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lPS 2020新變動:截止日提前,AC提前拒稿,作者也要參與審稿

2020-12-17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參與:思源、一鳴、Jamin

NeurlPS 2020 將於 12 月開幕,為了解決暴增的投稿數等問題,官方公布了一系列新的變動。NeurlPS 2020 將在今年 12 月召開,今年的投稿、審稿、大會等方面政策是否會有所變動引起人們的關注。新的政策變化是否能夠避免投稿過多、審稿不專業等問題?近日,NeurlPS 官方公開了新一屆大會的變化:投稿截止日期提前;有部分論文會被提前拒絕;而絕大多數作者可能會參與審稿工作。

太長不讀版:

今年摘要提交的截稿日期提前到 2020 年 5 月 5 日,而論文提交的截止日期是 2020 年 5 月 12 日,此次調整目的是為了讓社區能夠合理的處理完增加的投稿量,以及配合提前拒稿這一新政策。提前拒稿:領域主席會有兩個星期時間去建議哪些論文會被提前拒絕,而且目前預計將有 20% 左右的論文會被提前拒絕。緊接著高級領域主席會有一個星期的時間來審核及批准這一決定。批准之後,這些論文作者將會得到通知。作者也是審稿人:此次改變提出,在需要時,論文作者或聯合作者都需要同意審稿。這一改變有助於增加審稿人員的總量,並可以在提交論文的員中更加公平地分配審稿的工作量。更廣泛的影響:作者被要求在他們提交的文件中包含新的討論部分,而討論部分是關於他們的研究工作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一些可能導致的正面的或者負面的社會影響。Spotlight 視頻:社區要求所有作者在提交作品時都上傳一段視頻,主要是記錄該工作的 Spotlight 展示,該視頻和 camera-ready 版論文一同提交。同時,社區也在推進遠程演示以及遠程參會,他們也能看到這樣的視頻展示。

NeurIPS 2019 的嘗試早在 2019 年 12 月份,NeurIPS 就回顧並分析了 2019 年的會議情況。他們重點分析了論文提交與評審情況,並考慮採取一些措施限制投稿量。在當時的官方博客中,大會放出了一些「如果採納部分建議後」的假設結果。

審稿之前,先讓領域主席篩選:如果在審稿人接手論文之前先讓領域主席篩選一遍,能不能有效減輕審稿人負擔呢?限制每個人的投稿數:AAAI 甚至已經規定了 2020 年每個作者最多提交 15 篇論文,所以,NeurIPS 也想測試一下這一做法。只審吸引審稿人注意力的論文:引入市場機制來控制審稿量。只有那些引起了足夠關注的投稿才會被審閱。上面三個做法並不只是空談,NeurIPS 在 2019 年做了一系列實驗,並探討它們能「有效」減少多少審稿任務。例如領域主席預先篩選,他們選了 50% 的領域主席作為實驗對象,給每個人分配一些論文,然後讓他們在不看審稿意見的情況下,直接選出其中最差的 25%,還要給出每個意見的置信度。

圖註:2019 領域主席預先審稿,置信度>=5 表示「我確定這篇論文應該被拒」。其最後採用為 2020 的審稿策略。結果,這 50% 的領域主席給出了 110 篇「我確定這篇論文應該被拒」的論文。對比了最後確實被拒的論文,準確率也很高,達到 95.74%。但問題在於,即使篩掉這 110 篇,總共篩選出的論文也不到投稿量的 2%,佔比太少了。限制提交數也一樣,如果將每人的投稿量上限設置為 15 篇,只能減少不到 100 份投稿(總數的 1.5%)。如果將這一上限設置為 10,則會減少 4.3% 的投稿(減少 850 次審稿工作),但這對最終的接受結果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最後一種「市場機制」很難預測稿件最終的被接收情況,被接收論文和被拒論文在審稿階段收穫的關注相差無幾。如果通過「市場機制」減少 1/4 的總投稿量,那麼被接收的論文也會被「誤殺」1/4。所以要減輕審稿壓力,似乎只能結合第一種與第二種,而在 NeurIPS 2020 的新策略中,提前拒絕就採用的領域主席預先篩選。NeurIPS 2020 新策略從 2019 年的探索到今年的策略調整,NeurIPS 官方最近介紹了最新策略的原因與具體措施。他們認為,目前有三個非常需要解決的問題:

日漸增長,且沒有停止跡象的論文投稿數和參會者人數;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倫理問題和算法應用問題;對於遠程參會和參與的切實支持;因此,他們針對這三個問題提出了對應的措施。投稿者眾首先,NeurlPS 2020 大會亟待解決的是投稿數和參會人數暴增的問題。儘管大會過去幾年已採取了很多措施,但依然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官方認為,現在他們需要擴大審稿規模。在 2020 年的大會上,官方預計會有 10000 件投稿,來自 3000 位作者。因此他們會提出進一步的規則變動。首先,他們會引入「提前拒稿」機制。這是一個討論了很久但沒有實施的方法,直到 IJCAI 採用。這一方法也不是獨創的——很多期刊都在使用。具體而言,當某個投稿質量很低,或者很不相關,就會被期刊編輯直接拒稿,不經過評審。

在 2020 年的大會投稿上,領域主席會首先評價他們手裡的投稿,並挑出最多 20% 直接拒稿。然後這些投稿會交由高級領域主席進行確認。論文作者然後會得到通知。NeurlPS 表示他們希望論文作者能聚焦於少量優質論文,從而提升審稿效率。另一個改動是要求投稿作者披露投稿是否是重投的,即是否曾被拒稿過。此外,他們還需要寫一個總結,提及為什麼這篇論文會被拒稿,並列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對論文做出的改進。這一材料能夠幫助審稿人更好地了解稿件的問題,並幫助作者提高論文質量。參會者多為了解決參會者眾多這一問題,NeurIPS 2020 將鼓勵遠程參會。在過去幾次會議中,參會門票很快就被搶光了,以至於不得不通過抽獎的方式分配門票。在 2019 年世界範圍內的 Meetup,NeurIPS 發現這種線下分享的方式也非常優秀,因此 2020 年也會繼續鼓勵這種方式。為了進一步提升遠程訪問內容的完整度,NeurIPS 要求今年的演講者先上傳一份關於論文的視頻演講,該視頻與 camera-ready 版論文是同時提交的。

此外,參會者也可以選擇是否使用論文匹配系統來閱讀個性化推薦的論文,因為我們很難在眾多論文中找到感興趣的。後續 NeurIPS 還在探索遠程演講與海報展示的方法,它們能極大地提升遠程參會體驗。審稿者也不少為了提升同行評審系統,如果需要,NeurIPS 會要求每一位合著者擔任程序委員會成員。NeurIPS 表明,他們在同行評審中走出了重要一步,即要求所有論文合著者註冊 CMT 系統,並成為論文評審人。不遵守這項規定可能會導致他們的論文會被 desk-rejected。

如果合著者沒在限期內註冊 CMT,那麼他們的論文不用審就可以直接拒絕。通過這樣的舉措,論文評審者將大幅度增長,審稿壓力也會降低很多。額外新要求最後,官方表示,NeurIPS 社區正在日益活躍。他們對研究者的熱情參與,以及社區對長遠問題提出新的策略和機制表示感謝。考慮到避免 AI 研究被濫用,或者因失敗帶來嚴重後果,官方也要求研究者在投稿時留出一個部分,介紹論文的長遠影響。這部分內容不在 8 頁論文的限制範圍內。此外,NeurIPS 還希望作者能披露直接或間接研究資金的來源,因為它們可能會導致利益衝突。這一項舉措在物理、醫藥等領域已經非常成熟了,引入到機器學習社區也應該非常合適。該信息可能有損雙盲審,因此只需要加到最後的 camera-ready 版本就行。

