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開始對中國祭出「組合拳」。
還沒有徹查在加勒萬河谷衝突的肇事者,印度政府又開闢了另一條戰線,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向中國發難。
6月30號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路透社記者問:據報導,印度方面發布公告稱,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正採取措施封禁幾十個中國手機應用。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發言人說,「中方對印方有關公告表示強烈關注,正在了解核實情況。中國政府一貫要求中國企業,在遵守國際規則和當地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開展對外合作。印度政府有責任根據市場原則,維護包括中國企業在內國際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從這段話裡讀出什麼信息?
首先,發言人用了「強烈關注」一詞。在外交部記者會上,我們經常聽到中國政府會關注各方面的事,但「強烈關注」一詞用得很少。
受過訓練的耳朵會對「強烈關注」四個字有一種直覺的敏感。
在外交部官網搜索系統裡,有文字記錄以來,「強烈關注」之前只出現過一回,是2018年7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在評論有關金磚國家第八次經貿部長會議時用的。發言人說,這次會議背景十分獨特,發表了單獨聲明,強調堅決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特別是對當前不符合WTO規則、將多邊貿易體制,置於危機中的單邊措施予以「強烈關注」。
大數據可以證明,「強烈關注」這一詞用得極少,或者非常謹慎使用,因為它的程度很高,高過普通的關注,也比「高度關注」要更嚴重。只有在美國破壞全球貿易體制這種顛覆性、開歷史倒車的事件上,才用到強烈關注。
所以,外交部發言人這次用強烈關注,不是隨便用的。不是說關注到這個事,這個現象,而是在剛發生的時候,第一時間就表達了強烈關注。
說明事情的性質,要麼非同小可,要麼非同尋常。
其次,印度政府如果這麼做的話,那是帶頭破壞市場原則。中印兩國在務實領域的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人為損害這種合作格局,同樣不符合印方利益。
眼下,為了讓中國受損,或者報復中國在邊境發生的衝突,連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也不要了,不惜魚死網破,不惜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計後果。這樣的動機,恐怕不是卸載這些手機應用就到此為止了。
第三,對中國企業有影響,這麼大範圍「掃射」,直接下架,已經和產品質量這些都沒有關係了。
這是一筆經濟帳,更是一筆政治帳。
印度在當「反華急先鋒」,它的這套跟美國學的,學到精髓了,就是拿「國家安全」說事兒,「泛化」國家安全的概念。
印度政府這麼公告,它的國內幾乎沒有辦法反對,在所謂的「國家安全」面前,企業商家的利益統統都要讓路,因為優先級別和重要性級別是不一樣的。
印度媒體甚至還在批評莫迪政府過於軟弱,說我們明明指望你去把地圖上的事處理好,你卻只是下架了中國的手機應用。地圖上的事,言下之意,就是邊境領土的事。
如果說,印度以「自損八百」的姿態和中國過招,那只能說印度愚蠢,但印度希望通過自殘,要以身作則,鼓動、遊說其他國家政府,也下架中國產的應用的話,那就不是用「頭腦發熱」四個字可以解釋印度的所作所為了。
它在策應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嗎?這是一個合理懷疑。
當我們把印軍在邊境挑起衝突的「無預兆性」,和印度不斷在邊境加強設施、人員、裝備,以及現在不帶商量地下架APP,這一系列行為串起來看的話,可以說,這是一次更大範圍對抗中國行動的部署和實施,是一套組合拳。
對於印度接下來採取損害中國利益的舉動,都不要覺得奇怪。
從軍事衝突到科技領域、經濟領域,向中國發難,這兩天發生的事,還遠遠不是終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