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國家一級手風琴演奏家任士榮義務教盲人拉手風琴,隊列中站著盲人學員和志願者。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 攝
任士榮 80歲
社區:海澱區萬壽路街道採石路7號
【榜樣說】
我做的事情很平常,沒什麼特別。盲人是弱勢群體,對他們不光有耐心,更要有愛心。看他們拉琴之後很快樂,生活也更精彩,我真的特別高興。畢竟,社會需要你,就是一種幸福。——任士榮
7月22日,在中國盲文圖書館5樓教室,陽光從窗口傾瀉而入。20多位盲人演奏者懷抱手風琴,左手流利地操縱著低音鍵按鈕,右手在黑白琴鍵上跳躍。
這個特殊的手風琴教學班已辦了8年,陸續有80多位盲人從零基礎入門。如今,他們的水平已接近專業水準,能自信地登上舞臺。
是音樂,讓他們從黑暗世界的陰影中走出來。
而他們的引路人,就是80歲的任士榮,空政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奏員。8年來,他把快樂帶給了這些盲人弟子。
兩次邂逅收下第一個盲人弟子
先天全盲的陳國月來自農村。為了謀生,他常抱著手風琴,帶個小馬扎,坐在八大處公園的一角拉琴賣藝。
1997年夏,那天溫度很高,陳國月額頭上汗津津的,正拉著《團結就是力量》,耳邊傳來一位老者的聲音:「你這樣拉不行,拉得不對。」陳國月有些尷尬,因為演奏水平不高,收入也微薄,他一著急,生氣回了句:「要不您來拉一個!」老先生接過琴,二話不說拉了段《西班牙鬥牛士》。
一曲終了,陳國月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他才知道,老先生原來就是「廣播節目裡手風琴講座的主講人——任士榮」。陳國月一臉驚訝,任士榮則被他拉琴的執著打動,詢問他想不想學琴。「但我那時顧不上學,吃了上頓沒下頓,拉琴純粹為了混口飯吃。」陳國月擺手拒絕。
但這次見面,為他們10年後的相遇埋下伏筆。2007年,陳國月背著琴去東城區圖書館參加手風琴比賽,有位評委神神秘秘地問他:「我看你挺面熟,你還認識我不?」陳國月想了想,脫口而出「您是不是姓任?」任士榮大笑,趕緊握住他的手。這次相遇,讓陳國月決定正式拜任士榮為師。他成了任士榮的第一個盲人學生。
任士榮也由此開啟8年的扶盲助盲事業。通過陳國月,他對盲人群體加深了理解,他請陳國月幫忙,把想學手風琴的盲人集中到北京殘疾人活動中心,成立了盲人手風琴演奏班,免費教演奏與合唱。
俯身跪地按腳教會盲人打拍子
任士榮14歲學琴,演奏手風琴已有65年。作為新中國手風琴事業泰鬥級人物,教盲人演奏手風琴,他可是「破天荒頭一回」。
手風琴演奏班成立不久,許多盲人慕名而來。任士榮的原則是「有教無類,不管會不會,只要喜歡學,誰來都可以」。於是,這個班集中了幾十個沒有音樂基礎、平均年齡45歲的盲人學生。他們有的先天全盲,有的因意外失明。為教會他們,任士榮想了不少辦法。除了召集一批熱心公益的志願者義務陪伴上課,還邀請老兵藝術團的聲樂輔導員榮躍玲教他們聲樂知識與合唱。
在教學上,他想到觸摸教學法,讓盲人用手感受黑鍵位置後,再找白鍵,掌握黑白琴鍵的距離。盲人看不見樂譜,任士榮就讓他們聽自己的手風琴教學講座錄音,並反覆示範演奏。再請志願者將樂譜唱出來,讓他們錄下來回家練習。
對盲人來說,打拍子是最困難的事。任士榮常常俯身,單腳跪地按著學生的腳,讓他們感受節拍的打法。失明6年的劉和平來學琴時,什麼都不懂。第一次學習打拍子,他正著急,就感覺有人扶住腳踝,耳邊傳來任士榮的聲音:「來,我教你」,令劉和平很感動。「普通人俯身教我們這些盲人都很難,何況這麼一個老藝術家。」
