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正在推進第一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建設——2018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達3973.76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2019年,廣州城市常住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支出所佔比重為13.6%。演藝資源豐富、電影市場充滿活力、文化惠民力度大……這一切,都帶旺了廣州的文化消費,增強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
演藝資源豐富
廣州大劇院連續兩年票房收入破億
開放的城市塑造了一流的劇場,一流的劇場帶來了一流的演出。
廣州的演藝文化資源豐富。城市文化地標廣州大劇院開業10年,已成為廣州演藝文化「新高地」, 躋身「世界十大歌劇院」。10年來,有1300多個中外藝術團體、32000多名藝術家先後登上廣州大劇院的舞臺,帶來了歌劇、舞蹈音樂、戲曲、戲劇和音樂劇等4000多場精彩表演、1800多場藝術活動;500多萬觀眾走進廣州大劇院接受藝術的薰陶。
廣州大劇院 廣州日報記者 莫偉濃 攝 從每年一部歌劇到2019年上演6部歌劇;從連演40場成為現象級演出的《劇院魅影》到刷新歌劇票房紀錄的《阿依達》;從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芭蕾舞團、馬林斯基歌劇院到柏林愛樂;從本土爆款舞劇《醒·獅》在大劇院多次上演到召集全球藝術家製作的廣州原創歌劇《馬可·波羅》受邀前往義大利演出……廣州大劇院作為一個引進及製作高品質演出的載體和供體,對刺激文化消費起著重要作用。
不唯廣州大劇院,星海音樂廳——二沙島珠江畔的音樂文化地標,其「2019年度音樂大賞」就迎來了倫敦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等5個古典音樂大國的超級名團。開業22年來,星海音樂廳在引進世界殿堂級音樂的同時,堅持力捧本地的音樂力量,推動和見證了本地古典音樂的發展。目前,音樂廳已有20萬會員。
陽光下的星海音樂廳。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憂子 攝 另外,廣東藝術劇院、友誼劇院、中山紀念堂……這些藝術機構都發揮著引領欣賞和消費的作用,不斷豐富著城市文化生態,使廣州成為全球矚目的藝術都市,更迅速帶旺了文化消費。
廣州已成為華南地區演藝中心。世界名團名家來中國巡演,必來廣州「打卡」。每當廣州大劇院有歌劇演出,不光是從國內,甚至新加坡、日本、美國打「飛的」前來觀看的觀眾,亦呈增長趨勢。
《醒·獅》是中國第一部以國家非遺項目「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原創舞劇,劇情極具嶺南特點、廣州本土特色 據廣東省演出協會統計,2018年全省全年票房收入比2017年上升16%。2019年,全省演出行業總收入約53.9億元,佔全國演出行業總收入的10%。單就廣州大劇院來說,連續9年實現收支平衡,2018年、2019年僅票房收入已破億,全國劇院票房收入過億的不超過三家。
2020年,文化演出行業受到疫情衝擊,「網際網路+文化」則保持逆勢上行,線上文化消費支出高速增長。在廣州發展起來的酷狗音樂推出了包括「春日宅家音樂季」「TME live」在內的線上音樂會。而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音樂+直播」的形式正在重塑演出行業的市場格局。除了藉助技術優勢助力線下演唱會搬上「雲端」,酷狗還為音樂人創造「音樂就業新機會」,推動行業穩健、可持續發展。
《劇院魅影》廣州首演 文化惠民力度大
增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
為民便民。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州需要地標性文化建築、高端文化產品,滿足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要從小處著手,完善基層文化設施,豐富基層文化活動,惠及更多基層市民群眾。
近年來,廣州在文化消費領域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鼓勵商業綜合體、文旅場所打造夜間文化消費活動精品。2020年,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塔、廣州粵劇院、廣東音樂曲藝團共同承辦的「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活動以廣州城市建築金招牌廣州塔為演出基地,自2020年7月25日起每周末晚對市民免費開放觀演。
「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第七期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俊傑 攝
至2020年底,活動已成功舉辦20場,先後邀請到于魁智、李勝素、歐凱明、黎駿聲、黃俊英、梁玉嶸、陳玲玉、何克寧、崔克勤、鄭舜英等京劇、粵劇、廣東音樂曲藝、木偶、潮劇藝術名家輪番登臺獻藝,受惠群眾近萬人。「粵韻廣州塔」在疫後恢復期極大地提振了廣州演藝市場消費信心,促進文旅市場快速復甦,成為現代都市文化與嶺南傳統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旅遊品牌,也逐漸成為廣州夜間消費活動精品品牌之一,展現了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文化藝術實力與獨特的非遺文化優勢。
此外,2020年廣州藝術季舉辦期間,所有門票均設有原價和惠民價兩檔,且所有演出票均按照惠民價出票;第八屆羊城粵劇節優秀展演劇目票價低至30元,華人華僑社團粵劇粵曲聯展免費進場,吸引更多市民走進劇院劇場享受文化盛宴。
