老院,下鄉演出,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這個隊伍中。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志願者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要的是把志願活動長久地做下去」。
原標題:「梨城春雨」志願服務滋潤一座城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大眾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