任士榮在乎盲人的情緒,為讓他們高高興興學琴,他為自己定下兩條規矩:一是不能讓他們受一點委屈,二是不要讓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用快樂教學法,讓學生開心地練,無論任何時候都有耐心,學生有一點進步就使勁鼓勵。在課堂上,經常能看到他誇學生,「真棒,請大家一起鼓掌」。
有哪些學生跟不上進度,他就把學生接回家上小課。學生評價他:「這樣的老師,世上獨有這一位」。
隨著大家演奏水平逐步提升,盲人手風琴演奏班參加了很多比賽,獲得不少獎項。任士榮將獎金都用在教學上。目前,班上有18臺公用手風琴,就是這些獎金購置的。
「任老師在哪兒,哪兒就有快樂」
課堂上常常充滿歡聲笑語,在悠揚的琴聲中,盲人的心情和生活慢慢發生變化。
學琴5年,劉和平「心裡踏實了」。他原是電器公司的經理,因意外失明後遭受巨大打擊。「說實話,沒琴我活不了。」學習手風琴後,劉和平執著練習,每天練琴8小時,甚至10小時。手風琴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如今,他是班上拉得最好的學生。
張桂茹也經歷了失明之痛,以前她總在家裡悶悶不樂,也不想梳洗打扮。學習手風琴後,她心中的陰霾慢慢掃去。「任老師知道我們的狀態,總是絞盡腦汁用音樂教我們說話,他不說什麼大道理,就是用音樂教。」在努力練習下,張桂茹與劉和平組成二重奏組合,兩人能演奏難度較高的《鐵道遊擊隊隨想曲》,並有機會登臺表演。
而任士榮的盲人「大弟子」陳國月,現在則成了「八大處手風琴藝人」。任士榮誇他是個「角兒」,他樂,「多不好意思啊」。琴技提高後,路人給他的「贊助費」高了不少。「如今光靠拉琴生活水平就有保障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不少。」
面對這些特殊學生,任士榮很感慨。「他們特別了不起,很多普通人都拉不下來」。任士榮明白,盲人學生拉琴並不只是娛樂。在學琴過程中變得自信、快樂、有尊嚴,才是他們生活的意義。「我就想讓大家高高興興,豐富自己的生活。」
「他們是我的學生,也是我的朋友和親人。」逢年過節,任士榮都想在前頭,端午節他給學生發粽子,中秋節發月餅,生日也跟學生們一起過。還經常請大傢伙吃飯,最多一次有40個人聚餐。他看學生心情好,自己也愉快,見面總是樂呵呵。有盲人學生形容,「任老師在哪兒,哪兒就有快樂」。他大手一揮,哈哈大笑:「我今年80歲,跟80後差不多嘛。」 新京報記者 凌晨
【「北京榜樣」本周上榜人物】
楊勇
生前是北京941路公交車司機。今年5月18日上午,楊勇駕駛公交車時突發心臟病,他用最後的力氣踩下剎車,把車子穩穩停在路邊,保住了車上20多名乘客的安全,他自己卻暈倒在駕駛座上,後經醫院搶救無效去世。
張梅
北京順義區社區青年匯專職社工。她創辦「80後」義工社,帶動社區108名義工開展了500餘次公益活動。
呂士旺
國家電網順義供電公司綜合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2006年,呂士旺和妻子參加關懷愛滋病人的孤兒的活動,把正上初一的小仕帥請進家,給予資助和引導。現在仕帥已考上大學。
楊海華
懷柔區琉璃廟鎮二臺子村村民。她帶領村裡婦女自籌資金建起養豬場。她還和村民結對幫扶,毫無保留地教授技術。在豬肉價格下跌時,她自掏腰包補足村民賣豬差價。
趙世良
原北京礦務局地質勘探隊高級技師。37年來,他義務為人修理家電50餘種3000多件,沒收過一分錢,足跡遍布北京市19個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