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流域滿語地名文化特徵

2021-01-10 百家號

原創牛汝辰

據史書記載,最早居於黑龍江流域的我國古代民族為肅慎、扶餘、東胡三個族系,肅慎族居於黑龍江流域之東部,扶餘族居於中部,東胡族居於西部。

東胡族又分為烏桓、鮮卑、契丹、室韋四個小系。居於黑龍江流域的三個大族系中,最先見於史籍者,首推肅慎,虞舜時即有肅慎之名。《史記·五帝本紀》:「虞舜,方五千裡,北山戎,發,息慎。」《山海經·大荒經》:「大荒之中,有山曰不鹹山,有肅慎之國。」肅慎族後來演化成為漢、魏、晉時的挹婁族,南北朝時的勿吉族,隋、唐時的靺鞨族,遼、金時的女真族,清代稱滿族,並分支有使犬部(即赫哲族)等。

扶餘族大半南遷入居朝鮮半島,成為朝鮮民族。東胡族中的室韋後來演變成為蒙古、錫伯、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烏桓移居今河北省北部,與漢族融合;鮮卑族南遷,進入黃河流域建立北魏王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這部分民族後來也與漢族融合了。史學家考證,史前就有漢族進入黑龍江流域。實際是漢族大量進入黑龍江流域是在明代以後。

由於歷史的推移和民族間的融合,黑龍江流域的世居少數民族現在主要有滿、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錫伯、赫哲等民族,現存的少數民族語地名也主要由這些少數民族語地名構成,古民族語地名多數已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

(一)地名反映滿族歷史活動區域

黑龍江流域是滿族的發祥地,滿族入關後建立的清王朝在我國的統治達267年之久。滿族是這裡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人口200多萬。因此,滿族地名也是黑龍江流域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語地名,僅在黑龍江省南部松花江、哈爾濱、牡丹江三個地市考證,滿語地名就達1000餘條。

黑龍江流域在歷史上還形成過寧古塔—東海、阿勒楚喀—伯都納、嫩江—薩哈連等滿語地名區。今之依蘭縣,清代稱「依蘭哈喇」。滿族「依蘭」意為「三」「哈喇」為「姓」,故依蘭又有三姓之名。清初,清太祖徵東海薩哈連部時,移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革、胡什哈裡、盧業勒於此。

寧安市,舊名寧古塔。「寧古塔」滿語意為「六」。相傳清皇族遠祖有六兄弟居此,稱此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巴彥縣,舊名巴彥蘇蘇。滿語,意為「富裕的村莊」。

穆稜市,因穆稜河得名,「穆稜」滿語意為「馬」。

黑河市,清代稱「大黑河屯」,滿語稱安巴薩哈連」。「安巴」滿語意為「大」,「薩哈連」意為「黑」,因黑龍江得名。

松花江是我國的第四條大河流,發源於長白山天池,清代滿族人把這條河流稱「松阿里烏拉」,意為「天河」。

海倫市因海倫河得名。「海倫」系滿語「開凌」的轉音,意為「水獺」。呼蘭河出自滿語,「呼蘭」意為「煙囪」。烏蘇里江支流七虎林河,滿語稱「希忽林河」,意為「沙鷗」,該河兩岸是沙鷗麇集之地。

黑龍江流域的女真族是滿族的先民,女真語是滿語的古語,故滿族有70%的語言與女真語相同。今阿城乃滿語阿勒楚喀城的簡稱,因阿什河得名。阿什河女真語稱安出虎水,滿語稱阿勒楚喀河,皆為「金子」之意,由此而產生了金朝的稱號,金朝前期都城建於此。

寧安市渤海鎮,是唐代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國都城,「渤海」由「靺鞨」音變而來,屬滿語的古語。

黑龍江域的少數民族語地名,由於年代久遠,地名本身音節脫落,加之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語化,有的已很難分辨出它是不是少數民族語地名,這需要從民族語言學去分析,如張廣才嶺,有的史書記載是因為有個叫張廣才的人在此山開店得名,其實,張廣才嶺是滿語「珠勒根薩因阿林」轉音而來,意思是吉祥如意的山。牡丹江,有人認為是因為江兩岸生長牡丹得名,其實,牡丹江地處高緯度地區,氣候嚴寒,不生長牡丹花,「牡丹」是滿語「彎曲」的意思。

(二)黑龍江流域滿語河名由來

黑龍江。黑龍江有兩源,南源額爾古納河出自內蒙古大興安嶺西坡,北源石勒喀河出蒙古北部肯特山東麓,在內蒙古東北端的恩和哈達附近匯合後稱黑龍江。有結雅河、松花江、烏蘇里江等多條支流匯入,最後注入韃靼海峽。從黑龍江南北源匯合處到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點止,為中俄兩國界河。

