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一本教科書,人生觀、世界觀敘述得令人嘆服;
他像一座高山,科研成果和轉化應用使人仰慕;
他像一片大海,寬闊的胸懷,深邃的智慧,遠大的謀略,讓人敬佩……
這是我國海洋科學界工作者對曾呈奎的緬懷。
2005年1月20日,中國傳統節氣「大寒」。曾呈奎,這位96歲的海洋科學界泰鬥,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帶著他76年對科研事業深深的眷戀走了。
1月25日,青島殯儀館。近800位社會各界人士頂著凜冽的寒風為他送行。蒼松翠柏,哀樂低回。朵朵白菊,哀思陣陣。唁電雪片般從國內外飛來。
曾呈奎是三屆至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我國海洋科學主要開拓者之一和海藻學研究、海藻化學工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名譽所長。
1月26日,美麗的青島匯泉灣。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附近的海面,按曾呈奎的遺願,人們將骨灰撒入他一生摯愛的大海。
「曾老走了,他與大海打了一輩子交道。他生前說'我是大海的兒子』。」7月8日,曾呈奎家。談起曾呈奎,他90歲高齡的夫人張宜範女士話語哽咽,眼圈溼潤。
立志「澤農」:「我的事業在中國」
「大海的兒子」出生在海邊。1909年6月18日,曾呈奎降生在福建廈門的一個華僑世家。
中學畢業的曾呈奎,看到農村的艱辛生活,受到極大觸動,毅然為自己取號「澤農」,以明心志。儘管喜歡音樂,1929年,他還是考入廈門大學植物系。
海藻可以吃,為什麼不能種?既然能夠在陸地上種莊稼,那麼也應該能夠在海上種海藻!他看見農民採食野生海藻,萌生了「海洋農業」的想法,要為人民在海上種「糧食」。
曾呈奎開始了「滄海桑田」的遠徵。
大學畢業後,曾呈奎攻讀海藻專業研究生,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證書,跨入山東大學、嶺南大學,任副教授。
那個年代,我國海藻資源狀況沒有文獻資料可查,教材從美國舶來。說起專家,甭說國內,就連國外也寥寥無幾。為了摸清海藻資源的「家底」,他決定踏遍祖國沿海,自己動手幹。
他跋涉在潮落的礁石中,漂泊在潮起的舢板上。一次,在海南新港村租一條小船去採集標本,風浪大,逆行船,在波峰浪谷裡漂泊了兩天兩夜,他毅然棄船上岸步行到目的地採集。翻山越嶺,日曬雨淋,風餐露宿。餓了就啃自己帶的乾糧,渴了就喝自帶的涼水。有人煙的地方向村民討水喝,沒有村民的地方喝溪水,他都習以為常。
到了採集地,他趁潮水漲上來前,急忙採集潮間帶標本;在深水中的標本,他潛水把標本採到手;在淺海中採集,或踏著齊膝的淤泥,或浸泡在齊腰的水中。他的生活起居,完全服從採集需要安排,只要適合採集的時間,不管是烈日當空還是寒水刺骨,不管是黎明還是傍晚,他都抓緊時間去採。採集桶幾乎天天不離他的背,有人誤認為他是賣冰糕的。
國外的研究到底是什麼狀況?1940年,31歲的曾呈奎漂洋過海去了美國,求學於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兩年後,他獲理學博士學位,並獲博士後獎學金。在「澤農」志願驅使下,他決定立即回國,「要建立中國的水生植物研究所」。遺憾的是炮聲隆隆、煙霧瀰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中美交通幾乎斷絕,曾呈奎無法成行,不得不在異國他鄉繼續深造。
他才華出眾,工作卓有成效,37歲就成為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數所大學、研究機構希望他留下。優厚的生活待遇對他沒有誘惑力,良好的科研條件沒能留住他的心。「我的事業在中國,正因為她落後才更需要我們去建設」。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懷著報效祖國的強烈願望,曾呈奎毅然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來到在青島復校的山東大學。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選擇。
面對榮譽:「最看重的是'共產黨員』稱號」
熱情與現實相差甚遠。一無經費,二無專職人員,科研工作如何開展?國民黨政府不支持海洋科學教育。「我的'澤農』志願、'滄海桑田』理想,難道將成為一種美麗的幻想?」曾呈奎異常失望。
青島解放前夕,曾呈奎斷然拒絕國民黨政府爭取他到臺灣去的意圖。遠在福建廈門的元配夫人和3個子女已經去了臺灣,日夜盼望著他去臺灣與全家團聚。
