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牛汝辰
據史書記載,最早居於黑龍江流域的我國古代民族為肅慎、扶餘、東胡三個族系,肅慎族居於黑龍江流域之東部,扶餘族居於中部,東胡族居於西部。
東胡族又分為烏桓、鮮卑、契丹、室韋四個小系。居於黑龍江流域的三個大族系中,最先見於史籍者,首推肅慎,虞舜時即有肅慎之名。《史記·五帝本紀》:「虞舜,方五千裡,北山戎,發,息慎。」《山海經·大荒經》:「大荒之中,有山曰不鹹山,有肅慎之國。」肅慎族後來演化成為漢、魏、晉時的挹婁族,南北朝時的勿吉族,隋、唐時的靺鞨族,遼、金時的女真族,清代稱滿族,並分支有使犬部(即赫哲族)等。
扶餘族大半南遷入居朝鮮半島,成為朝鮮民族。東胡族中的室韋後來演變成為蒙古、錫伯、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烏桓移居今河北省北部,與漢族融合;鮮卑族南遷,進入黃河流域建立北魏王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這部分民族後來也與漢族融合了。史學家考證,史前就有漢族進入黑龍江流域。實際是漢族大量進入黑龍江流域是在明代以後。
由於歷史的推移和民族間的融合,黑龍江流域的世居少數民族現在主要有滿、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錫伯、赫哲等民族,現存的少數民族語地名也主要由這些少數民族語地名構成,古民族語地名多數已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
(一)地名反映滿族歷史活動區域
黑龍江流域是滿族的發祥地,滿族入關後建立的清王朝在我國的統治達267年之久。滿族是這裡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人口200多萬。因此,滿族地名也是黑龍江流域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語地名,僅在黑龍江省南部松花江、哈爾濱、牡丹江三個地市考證,滿語地名就達1000餘條。
黑龍江流域在歷史上還形成過寧古塔—東海、阿勒楚喀—伯都納、嫩江—薩哈連等滿語地名區。今之依蘭縣,清代稱「依蘭哈喇」。滿族「依蘭」意為「三」「哈喇」為「姓」,故依蘭又有三姓之名。清初,清太祖徵東海薩哈連部時,移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革、胡什哈裡、盧業勒於此。
寧安市,舊名寧古塔。「寧古塔」滿語意為「六」。相傳清皇族遠祖有六兄弟居此,稱此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巴彥縣,舊名巴彥蘇蘇。滿語,意為「富裕的村莊」。
穆稜市,因穆稜河得名,「穆稜」滿語意為「馬」。
黑河市,清代稱「大黑河屯」,滿語稱安巴薩哈連」。「安巴」滿語意為「大」,「薩哈連」意為「黑」,因黑龍江得名。
松花江是我國的第四條大河流,發源於長白山天池,清代滿族人把這條河流稱「松阿里烏拉」,意為「天河」。
海倫市因海倫河得名。「海倫」系滿語「開凌」的轉音,意為「水獺」。呼蘭河出自滿語,「呼蘭」意為「煙囪」。烏蘇里江支流七虎林河,滿語稱「希忽林河」,意為「沙鷗」,該河兩岸是沙鷗麇集之地。
黑龍江流域的女真族是滿族的先民,女真語是滿語的古語,故滿族有70%的語言與女真語相同。今阿城乃滿語阿勒楚喀城的簡稱,因阿什河得名。阿什河女真語稱安出虎水,滿語稱阿勒楚喀河,皆為「金子」之意,由此而產生了金朝的稱號,金朝前期都城建於此。
寧安市渤海鎮,是唐代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國都城,「渤海」由「靺鞨」音變而來,屬滿語的古語。
黑龍江域的少數民族語地名,由於年代久遠,地名本身音節脫落,加之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語化,有的已很難分辨出它是不是少數民族語地名,這需要從民族語言學去分析,如張廣才嶺,有的史書記載是因為有個叫張廣才的人在此山開店得名,其實,張廣才嶺是滿語「珠勒根薩因阿林」轉音而來,意思是吉祥如意的山。牡丹江,有人認為是因為江兩岸生長牡丹得名,其實,牡丹江地處高緯度地區,氣候嚴寒,不生長牡丹花,「牡丹」是滿語「彎曲」的意思。
(二)黑龍江流域滿語河名由來