自上遊至黑河市段為上遊,黑河市至烏蘇里江口為中遊,以下至河口段為下遊。黑龍江又稱黑水,《山海經·海內經》:「北海之內,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北海即今之貝加爾湖。幽都之山即古代的大鮮卑山,今日的大興安嶺。清《黑龍江外記》:「黑龍江水黑,古稱黑水,土人亦稱黑河。」因黑龍江水徽黑,其狀若遊龍,屈曲東流,故名黑龍江。黑龍江之名,最早見於遼代的詩詠:「黑龍江氣鬱蔥,武元射龍江水中。」

滿語稱黑龍江為「薩哈連烏喇」「薩哈連」意為「黑」,「烏喇」意為「江」。清朝建國初期定名為黑龍江。我國的蒙古族稱黑龍江為「哈拉穆爾」,達斡爾族稱為「卡拉穆爾」,均是黑水之意。俄語稱黑龍江為「阿穆爾」,乃是「哈拉穆爾」和「卡拉穆爾」的快讀音,源於我國蒙古語和達斡爾語。

巴蘭河。發源於小興安嶺南麓,地處依蘭縣丹清河省級自然風景名勝區腹地,巴蘭河正是因此而得名。巴蘭河系滿語,意為「涼水河」。

呼蘭河。松花江支流,在黑龍江省中部。「呼蘭」滿語為「煙囪」之意。清初於河旁設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煙囪,因而稱為「呼蘭」。

鏡泊湖。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堰塞湖。面積9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51米,最深達62米,出口處有吊水樓瀑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唐稱「忽汗海」、遼稱「撲燕水」、金稱「阿卜湖」、明稱「鏡泊湖」。滿語稱「畢爾騰湖」,意為「清平如鏡」。

拉林河。在黑龍江省南部五常市與吉林省北部邊境,松花江支流。「拉林」,滿語意為「爽快」。

牡丹江。松花江支流,在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在唐代稱忽汗河;金代稱呼裡改江;元代稱忽爾哈河;明代稱胡裡改江;清代稱虎爾哈或牡丹江。上述出現的名稱,大都為音似字異,均來源於滿語「穆丹烏拉」,意為「彎彎曲曲的江」。

穆稜河。烏蘇里江最大支流,在黑龍江省東南部。《雞林舊聞錄》關於穆稜的「地名釋義」中解釋為「穆稜,滿洲語本音作『摩琳』,馬也(達罕馬駒也)。即馬生息之處或牧馬場」。

撓力河:在黑龍江省東部,烏蘇里江支流。「撓力」,滿語意為「禽鳥集棲之地」。

嫩江。松花江最大支流,在黑龍江省西部。嫩江原稱「墨爾根」,墨爾根為滿語「精於打獵的人」之意。嫩江在歷史上有許多稱謂,如難水、難河、孛苦江、諾尼水、嫩尼等。「嫩江」中的「嫩」為蒙語「碧綠」之意,滿語意為「妹妹」之意。

松花江。黑龍江最大支流。上遊段稱第二松花江,全長1927千米。主要支流有嫩江、呼蘭河、牡丹江、湯旺河等。唐代稱速末水,遼稱鴨子河、混同江,金代稱混同江(包括黑龍江下遊)、宋瓦江,元代稱阿里江、混同江、宋瓦江,明、清兩代稱松花江,沿用至今。

「松花江」是由滿語「松阿里烏拉」音轉,詞意為「天河」。一說松花江源於滿語,意思是「白色的」江。

湯旺河。松花江支流,在黑龍江省東部。金代稱土溫水、濤溫水、屯河,元代稱桃溫水、陳河,明代稱託溫江,清代前期仍稱屯河,後期將土溫(吞)、桃溫(屯)合音轉為「湯旺」,女真語為「水中之島」,滿語譯為「春光之河」,有「晨光」之意。

倭肯河。在依蘭縣境內,又稱倭肯坑河、臥鳳河、倭和河。均由滿語沃赫音轉,詞意為「石」。

即不河,明代稱嘔罕河,清初稱汪欽河、翁錦河。一說其意為「柳樹」。

烏蘇里江,黑龍江支流,「烏蘇里」,滿語一說意為「天王」,一說意為「順流而下」。

興凱湖。興凱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是我國邊境地區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上最大的界湖。興凱湖唐代稱湄沱湖,金、元時期稱北琴海,17世紀後清政府改稱興凱湖。「興凱」一詞是「興喀」的轉意,源於滿語,一說意為「水從高處向低處流」;一說意為「水耗子」。水耗子學名麝鼠,是黑龍江流域特有的珍貴水生毛皮動物。