一頭是家庭,一頭是事業;一邊是國民黨,一邊是共產黨。何去何從,曾呈奎面臨著第二次選擇,並且是人生的艱難選擇。為了新中國的海洋科學事業,他毅然留了下來。
從此他與家人天各一方。從此他遭到家人的誤解。29年後,當曾呈奎訪問美國,與家人又一次相見時,誤解依舊。
1995年,他的次子、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研究員曾雲驥來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並代表美國藻類學會給父親頒獎。50年後父子在祖國大陸第一次握手。其場面令人感動,「在場的所有人員為之動容」。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相建海說。
子女們逐漸理解了父親,並為有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和自豪。生活在加拿大的大兒子曾雲鵬,回國看望他。生活在臺灣的女兒曾珍麗說:「父親不僅是位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生活在美國的養女、張宜範的女兒王紹麟說:「父親在我的心目中是頂天立地的。」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對科學教育事業的支持,使曾呈奎深受鼓舞。從此,他開始把加入黨組織作為自己政治上的最高追求。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次重大選擇。
1956年,曾呈奎第一次鄭重地向黨組織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經過組織的長期考察和培養,1966年曾呈奎的入黨申請通過了基層黨組織的討論。
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的熱情受到冷遇。他在美國學習過,有人說他是「美帝特務」;他有家人在臺灣,有人說他是「臺灣特務」;他去蘇聯進行過學術交流,有人說他是「蘇修特務」;他專業好,有人說他是「反動學術權威」等等。蹲「牛棚」、掃廁所;挨批鬥、受折磨,又一次漫長而嚴峻的考驗。
面對如此殘酷的局面,曾呈奎矢志不渝。「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我們要相信共產黨。目前只是一片烏雲遮天,總會過去的,而且我還有我的科學事業,我們決不能尋短見!」他與1954年依法結婚的妻子張宜範女士立下了「生死之約」。「我日夜揪著心,擔心他被整死啊。」張宜範老人說到動情處流淚了。
在曾呈奎被關押的日日夜夜裡,夫妻不能相見,為了證實他還活著,張宜範在每周給他送衣、物及零用錢時,每次總是要見到曾呈奎的親筆收條才離開。就是靠著這些衣、物和字條,夫妻倆互相傳遞著溫情、支持和鼓勵,才熬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
曾呈奎在被「棒子隊」關押期間,寫了一份「思想匯報」《論自殺》,其中寫道:「因為我愛黨、愛祖國、愛人民,所以我不能自殺;因為我要把我的科學知識奉獻給人民,所以我不能自殺;因為我愛我的親人和家庭,所以我不能自殺;因為我還要活著與那些不執行黨的政策的人作鬥爭,所以我決不自殺!」曾呈奎挺過來了,他仍然對黨充滿希望,對加入共產黨的初衷不改。
1980年1月8日,71歲的曾呈奎實現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夙願。面對黨旗宣誓,他心潮澎湃:「我一生頭銜、榮譽無數,而讓我最看重的是'共產黨員』稱號。」「時間不等人,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努力幹,才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活著,就要給人民努力做點有益的事」:
1980年,曾呈奎親自率隊前往西沙群島進行考察,每天和年輕的科考隊員一樣緊張工作;
1994年,曾呈奎去智利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這一年他85歲;
2002年,曾呈奎飛赴馬來西亞,出席在吉隆坡舉行的「亞太地區海洋科學與技術大會」,並精神飽滿地作了45分鐘的英文學術報告,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讚揚和敬佩。這一年他93歲;
「1979年出差183天,1980年出差200天,1981年出差309天……直到2002年還出差41天。」張宜範說,曾老一年有2/3的時間在外面度過。
自主創新:「給老百姓的餐桌上添幾道菜」