相關焦點

  • NeurIPS「提前拒稿」直接刷掉11%,投稿人質疑:像是為了完成KPI隨機...
    今年 NeurIPS 新提出的「提前拒稿」機制,對於很多人來說有些猝不及防。在兩次推遲 Deadline 之後,全球人工智慧頂會 NeurIPS 2020 終於到了論文評審階段。最近,有關收到大會領域主席 Desk reject 的消息時常出現在社交網絡上。
  • NeurIPS 2020 大變動,領域主席可拒稿20%,作者即評審,布局遠程會議
    各位要投稿的作者們,可得加快點速度了。而今天,NeurIPS 組委會還發布了NeurIPS 2020 在提交和評審機制上做出的一些重大更改,而本次將截稿日期提前,也正是為了評審機制上的調整做準備。vid=r3069l0dnfw" allowfullscreen="true">第一,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提前至5月5日,論文提交截止日期提前至5月12日,以給組委會預留更加充足的時間來審閱數量上大幅增加的論文投稿,以及給評審過程中的早期拒稿階段更多的考量時間。第二,早期拒稿:領域主席有兩周的時間來挑選出一批早期拒稿的論文,比例大概為 20%。
  • 聽說ICML審稿延期,時間衝突?NeurIPS:我們不改Deadline
    目前,審稿環節已經完全結束,但投稿人收到 review 的日期是 4 月 9 日,這要比計劃中晚一些;4 月 9 日到 4 月 21 日是 rebuttal 環節,最終的接收/拒絕結果將在 6 月 1 日放出,也就是說,接收結果的發布日期比原計劃整整延遲了一個月。
  • 英論閣學術出版小課堂7:審稿人告訴您期刊為何要拒稿
    每年全球發表出的英文學術論文有超過4百萬篇,期刊拒稿率從25% 到80%,頂級期刊NAT, SCI, Lancet, Cell 的拒稿率更有超過90%的。深入理解期刊拒稿的原因,能夠幫助妥善應對,後續順利成功發表。兩種不同階段的期刊拒稿期刊拒稿包括預審階段的拒稿和審稿階段的拒稿。預審階段的拒稿一般由期刊編輯決定、論文往往沒有機會與同行審稿專家見面。
  • IJCAI 2020 好狠,還未終審就拒掉 42% 投稿論文!被拒作者:一臉懵逼...
    我已經檢查了所有論文,並僅拒絕領域主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拒稿論據的論文。經過 summary reject 階段,共 5147 篇提交論文中有 2191 篇論文被拒稿。通過瀏覽領域主席的評論,我注意到他們有些評論並不是以論文作者能夠閱讀的形式寫下的,所以我決定不向被拒稿的作者提供領域主席對論文做出的任何評價。
  • 學術分享|審稿人談審稿與投稿:從2篇拒稿說起
    審稿更像是在打量這篇稿件與期刊是否匹配,怎麼通過提出審稿意見來幫助這篇稿件更好的去提升、作者通過閱讀審稿意見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 反之,審理的這兩份期刊都是本行業認可度較高的期刊,那麼看上去「水平」較差的稿件就會被直接拒稿。審稿,在這時也在守護著自己與這本期刊的質量線。期刊很好,而審稿人放水,降低的是自己的個人信譽。
  • 還沒進評審就被拒:IJCAI 2020 近半投稿遭summary reject
    原創 一鳴、杜偉 機器之心機器之心報導參與:一鳴、杜偉你的 IJCAI 2020 論文被拒了嗎?IJCAI 2020 大會將於年中在日本橫濱召開。不少作者還未等 Rebuttle 和終審結果,就已經收到的拒稿信。拒稿信內容顯示,有近半論文在 summary reject 階段就被拒絕了。根據這些拒稿信的內容,很多研究者的工作在評審第一階段:summary reject 階段就被拒稿了,甚至沒能進入正式的審稿過程。
  • 被拒稿算什麼,來看看史上最毒舌最搞笑的審稿意見
    從2001年至2011年,《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每年都會發布一份審稿意見集錦,讓人在嚴肅、認真的學術研究之餘體會下審稿人的幽默與詼諧,這些審稿意見有的讓人開懷大笑,有的讓人哭笑不得,下面列舉了小編最喜歡的幾條,讓大家見識一下什麼叫史上最毒舌的最搞笑的審稿意見。
  • 託福轉考提前幾天
    有一些託福考生朋友由於特殊情況需要轉考,但是不知道託福轉考提前幾天,根據託福官方的解釋,轉考的截止日改為已註冊考試日前10天(不包括考試日和提交申請日),所以請考生們儘量在這個時間前申請轉考。  託福轉考指的是考生報名註冊後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在之前選定的考試日期和考場考試,所以申請變動考試日期或考場的行為。託福轉考的原因主要有幾個,一是複習不到位,考生對自己沒有信心,故延期考試。
  • 你的論文為何會被拒稿?
    因此,在這裡,筆者準備從論文發表角度,來詳細分析「論文發表的注意事項」,或者說「你的論文為何會被拒稿?」 今天,筆者根據自己被邀請的匿審經驗、了解,總結和分享自己在審稿中的評價標準和心得,從論文審稿的不同環節來分析學術論文投稿後被拒稿的可能性緣由。