雅魯河。嫩江支流。舊稱雅爾河,清朝稱雅魯河。「雅魯」,滿語意為「田邊」,蒙語意為「河邊」。

相關焦點

  • 黑龍江地名謎語,一般人猜不出來——不服來戰!
    一說為滿語「曬網場」之意。 2 大家都笑你(猜一黑龍江地名) 一說「佳木斯」系滿語「驛丞」之意。 5 夫人調動來廣安(猜一黑龍江地名)
  • 對外漢語教學:藉助地名了解中國文化
    通常的文化專題包括中國書法、武術、民族服飾、民間藝術、節日習俗、茶藝等。中國地域面積廣闊,地名更是具有豐富的內涵。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少不了對地名的理解,所以針對漢語高級的留學生,教師可以嘗試從中國地名文化入手來滿足學生對中國文化深入了解的進一步需求。地名是歷史精髓要素之一。在一片土地上發生的人和事,地形特徵,與周圍事物的聯繫都包含在看似簡單的名詞之中。
  • 黑龍江流域世居民族文化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數字傳播平臺主要通過新媒體形式,展現黑龍江流域世居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藝術形態和表現元素,對充分開發利用黑龍江流域世居民族文化藝術優勢、建設具有北方地域特徵的當代文化藝術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據了解,這是國內首次將黑龍江流域世居民族文化作為一個整體的區域對象,進行數位化傳播、交流、展示的建設。
  • 大力加強滿語研究傳承發展 | 祖國萬歲
    父親的講述中曾提到家族的遷徙史,乾隆九年,我家的先祖,在內務府供職的正白旗官員,作為第一批「京旗回遷」的人口,來到了黑龍江拉林河畔。正是這些人的到來,開創了黑龍江地區京旗文化的人文景觀。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被《中國歷史常識》等歷史故事書籍所吸引,繼而閱覽先秦諸子、文學名著、中國通史等文學歷史書籍,到高中時,看遍了家裡的藏書與所能借到的書。當時渴求看到更多的歷史文學書籍,希望一生遨遊於知識的海洋。
  • 清朝皇帝上朝時到底說滿語還是漢語?
    各個民族特色的語言文字讓我們中國文化在博大精深之外,還具備了多樣性。不過,這些語言文字很可能失傳,據了解,現在全國僅兩三百人會滿語,要知道滿語曾經是清朝的通用語言,滿語都如此,更別說其他小語種了。影視劇中的多爾袞與皇太極多爾袞認為學習漢文化會極大削弱滿族本身文化傳統所建立起來的優勢,包括滿族打天下的騎射精神,因此要固守滿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避免被漢族同化。
  • 漲知識 | 地名與國家版圖意識
    因此,地名的稱謂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實記錄。作為歷史產物的地名,根據「名從主人」的國際慣例,往往是確認領土主權歸屬的一個重要標誌。歷史上的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40萬平方公裡原屬於中國的版圖,我國各族人民在這一廣袤土地上用滿語、漢語、赫哲語和烏德海語命名大量居民點、河流、山脈以及海灣。在這些地名中,較著名的有海蘭泡、伯力、海參崴等。我國人民命名的小居民點、小河流名則在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以東地區更是俯拾皆是,舉不勝舉。
  • 追根溯源:狍子圈實是「泡子圈」,松江河原名「松香河」《撫松地名趣談》
    1910年8月23日,雙甸縣更名為撫松縣,其含義「撫」是撫慰之意,「松」是因位於松花江上遊,這個名字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徵。清末,山東、河北移民大量湧入,日俄等國又虎視眈眈,愛新覺羅家族求治心切。綜合通化「通歸王化」、敦化「大德敦化」、安圖「安定圖門江」地名由來,撫松在清朝統治者心目中的龍脈地位,從地名就可見一斑。
  • 趣讀:東北話中的滿語詞彙 看完才發現自己居然會滿語
    「滿語是東北亞地區產生並發展起來的一種語言,只在東少數人使用。全國逾千萬滿族基本不會說滿語,面臨消失危機。」百科如是說。這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國語」,已經落到如此不體面? 錯了,你可知道當唱「我們那旮都是東北人」的時候,是在說滿語嗎?
  • 滿洲語地名翻譯中的幾個問題
    由民國軍閥時代至曰偽統治時期雖然改掉了一些滿語稱謂的地名,依據廣大群眾的習慣稱呼有大量的地名一直流傳到今天,有一些巳陸續譯成了漢語,作了不少有關其含意的注釋。在這次地名普査過程中發現有不夠理想之處,即在滿語地名翻釋中各持所據,眾說紛紜,使地名翻譯出現了若干不夠理想的現象使工作無所依循。
  • 黑龍江流域多民族剪紙貼畫作品巡展在三亞舉行