在提質公共文化方面,廣州通過一系列群文活動、群文賽事,較好提升廣大市民群眾的藝術素養。據悉,「羊城之夏」2020廣州市民文化季系列活動共舉辦各類賽事活動過千場,累計超過100個單位和團體參與,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傳播,受惠市民群眾超1147萬人次,真正做到以文化的名義耀、炫、薈、潮、悅羊城,凸顯廣州文化品牌效應,彰顯嶺南文化魅力。
「羊城之夏」2020廣州市民文化季。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俊傑 攝 通過系列賽事,廣州原創群文作品精品迭出。2019年,「廣州出品」原創曲藝作品西河大鼓書《大營救》榮獲全國群眾文藝領域的政府最高獎項「群星獎」。在2020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音樂舞蹈)中,廣州斬獲四金、五銅、四銀,金獎數量和獲獎數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全國電影大票倉
電影市場活躍促創作豐收
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近日落幕。疫情之下2020年多個國際電影節展喊停,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仍徵集到來自全球五大洲126個國家和地區的3227部作品參評參展,境外作品佔作品總數的81.90%。在此之前,廣州剛剛成功舉辦2020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第十七屆廣州大學生電影展等活動。
多個專業電影節展在廣州長期舉辦,折射出的是廣州發展電影產業的決心及市場的活力。
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 攝 作為全國電影第一票倉,廣東省電影票房連續18年位列全國首位、影院及銀幕數量全國第一。2019年,廣州影城總數245個,銀幕數1736張,座位數235950張,票房22.009億元,位居全國第四。2020年7月20日,廣州屬於新冠疫情低風險地區,作為首批電影院恢復開放城市,當日上映電影192場次,售出4553張電影票,票房6.01萬元。2020年,中國全年電影票房突破200億元人民幣,鎖定全球票房第一。其中,全國院線票房前十位中,廣州本地註冊院線佔兩席。2020年,廣州影市全年觀影人次1651.5萬,票房6.84億元,位居全國第四位。
2021年1月1日,全國電影票房突破6億,創下元旦檔單日票房影史最高紀錄。廣州單日票房2237.4萬,觀影人次52.6萬,位列全國第四。
2020年7月20日廣州電影院復工首日。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 攝 不僅商業院線發達,不同主題的電影展映活動也在這座城市不時上演。包容、多元化的城市文化,讓「小眾電影」在廣州遇到知音無數。剛剛結束的2020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影展」甄選了20部國內外優秀紀錄片進行線下展映,一經開票便有多場售罄。其中,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弗雷德裡克·懷斯曼大師的《波士頓市政廳》以廣州為第一站,與中國觀眾見面。這部四個半小時的作品,在開票後不僅一票難求,觀影現場更是無人提前退場,影迷的高素質為業內人士所驚嘆。
持續了4年的「通宵場馬拉松」觀影活動是金紅棉影展最具迷影文化特質的特色欄目,得益於多年的市場培育,每年吸引大批年輕人追捧,甚至有外地影迷專程「打飛的」前來,形成獨特的「廣式文化宵夜」。
2019年金紅棉影展「通宵馬拉松」觀影活動。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俊傑 攝 電影市場的繁榮,也激發著從業者的創作激情。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上,「廣州出品」的多部電影取得驕人成績:《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兒童勵志片《點點星光》喜獲最佳兒童片;4K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獲最佳戲曲片提名獎,時隔近10年在金雞獎上再次大放光芒。
「灣區花正開 電影新時代」——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廣州獲獎作品創作分享會。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 攝 紀錄片節閉幕影片《掬水月在手》全球首映後的交流會。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駱昌威 攝 金雞獎評委、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藝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汪天雲表示,廣州電影在沉寂近10年後取得歷史性的突破絕非偶然。這是廣州電影多年文化儲備的一次厚積薄發。而廣州連續多年對文化、電影的消費熱情與市場優勢,也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張素芹、莫斯其格、黃岸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駱昌威、蘇俊傑、陳憂子、王維宣海報製作 廣州日報美術編輯 陳希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吳一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