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一家致力於為全世界人們帶來健康經濟和安全的全球性組織,最近旗下官方貨幣和金融機構論壇(OMFIF)發布了一份長達30頁的最新公告。
這份題為「金融科技監管方法:防範新興風險而不扼殺創新」(A Regulatory Approach to Fintech: Guarding Against Emerging Risks Without Stifling Innovation)的報告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撰寫,其中重點關注了金融科技、特別是加密貨幣採用的利弊和挑戰。下面,就讓我們梳理一下這份報告有哪些亮點吧。
加密資產不應該退場
如今,很多加密貨幣愛好者認為加密資產代表了金融科技創新突破的開始。但是,也有不少人譴責加密資產只不過是一直時尚或欺詐,我們不應該妄下定論,也不應該輕易地讓加密貨幣退場。
金融科技創新既有風險又有前途
金融科技帶來了巨大的前景希望,但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分布式帳本技術是加密資產的技術,可以實現更快、成本更低的交易,而且還能安全地存儲記錄、並自動執行所謂的智能合約。當然,這些新興技術也會被用於非法目的。
監管vs創新自由
監管機構如今面臨著艱巨的任務:一方面,他們必須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免受欺詐,同時還要打擊偷稅漏稅、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等非法活動,並確保金融體系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另一方面,他們還要處處小心謹慎,防止因為監管過度而扼殺了有益於公眾的技術創新。通過與金融創新市場參與者合作,監管機構可以及時了解新技術的好處並識別風險,繼而獲得制定前瞻性監管框架所需要的創造力、靈活性和專業知識。。。。。。
到目前為止,很多國家政府機構已經採取的監管措施和手段參差不齊,如果這種不協調的狀況繼續下去,加密貨幣企業肯定會選擇入駐一些輕度監管的司法管轄區,導致技術發展越來越趨向到底層。由於加密資產是不分國界的,這種狀況對全球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制定出一個全球性的監管規則和策略至關重要。
克裡斯蒂娜·拉加德解釋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教會了我們三個重要的經驗教訓:
1、信任是金融體系的基礎,但「信任」很脆弱,而且容易動搖;
2、風險總是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積聚,而在危機爆發的前幾年,會出現很多令投資者不太了解的債務抵押金融工具。目前,尚不清楚多中心化的金融體系是否會更加穩定,相關風險是否會更少;
3、在全球化影響下,金融衝擊會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國,全球金融體系也可能會更快速地傳遞衝擊。因此,應對危機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
加密資產對金融穩定性沒有威脅
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為旗下成員提供了解決與加密資產相關的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風險的指導,負責協調各個經濟體金融監管機構的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正在研究監測加密資產的方法。事實上,G20集團已經同意了金融穩定委員會對加密資產的評估——即加密資產不會對金融穩定性構成威脅,儘管可能在未來構成威脅。
仍需採取行動
隨著加密資產風險的出現,以及實體貨幣和加密貨幣之間的區別被打破,政府可能需要採取新的監管行動。有一件事似乎是肯定的:不管加密貨幣未來發展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在答案變得明確之前推遲監管行動。相反,我們必須現在就開始考慮未來監管框架。在香港、阿布達比和其他一些國家已經啟動了監管沙箱,確保新興金融技術能夠在嚴密的監管環境中被測試。
結論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對加密資產和金融科技持開放態度,雖然新技術可能會帶來風險,但同時它們也可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如果你仍然對加密貨幣持有疑問,不如先想想貝爾是如何發明電話的吧。
(文章來源:FX168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