我國蔚藍色的海岸線,綿延18萬公裡,像一串晶瑩剔透的翡翠項鍊,閃爍著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長盛不衰的源泉之光。
潮起潮落,曾呈奎跋涉在沙灘上,攀緣在礁石中,潛入水中,尋尋覓覓;夜幕降臨,曾呈奎整理標本,登記造冊,編寫資料,挑燈夜戰。
曾呈奎和他的助手們發現並開發出源泉之光束:第一次人工藻類養殖浪潮席捲全國沿海。
如今,在中國家庭的餐桌上,海帶已是常見菜,可在上世紀50年代,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海帶卻屬稀罕物。
至今大多數老百姓還不知道,海帶原本是分布在北海道和庫頁島冷溫帶海域的食用海藻,那時,我國每年大約從日本和蘇聯進口15萬噸幹海帶。
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費修綆教授是曾呈奎的第一代學生,50多年來,他跟隨曾呈奎從事海帶科研活動。他說,曾老主持和領導了這項重要而艱巨的科研任務。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道海上培育海帶「秋苗」難關,像堵牆似的擋在科研者面前:海帶小、含水量大、產量低,還大部分中途夭折。曾呈奎憑其雄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一改前規,「秋苗」改「夏苗」、海上改室內,大獲成功。由此帶來海帶人工栽培的一場「革命」,人們稱其為「夏苗培育法」。
育苗問題解決了,可我國北方多數沿海區栽培的海帶還很小,達不到商品標準。到底是什麼原因,大家一時迷惑不解。曾呈奎數次採集標本、研究、試驗,最終發明了「陶罐海上施肥法」。這一方法,使北方海區海帶栽培面積迅速擴大。
北方解決了,南方怎麼辦?作為寒帶和亞寒帶的植物,海帶產地能否南移?曾呈奎帶領實驗生態組數次南下,長期駐留,對海帶孢子體生長發育同溫度的關係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海帶南移栽培法」誕生了。在溫暖的浙江、福建省海區栽培海帶本來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天這些地方已變成海帶主產區。福建省連江縣的農民在栽培海帶富起來後,請曾呈奎題詞「海帶之鄉」,4個大字如今鐫刻在高高聳立的石碑上。
從誕生到推廣應用,三大技術歷經10年。這三大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生產海帶最多的國家,2002年產量已達到84萬噸幹品,佔世界海帶總產量的90%以上,自足之外已經大量出口。
1978年,中國的海帶培育成功震驚了世界,國外藻類學專家紛紛趕來一探虛實,看到如此規模宏大的養殖場面都驚呆了,「中國栽培海帶的神話是真的」。
「海帶養殖原理研究」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受海帶人工養殖成功的鼓舞,曾呈奎與他的合作者又開闢了紫菜、裙帶菜和龍鬚菜等其它海藻栽培技術的研究。
在上世紀50年代,紫菜不能進行人工栽培,但它卻是人們喜愛的一種傳統食用海藻。為了搞清紫菜生活史,曾呈奎帶著他的助手,展開紫菜人工培育技術攻關。他們終於找到了「種子」的來源——紫菜「殼孢子」,再從野生種苗到開展「紫菜種苗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推動了我國和世界紫菜栽培業的建立和發展。
「殼孢子」一詞,經過數年的考驗之後,得到了當時世界上所有權威藻類學家的一致認定和接納,並沿用至今。澳大利亞的國際知名藻類學家、亞太地區應用藻類學會喬安娜·瓊斯博士評價:「曾呈奎是一位藻類學界的巨人。」
耕海牧漁:「中國人能養活自己」
中國沿海海域,潮來是海,潮去是灘。在曾呈奎眼裡,這是片富有的藍色國土。
1997年,八屆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88歲的全國人大代表曾呈奎,談起某些外國人關於「下個世紀誰養活中國人」的擔心時,他很激動:僅就海洋而言,我們也敢說「中國人能養活自己」。
依據青年時期研究推廣「海洋農業」的經驗,曾呈奎率先提出「海洋水產生產必須走農牧化的道路」,理論一出,引來各方關注。
上世紀60年代,曾呈奎大聲呼籲:「請陸地科學家'下海』,開發海洋!」「耕海」口號叫響了,「淺海農業」概念出臺了,「耕海隊」成立了,1980年,「耕海牧漁」在膠州灣拉開試驗帷幕。
3年的魚、蝦種苗放流,成效顯著。1998年,曾呈奎的「走向21世紀的中國藍色農業」課題,再次推動這項事業的發展。「海上山東」、「海上浙江」等規劃紛紛出臺,並付諸實施。沿海其他各省不甘落後,科技興海、建設海上強省等風起雲湧。
