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的瑤瑤姐來報導啦……
喜歡音樂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天性,父母也經常會運用音樂來撫慰或是教育孩子。那麼,音樂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有什麼作用呢?
1.音樂教育有助於孩子的情感發展
情感是人的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音樂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節奏、和聲、聲調等音樂要素有機地組合了起來,將美好的情感付諸聲音的表達中。這種聲音能叩動孩子心靈中的琴弦,使孩子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因此,不管是從教育方式、教育手段,還是從孩子的接受心理來說,音樂教育在培養孩子良好的情感方面都具有獨特的效果。
2.音樂教育有助於培養孩子協作的意識與技能
孩子的社會化是指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過程。在一開始的時候,孩子的社會化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傾向,就像是教育家皮亞傑所說的:「兒童早期的社會行為處於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會化之間的中間地位,只有當他們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脫出來,具備了與同伴進行有效協作的能力,社會行為便進入一個新階段。」在這一社會化的過程中,對於孩子的音樂教育就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3.音樂教育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年齡小的孩子在家庭裡往往只處於服從的地位,或是處於撒嬌邀寵的「小皇帝」地位,要發展平等自治的夥伴關係是很困難的。但是在音樂活動中,父母可以使孩子逐漸體會到活動規則對活動本身的保障作用。
4.音樂教育有助於孩子語言的發展
皮亞傑認為「語言導致行為的社會化」。有了語言,人們才能進行彼此的交流。因此,語言的發展是孩子的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而音樂教育則具備了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諸多因素。
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的歌曲,它包含了兩個部分:歌詞與旋律。歌詞再配上動聽的旋律,對於孩子來說比較容易能夠接受和吸收。讓孩子多聽一些優美的歌曲,能夠使孩子積累一些精練、優美、富有感情的詞彙。
音樂教育不僅對孩子的一般意義的語言發展有促進作用,還有助於孩子特定意義上的語言交際語言的發展。這種語言必須在交往中才能學會運用。尤其在音樂遊戲和舞蹈中,父母應當引導孩子學習使用交際語言進行交往。比如「我想和你跳舞」「請你和我一起玩兒」等。這些語言是交際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這些交際語言能夠促進孩子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
5.音樂教育能夠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胎教音樂很受歡迎,那些悠揚、輕柔、婉轉的曲調不僅使母親聽了心曠神怡,而且使母體內的胎兒也能受到感染,使他們生活的「宮內世界」也像母體外一樣充滿陽光,從而使他們變得健康、漂亮、聰明。音樂為什麼能夠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呢?
美國佛羅裡達州、加利福尼亞州的政府有這樣的法規,每一名新生嬰兒都必須獲贈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雷射唱片。這是因為研究顯示,聆聽這兩名大師的音樂能夠提高兒童的智商。除此之外,他們還有這樣的規定,州內的每一間託兒所都必須播放莫扎特與貝多芬的音樂給孩子們聽,以便進一步為孩子營造一個能提升智商的環境。
對於孩子來說,自出生之前開始就對音樂有好感,出生後不斷發展著對音樂的喜好,3~4歲時就已初步具備欣賞音樂的能力了。音樂能使孩子享受一種深深的愛,使孩子的心情充滿歡樂。這種情緒會促使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完善。能夠調節血流量和神經系統的活動功能,有利於孩子的記憶、理解、想像思維等各種能力的發展。
6.音樂能夠促進孩子神經細胞的傳遞
孩子在出生後大腦不斷發育,環境和經驗都不斷在神經元(大腦內傳遞信息的微小的帶電神經細胞)之間形成神經迴路和圖形。大腦裡有無數個這樣的神經元。不過科學家發現,如果大腦不利用某些神經元,也不在它們之間建立通道,那麼就會把它們削減掉。孩子所處的環境越豐富多彩,其大腦網絡就越發達。
大腦發育最旺盛也是最關鍵的時期,是從出生後開始到10歲左右結束。語言能力和音樂能力都是在這段時間裡發展的。近期研究表明,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般推理能力所依賴的神經學基礎主要是在1歲之前建立的。孩子聽到的話語使神經元之間產生系列複雜的相互聯繫,這些聯繫對整個大腦的發育有重要影響。同樣,研究顯示,父母越是給孩子唱歌或播放旋律優美、結構嚴謹的音樂,孩子大腦就越容易產生神經迴路和圖形。除了上面所說的這些作用之外,音樂還有很多有助於孩子的其他作用,父母不妨讓孩子接受一下音樂教育,讓孩子在音樂教育下更快樂地成長。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啦,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