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暫別劇場152天後,廣州大劇院即將於6月18日在實驗劇場迎來復演第一場線下演出——國樂大師方錦龍廣東音樂聆享會。隨後6月25、27、28日,歌劇廳也將在歌劇《馬可·波羅》的復演中重啟,這將是疫情發生以來全國第一部在劇場復演的歌劇,它更標誌著廣州大劇院全面回歸廣州市民的文藝生活。
據悉,廣州大劇院藝術教育活動以及藝術培訓課程也於6月初陸續啟動,已有不少市民走進劇場。在文旅部演出場館恢復開放的有關文件的指導下,廣州大劇院復工複課復演催生出新方式,牽手網際網路擴大觀眾覆蓋面,利用科技為文化藝術賦能,並通過加強藝術創作與生產,引領文化生活新風尚,提振演藝市場復甦信心。
「線上+線下」,復演限「座」不限「流」
復演在即的廣州大劇院早已蓄勢待發,在細緻做好防疫措施和應對方案的同時,儲備了眾多好戲與觀眾見面。不僅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方錦龍廣東音樂聆享會,以及此前因疫情防控一再延遲上演的歌劇《馬可·波羅》,還有在《舞蹈風暴》中以實力圈粉的舞蹈演員胡沈員作品-現代舞劇《流浪Nomadic》等精彩劇目。據悉,目前這些演出的可售票都已售罄,其中歌劇《馬可·波羅》因王凱、洪之光、劉彬濠、戴宸「黃金陣容」的加盟,讓該劇兩次開售均在兩分鐘內迅速售罄。
根據文旅部印發演出、娛樂等場所恢復的開放指南,劇院入座率不得超過30%。線下的限定坐席數量遠遠無法滿足觀眾需求,廣州大劇院打造「雲劇場」,以線上無限流量的直播方式讓觀眾回歸「劇場」。據悉,未來廣州大劇院多個演出將增設線上直播觀演方式,其中包括歌劇《馬可·波羅》6月25日首演場,觀眾可以在廣州大劇院「雲劇場」以及優酷、愛奇藝等平臺付費觀看,甚至還可以體驗VR模式。
《馬可·波羅》是疫情之後廣州大劇院第一場歌劇演出,甚至是全國第一部在劇場復演的歌劇。儘管有限的上座率並不能覆蓋投入的成本,但廣州大劇院總經理何鷹表示:「它的復演可以提振所有文藝工作者的士氣,同時也增強了大眾恢復正常生活的信心,非常有意義,所以我們還是堅持把它做下來。」
「文化+科技」,用科技賦能藝術產業
疫情下的廣州大劇院,實際上從今年2月份就開始了新型藝術方式的探索,實現大膽地走出實體劇場牽手網際網路的第一步:聯合騰訊藝術攜手80後新浪潮戲劇導演王翀推出全國首部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在4月5、6日兩天的直播中收穫了29萬觀眾在線觀看。該劇從項目策劃、演員面試、幕後製作、排練碰撞到演出直播,呈現全程都是在線上完成,真正實現了跨地域四城協作。5月9日,廣州大劇院十周年院慶發起全球藝術家雲端10小時直播活動,聯動了人民視頻、新浪微博、B站、快手等80個網絡平臺實現同步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過1億人。從「雲見面會」「雲講壇」「雲下午茶」到「雲邀約」「雲讀劇」「雲飯局」,廣州大劇院通過網際網路,開啟「雲劇院」全新模式。隨著劇場的陸續開放,觀眾於6月初隨著線下藝術活動的舉辦陸續回歸,而線上同步直播的方式擴大了參與觀眾的範圍。其中包括女高音歌唱家劉穎的歌劇分享會,原創歌劇《馬可·波羅》十周年特別賞析會等。接下來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的「國潮文化藝術」會員藝生活系列活動及一系列藝術普及活動,也將通過直播的方式線上線下同步舉行,築起羊城藝術生活的新平臺。
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線上戲劇《等待戈多》製作人、廣州市人大代表梁麗珍表示,廣州大劇院將戲劇表演地點從劇場拓展至千萬流量級別的網絡媒體平臺,讓原本只有數百人觀看的單場演出瞬間增長到數十萬甚至過億人群體,使得藝術覆蓋群體更加廣泛。她在廣州市第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打造「劇場+網際網路線上創演平臺」助力文化與旅遊、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建議,呼籲政府對「文化+科技」新型項目的大力扶持,助力廣州在國內構建新的藝術業態,用科技賦能藝術產業,加快推進演藝行業「新基建」建設;也有助於發揮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文化引領功能,助推灣區文化與旅遊、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推動文旅產業衍生出新的市場增長點。
小小藝術家歸巢,藝術培訓複課正當時
回歸劇院的還有小小藝術家們,6月13日起,廣州大劇院器樂培訓中心、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廣州大劇院少兒芭蕾舞團、廣州大劇院青少年行進管樂團全面複課,恢復劇院現場教學。複課的背後釋放的是一個向好的信號,但在防疫新形式下仍需要做好防控措施。廣州大劇院嚴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門疫情防控要求,在教學區域加強了出入管理控制,並制定時間線路表供家長錯峰接送孩子。課前老師給學員測體溫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而在芭蕾舞的課堂上,如何優雅的測體溫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對於複課感到高興的不僅是家長,小學員們亦感到十分興奮,他們向許久不見的老師和同學展示沒有因為疫情而落下的基本功,感慨著終於可以回到劇院跳舞和吹拉彈唱!
停課不停學,疫情停課期間,廣州大劇院採取了線上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據藝術教育中心的負責人介紹:「老師們每周會在線上給孩子們布置功課,他們完成後會在班級群裡打卡,學員們都很積極,有部分孩子還反覆修訂作業,要求老師指導,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器樂類小課我們在疫情期間採取了網絡教學的方式。」目前,對於學員們最大的任務是把狀態調整回來,開始新內容的學習,為年底的周年演出、新年音樂會而努力訓練。
加強內容生產,拓展「劇院+」模式
疫情發生以來,廣州大劇院已取消了155場演出,尤其是國外的演出,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在此期間,廣州大劇院並未止步,大步向「生產型」劇院邁進。除了籌備復演的原創歌劇《馬可·波羅》以外,還加大新劇目生產力度,以中演廣州大劇院戲劇藝術中心為平臺的多個劇目創作已提上日程,其中包括一部由著名戲劇導演傅勇凡、編劇唐棟等擔綱主創的話劇。此外,廣州大劇院D藝空間孵化團隊「玖肆」原創歌舞劇《相信有光》入選「中國文聯2020年青年文藝創作扶持計劃」,該劇以疫情期間真實發生的醫護故事改編,目前已進入籌備創作階段,計劃與D藝空間青年原創孵化項目及「周一星劇場」重「新」出發。
此外,通過搭載資源,促進跨界融合,廣州大劇院對「劇院+」模式進行拓展,利用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等新手段,催生了文化產品新的打開方式,一系列精美的劇院文創產品,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被打造成「網紅」產品。此外,劇院還根據歌劇《馬可·波羅》中人物角色性格與舞臺造型設計了16款表情包;廣州大劇院十周年紀念畫冊《拾·載》創新地發布了在線閱讀版……廣州大劇院在文化產品創新和傳播的方式上越發活泛了,這是順應新形勢、新常態下的需要,更是在探索藝術道路不斷求新求變的表現。(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