  • 2021CPA六科教材變動,提前備考請了解這些!
    高頓CPA小編發現,很多考生已經在開始打卡學習2021年的注會了,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備考之前,一定了解這件事,教材變化!否則白學了。 高頓CPA小編前面分享過中注協發布的《五項會計準則》的相關內容,因為部分內容在2020年教材沒有體現,不排除2021年的教材中會出現。關於審計科目變動內容的預測:
  • 你的論文被拒稿?原因都在這兒了!
    論文投稿後,有的論文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而有的論文則被拒稿了。不少作者會問,為什麼有些論文可以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呢?其實,抓住編輯的審稿關注點很重要。一般來說,期刊編輯在收到稿件後,會先關注幾個重點項目以利儘速做出審稿決定是否讓論文進入同行評審階段。
  • 設計科研|英文期刊審稿流程
    其實國外的審稿流程和國內的審稿流程都是差不多的,只是SCI期刊投稿審稿狀態以及與編輯的溝通等等也都是全英文狀態,不少作者投稿後,對於稿件的狀態都看不懂,這對發表來說是很不利的,下面我們來看看SCI審稿的幾個環節,方便大家學習。
  • 「論文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關於論文被拒稿的一些真切感悟
    對於從事學術研究的人而言,投稿後被拒稿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即便是已經成了教授博導,即便有國家課題加持,也未必能做到投稿「百發百中」,對於一些碩士博士,就更是家常便飯了。但是,辛辛苦苦構思撰寫反覆打磨好久的論文,苦苦煎熬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審稿周期後,再接到退稿通知,確實比較痛苦。
  • 中科院被《科學》拒稿,讓普林斯頓「先」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然而,到了7月16日,《科學》在線發表了麻省理工學院團隊和普林斯頓團隊的研究成果,而中科院團隊的論文在6月17日遭遇拒稿處理。7月27日,澎湃新聞就拒稿原因致信《科學》雜誌,其公關部門(Science Press Package)的執行董事米根·費倫(Meagan Phelan)回應稱,「對於任何可能的拒稿原因我們不予置評,我們也無權肯定或者否定同行評審過程。《科學》雜誌每年收到的學術稿件超過1.3萬份,錄取率只有7%,所以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拒稿了。」
  • SCI論文發表審稿流程的幾種狀態
    SCI論文發表審稿流程的幾種狀態第一種:主編和執行副主編進行初審主編或執行副主編,先對SCI投稿進行初審,拒掉一些不符合期刊研究方向等要求的文章被拒掉文章的作者,會收到一個拒稿信,全是官方表達,語氣客氣的同時無審稿意見。當投遞的SCI期刊級別比較高,初審通過率比較低,往往至少一半的文章被退稿。第二種:審稿人審稿通過初審的文章,會送到審稿人那裡,大部分雜誌是2-3個審稿人,少數雜誌會有4個審稿人。
  • 跳過被拒,核心期刊發表是什麼審稿流程?——以SCI期刊為
    本文1100字 全文閱讀完大概需要8分鐘)一、前言 發表論文是在學術研究,研究生畢業,大學老師 醫生評職稱,經常要用到的,但是網上搜,發現關於發表文章的難的帖子一大堆。有的說,投某核心,審稿半年無結果,一直等遙遙無期,又不敢投其他期刊;有的說,投稿就被拒,換了一個個刊還是被拒;有的說催編輯部審稿,編輯說儘快,但是沒結果。總之各種難,如果熟悉期刊的審稿流程,是不是要少走很多彎路?那麼我們來講一下,發表核心期刊,編輯部的審稿流程是如何的。
  • 【護理SCI發表】你不得不知的投稿流程及審稿狀態
    Decision in process:表示編輯在考慮修改還是直接拒稿,多數情況下等待一周,由於審稿人意見不一,可能存在以下幾種情況:(1)編輯自行決定要還是不要;(2)編委會討論決定,一般是大修;(3)找另一位審稿人審稿後決定。19.
  • 多地確認新學期開學日期,學生黨怎麼提前安排好文章發表
    暑假剛開始不久,卻馬上又要結束了。進入8月,國內已經有部分高校迎來了2020年秋季學期返校報到的學生。「最短暑假」結束後,迎接學生們的是特殊的新學期。疫情之下的新學期有何不同?學生們能安心上課嗎?各地又對開學做出了哪些部署?一起提前了解!多所高校秋季開學時間已定!
  • SCI論文投稿狀態直接變成了'Decision in Process' ,是拒稿嗎?
    例子我2016年10月21日,在ELSEVER中提交了一篇稿件,在2017年01月18日變為了「Under Editor Evaluation」 ,然後在01月22日,變為了「Decision in Process」這是不是意味著我的稿件被拒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