    2月6日,由哈爾濱師範大學、三亞市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辦,三亞美術館承辦的黑龍江流域多民族剪紙貼畫作品巡展在三亞美術館舉辦,意蘊豐富的剪紙貼畫作品給三亞傳遞了一股濃濃的年味。  南海網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展出的剪紙、貼畫作品形式多樣、別具一格、特色鮮明,其中有在眾多國際、國家級展覽中獲獎的作品,還有部分作品已被中國國家美術館收藏。
  • 我國有條河水量是黃河7倍,流域面積大過長江,卻多數人不知道
    我國有條河水量是黃河7倍,流域面積大過長江,卻多數人不知道,長江、黃河是我國最有名的兩條河,也有非常長期的歷史,長江是亞洲第一長河,世界水能第一大河,發源地是「世界屋頂」青藏高原,對我國的影響源遠流長。
  • 國際惟一滿通古斯語研究期刊《滿語研究》創刊20周年
    東北網1月15日電(記者高長利)15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省社科聯等國內學術界、期刊界的專家學者120餘人聚集哈爾濱,慶祝黑龍江大學《滿語研究》創刊二十周年。  《滿語研究》創刊於1985年,是國內外唯一的一部滿通古斯語言研究的學術刊物,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 距離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那為什麼滿語就迅速...
    各個民族特色的語言文字讓我們中國文化在博大精深之外,還具備了 多樣性 。 不過,這些語言文字很可能失傳,據了解,現在 全國僅兩三百人會滿語 ,要知道滿語曾經是清朝的通用語言,滿語都如此,更別說其他小語種了。
  • 全國翻譯滿語書面語的不到50人 精通者不到20人
    這批塵封的歷史文獻中隱藏著語言學者未來得及翻譯的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  有關滿語言文字的研究正在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學者郭孟秀說:「我們能做的,就是記錄這種語言衰微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的消失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今年新學期開學,黑龍江大學招收了首批滿語言文化本科生。學者們在為挽救滿語做著最後的努力。
  • 趣味猜謎|人才濟濟 黑龍江地名
    諸位請聽題:1.人才濟濟 (黑龍江地名)2.甕中壬癸已調和 (打一香港地名)3.飛流直下三千尺 (打一河北地名)4.航空信 (打一江蘇地名)5.二流之人 (打一首都名第一題謎底:【集賢】第二題謎底:【上水】上水(Sheung Shui),地名,位於香港北區。是香港的其中一個新市鎮。
  • 地名學有什麼用——牛汝辰《中國地名掌故詞典》序
    眾所周知,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幾千年來滿族就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大量滿語地名。如尼滿河,滿語意為「山羊」。明代在此設過「亦麻河衛」。這地方直到1972 年才被蘇聯改名為「達利涅列欽斯克」,意為「遠東」。又如南海諸島,向為中國管轄,漢唐之際就有「石塘」 「象石」「礁石山」等稱謂。1958 年9 月中國政府曾發表聲明,南海諸島屬於中國神聖領土。
  • 大清亡了,滿語也消亡了,漢語中保存的滿語詞彙,有哪些?
    漢語對滿語的影響滿語中存在著大量來自漢語、蒙古語、藏語、梵語等語言的借詞,其中尤以漢語借詞數量巨大,有一種觀點認為滿語中的漢語借詞佔滿語詞彙的三分之一左右。說到滿語中的漢語借詞,可追溯到滿語的前身女真語。明代的《華夷譯語》中,收錄了八百多個女真詞語,均用漢語標音,其中漢語借詞約佔10%。
  • 中國最難讀地名大盤點:肯定有你讀錯的!
    中國地名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以至總是難以避免念錯地名。老司機,就問你一句,自駕出行時,你有沒有鬧出過這種笑話?在這個靠導航走天下的年代,可能你會覺得念錯就念錯唄,沒什麼大不了的,頂多只是尷尬,付之一笑或調侃一下就過去了。但其實,念錯地名不只尷尬那麼簡單。
  • 中國有一條河,水資源是黃河6倍,流域面積比長江還大,鮮有人知
    然而,中國有一條河流,水資源總量是黃河的7倍,流域面積比長江還大,但是卻鮮有人知。「黑龍江」不但是中國省份的名字,還是一條大河的名字,它流經蒙古、中國、俄羅斯,是亞洲有名的長河。清朝初年的時候,黑龍江在滿語中被稱作「薩哈連烏拉」,「薩哈連」意為「黑」,「烏拉」意為「江」。
  • 北方方言當中保留的滿語及滿語詞彙
    舅舅――那克出舅母――額克出姐姐――額雲,格格 姐夫――額附妹妹――嫩女兒――沙裡甘追女婿――霍其琿外甥――依諾朋友――姑出好友――色音姑出女友――諾庫親家――撒頓娘家――談攙  滿語地名 遼寧、黑龍江和吉林的諸多地名是由滿語的漢語音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