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要封殺中國app?6月29日晚,印度宣布禁止包括微信、快手等在內的59個中國App,原因是這些應用有損印度主權和國家安全。有意思的是一款刪除中國應用的App在google play 應用商店引發下載狂潮,一度衝上印度區免費榜榜首。
印度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發起了抵制中國貨、電熨鬥、他們打砸中國製造的電視、手機,並且拍成視頻上傳到網絡上。相應的,印度本土電商也紛紛將自家產品打上了抵制中國的相關圖標。
其中比較熱銷的是印著boycott China的T恤和帽子,活動組織者甚至將帽子作為入場券,不過比較尷尬的事很快被人發現,帽子背後的標籤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另外據一加數據顯示,6月15日一加8Pro在印度開售,幾分鐘內就被搶空。還有印度人在推特上抱怨,等了幾天還是沒搶到,嘴上說不要身體還是挺誠實的。
由於手機是印度的剛需,而在印度幾乎沒有比中國品牌更加有性價比的手機,所以市面上手機大多來自中國品牌,讓印度人花半年積蓄去買蘋果,簡直比要了他們老命還嚴重。
嚴格來說,印度更需要中國,而不是中國更需要印度,這一點在每年出口順差上就能得知。再舉幾個例子,Paytm是印度第一電商支付系統,大概有約3.5億用戶,年收入5億美元,阿里巴巴和賽富資本佔股份的60%。
Flipkart是印度第一電商,月活3億用戶年收61億美元,騰訊佔約10%。
OYO印度第一酒店訂票與酒店連鎖企業約1.8億用戶,年收9.5億美元,滴滴佔約7%。
Ola印度第一網約車約1.25億用戶,營收3.1億美元。騰訊在資本與中國亞歐經濟合作基金佔約10%,還有很多就不展開了。
事實上印度根本沒法離開中國,更沒辦法抵制中國製造商品與應用,印度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壓根就離不開中國的生態。
如果時間機器理論生效,其實就可以把印度當成十年前的中國,當年國內網際網路玩的是copy to china,把美帝成型的商業模式搬到中國來。現在在印度就是copy to India,把國內的商業模式搬到印度、東南亞,可以說網際網路產業成就了印度。
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很多印度人在印象中都是好吃懶做,貪財好色,愛吃咖喱,愛跳舞,喜歡神油的胖子,但其實沒那麼簡單。
事實上這些年國外網際網路巨頭裡面擔任高層的印度人越來越多,大名鼎鼎的谷歌CEO,微軟納德拉,AdobeCEO這些精英早已統治了矽谷近半壁江山。
如果說IT行業是印度人的優勢,那麼華爾街的大量印度高層就不只是印度人人都會編程可以解釋的了。由於收益相比華人,印度人在矽谷職場可以說是混得風生水起
很多人會吃驚,為什麼誕生出這麼多矽谷高層的印度是一個極度迷信的國家?我們常說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印度卻相反,印度古文明誕生於印度河與恆河平原的富饒土地上,是一個非常迷信的國家。
這裡的人相信人生而不平等,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讓低種姓人群難以擺脫貧困,高中姓世襲,內部婚姻制和快速發展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舉個例子,高種姓和低種姓是不能通婚的,除非低種姓給得起高昂的彩禮,但是低種姓的平民又怎麼給得起呢?所以他們一直都相信人人生而不平等。
直到有了網際網路,由於印度非常迷信,幹什麼都幹不成。但是計算機這種東西在迷信的印度網際網路產業就發展的很好,甚至一度衝擊了種姓制度。高種姓的女孩子都願意嫁給低種姓的碼農,並且倒貼的那種。因為碼農在印度是非常高薪的行業,再次證明錢是萬能的。那麼高種姓、低種姓還不是錢在作祟?
據印度2019年網際網路數據顯示,印度連續5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超1億部。2019年6月,印度網際網路用戶達到6.7億,每年新增網際網路人口超過1億。可以說印度受益於網際網路產業的高速發展,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出海的必爭之地。
當然印度的淘金之路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這裡面涉及到非常多的問題。
一、語言問題,據哈佛商業評論的數據顯示整個印度有32種不同的語言,每種語言至少有100多萬人使用,而且印度有約7億文盲,只有不到1億人可以讀寫英文。
在印度由於語言障礙,90%的出版物沒有網站,95%的視頻消費使用當地方言,這就導致一個網際網路應用,如果想要進入印度市場,至少需要兼容5種印度語言。
二,女性地位低下。由於印度的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女性在使用手機方面受到了極大的制約。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有研究表明,在印度使用手機的女性比例僅為38%、而另一些研究則顯示這一數字僅有28%的未婚女性被禁止使用或擁有手機。
麥肯錫世界研究所2018年6月發布的報告稱,印度女性對該國GDP的貢獻僅為18%,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這在中國是很難想像的事。
三,整體消費能力不足。而大多數印度人仍然使用的還是功能機,iPhone在印度手機的份額約為2%,即使是最便宜的智慧型手機也顯得昂貴。他們平均每年收入不到2000美元。
四,本土化,印度市場有著足夠的特殊性。比如谷歌在印度專門推出了本地化的社交網絡平臺Neighborly,谷歌的產品經理伍德沃德說:『我們在做這個產品的時候,是在考慮孟買的年輕人需要什麼?而並非考慮矽谷的山景城要什麼?』為了讓印度用戶更好的在無網絡環境中使用產品,谷歌還推出了youtube、谷歌地圖的離線版本。
早期出海的網際網路公司確實吃到了人口紅利,那是躺著賺錢的日子。2008年app store橫空出世,中國移動應用大航海時代的開端,久邦數碼是第一個吃到螃蟹的,推出Go桌面不到兩年時間,全球用戶約為2.4億,月活4200萬成為google play 市場份額最大的免費手機桌面應用。
久邦數碼也憑此成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獵豹移動也嘗到了工具應用出海的甜頭。旗下的清掃大師幾乎成為海外安卓裝機必備,下載量突破9億,2014年獵豹移動登陸紐交所。
UC是最早進入印度市場的,早在2011年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印度網速並不快的網絡環境下,UC網頁壓縮功能大受歡迎。如今UC已經佔領了印度移動瀏覽器44%的份額,甚至超越了谷歌的Chrome瀏覽器。
國產手機的出海之路也是所向披靡,出奇制勝。目前小米、oppo、vivo 三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加起來超過了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50%。印度也是一加手機的第二總部,一度成為年度高端銷量冠軍。
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排名前五的品牌中,小米、vivo、oppo 和Realme、一加都來自於中國。在疫情期間的封鎖政策下影響到了諸多產業的正常運轉,也讓智慧型手機的生產銷售陷入停滯。
印度為什麼要封殺中國app?或許是中印邊境衝突升級,或許是抵制海外資本,或許是印度國內疫情矛盾轉移。據Appsflyer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從2019年第2季度到第3季度,中國App 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從2018年的43%下降至38%,印度本土公司已經逐漸意識到中國公司對自身發展的威脅。
隨著現在的一紙禁令,現在去印度淘金的時代或許一去不復返了。這對於很多公司來說虧得慌,平白無故失去了一大片市場,很多還沒有盈利的團隊,在印度前期做的推廣都白費了。唯一可以採取的應對方法就是把在印度市場上的成功經驗進行遷徙,在東南亞市場上尋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