黑龍江。黑龍江有兩源,南源額爾古納河出自內蒙古大興安嶺西坡,北源石勒喀河出蒙古北部肯特山東麓,在內蒙古東北端的恩和哈達附近匯合後稱黑龍江。有結雅河、松花江、烏蘇里江等多條支流匯入,最後注入韃靼海峽。從黑龍江南北源匯合處到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點止,為中俄兩國界河。
自上遊至黑河市段為上遊,黑河市至烏蘇里江口為中遊,以下至河口段為下遊。黑龍江又稱黑水,《山海經·海內經》:「北海之內,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北海即今之貝加爾湖。幽都之山即古代的大鮮卑山,今日的大興安嶺。清《黑龍江外記》:「黑龍江水黑,古稱黑水,土人亦稱黑河。」因黑龍江水徽黑,其狀若遊龍,屈曲東流,故名黑龍江。黑龍江之名,最早見於遼代的詩詠:「黑龍江氣鬱蔥,武元射龍江水中。」
滿語稱黑龍江為「薩哈連烏喇」「薩哈連」意為「黑」,「烏喇」意為「江」。清朝建國初期定名為黑龍江。我國的蒙古族稱黑龍江為「哈拉穆爾」,達斡爾族稱為「卡拉穆爾」,均是黑水之意。俄語稱黑龍江為「阿穆爾」,乃是「哈拉穆爾」和「卡拉穆爾」的快讀音,源於我國蒙古語和達斡爾語。
巴蘭河。發源於小興安嶺南麓,地處依蘭縣丹清河省級自然風景名勝區腹地,巴蘭河正是因此而得名。巴蘭河系滿語,意為「涼水河」。
呼蘭河。松花江支流,在黑龍江省中部。「呼蘭」滿語為「煙囪」之意。清初於河旁設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煙囪,因而稱為「呼蘭」。
鏡泊湖。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堰塞湖。面積9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51米,最深達62米,出口處有吊水樓瀑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唐稱「忽汗海」、遼稱「撲燕水」、金稱「阿卜湖」、明稱「鏡泊湖」。滿語稱「畢爾騰湖」,意為「清平如鏡」。
拉林河。在黑龍江省南部五常市與吉林省北部邊境,松花江支流。「拉林」,滿語意為「爽快」。
牡丹江。松花江支流,在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在唐代稱忽汗河;金代稱呼裡改江;元代稱忽爾哈河;明代稱胡裡改江;清代稱虎爾哈或牡丹江。上述出現的名稱,大都為音似字異,均來源於滿語「穆丹烏拉」,意為「彎彎曲曲的江」。
穆稜河。烏蘇里江最大支流,在黑龍江省東南部。《雞林舊聞錄》關於穆稜的「地名釋義」中解釋為「穆稜,滿洲語本音作『摩琳』,馬也(達罕馬駒也)。即馬生息之處或牧馬場」。
撓力河:在黑龍江省東部,烏蘇里江支流。「撓力」,滿語意為「禽鳥集棲之地」。
嫩江。松花江最大支流,在黑龍江省西部。嫩江原稱「墨爾根」,墨爾根為滿語「精於打獵的人」之意。嫩江在歷史上有許多稱謂,如難水、難河、孛苦江、諾尼水、嫩尼等。「嫩江」中的「嫩」為蒙語「碧綠」之意,滿語意為「妹妹」之意。
松花江。黑龍江最大支流。上遊段稱第二松花江,全長1927千米。主要支流有嫩江、呼蘭河、牡丹江、湯旺河等。唐代稱速末水,遼稱鴨子河、混同江,金代稱混同江(包括黑龍江下遊)、宋瓦江,元代稱阿里江、混同江、宋瓦江,明、清兩代稱松花江,沿用至今。
「松花江」是由滿語「松阿里烏拉」音轉,詞意為「天河」。一說松花江源於滿語,意思是「白色的」江。
湯旺河。松花江支流,在黑龍江省東部。金代稱土溫水、濤溫水、屯河,元代稱桃溫水、陳河,明代稱託溫江,清代前期仍稱屯河,後期將土溫(吞)、桃溫(屯)合音轉為「湯旺」,女真語為「水中之島」,滿語譯為「春光之河」,有「晨光」之意。
倭肯河。在依蘭縣境內,又稱倭肯坑河、臥鳳河、倭和河。均由滿語沃赫音轉,詞意為「石」。
即不河,明代稱嘔罕河,清初稱汪欽河、翁錦河。一說其意為「柳樹」。
烏蘇里江,黑龍江支流,「烏蘇里」,滿語一說意為「天王」,一說意為「順流而下」。
興凱湖。興凱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是我國邊境地區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上最大的界湖。興凱湖唐代稱湄沱湖,金、元時期稱北琴海,17世紀後清政府改稱興凱湖。「興凱」一詞是「興喀」的轉意,源於滿語,一說意為「水從高處向低處流」;一說意為「水耗子」。水耗子學名麝鼠,是黑龍江流域特有的珍貴水生毛皮動物。
雅魯河。嫩江支流。舊稱雅爾河,清朝稱雅魯河。「雅魯」,滿語意為「田邊」,蒙語意為「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