由此,在曾呈奎的直接組織、推動和引領下,以蝦類、貝類、魚類為代表的海水養殖「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相繼湧起,並影響到海洋藥物、食品浪潮的興起。到2000年,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水養殖大國,是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水產養殖產量超過水產捕撈產量的國家。
「目前海藻的經濟價值不高,您倡導大規模栽培海藻的意義何在?」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學術會議上,一位外國科學家問曾呈奎。
93歲的曾呈奎思維敏捷,馬上回答:「人類已經走過了認識海洋、開發利用海洋的歷程,接下來重點要做的就是保護海洋,而栽培海藻就是人類保護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他論述了海藻可淨化動物排洩物和人工投放飼料殘留物汙染的海水後說,「我們的責任不僅是要從海洋中獲得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清潔而且資源豐富的海洋!」話音一落,雷鳴般的掌聲響起。
「曾老的'藍色農業』理論影響巨大,曾老的光合生物進化的理論設想也定會發出其光芒。」中科院海洋所黨委副書記鄭曉林說。
曾呈奎提出的「關於色素、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進化的理論設想」,引起科學界異常關注。科學界認為,曾呈奎的發現豐富和發展了生物進化論。這是他先後兩次親自率隊前往西沙群島進行考察取得的成果。
科學構想:「向海洋要更多的蛋白質類食物」
戰術家制定解決局部問題的原則和方法,戰略家則是制定全局的計劃和策略。曾呈奎既是一位海洋戰術科學家,又是一位海洋戰略科學家。
《寄語21世紀的中國海洋科技》,這是已經94歲高齡的曾呈奎的力作。他提出「藍色農業———向海洋要更多的蛋白質類食物」,「生物技術對藍色農業實行質的技術改造」,以及向海洋要能源和淡水的海洋工程和由監測預報轉向汙染治理的海洋環境保護。
作為一個戰略科學家,每當在關鍵時刻,曾呈奎總是站在海洋科學的航船上,堅持總攬全局的科學發展觀,為中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盡心盡力。
上世紀50年代,他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組織了大規模的全國海洋綜合普查。
60年代,他和29名科學家一起聯名上書國務院建議成立國家海洋局,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准。
70年代,他和一些科學家積極向國家建議開展南極調查研究,被採納。
80年代,他密切關注正在興起的海洋生物技術,提出了中國發展海洋生物技術的設想。在他的倡導下,國家科委啟動了以他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家攀登計劃項目「海水增養殖生物優良種質和抗病力的基礎研究」,該項目以豐碩的研究成果使我國海洋生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躋身於國際領先行列。
90年代,針對我國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他提出了開發我國300萬平方公裡「藍色國土」的科技戰略構想。
76年來,他的學術成果如山一般高———獨立撰寫和與他人合作先後發表了400餘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出版了12部學術專著;
76年來,他奔波在國外的海邊、實驗室、學術殿堂———先後50餘次出國考察、訪問和參加國際會議,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洋研究機構、組織及大學建立了聯繫,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76年來,他獲得的榮譽、頭銜,如星星一般多———他的傑出貢獻,得到國內外的廣泛讚譽和認可……
中科院海洋所生物樓一樓118室,曾老的辦公室。海洋所黨辦主任劉書明輕輕打開門,只見滿屋的文獻資料,堆如小山般的文件、論著;曾老的文件包依舊放在辦公桌的右下方……所長相建海說:「曾老開創了一個海洋科研時代,從微觀細胞的研究到宏觀海洋科研戰略推進,為我國海洋科學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曾呈奎走了,他在全世界海洋科學事業中立下的豐碑,將永遠矗立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