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教育裡讓孩子獲得幸福感

2020-12-23 阿凱想開了

專注爵士鼓教育

只為發現每一個優秀的你

- 黃河爵士鼓 -

作為藝術生常常會被貼上各種標籤,比如說「花瓶」、「沒前途」、「青春飯」、「成績不好走偏門考上大學,是不受重視的等等。」

可你知道嗎?未來不學藝術可能就會沒飯吃!

《重返課堂》藝術教育

這是馬雲在2017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的演講,給那些「藝術無用論」的家長當頭一棒。

他認為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未來時代需要的人才應更加全面,藝術的重要性逐漸顯現,知識儲備如果還只停留在語數外,那麼這樣的孩子將在未來的30年內找不到工作。

10月23日,在第14屆國際校長聯盟大會上,馬雲再次語出驚人:「藝術是關乎生命審美的教育,但是在中國,藝術更多是謀求生存的教育。孩子們學習藝術,主要還是為了考好大學、找好工作。反而是在老年大學,藝術教育回歸了本質。」

同時他還指出:「我覺得不同年齡要有不同的教育重點,從幼兒園開始,就要給孩子種下文化的種子,學習琴棋書畫,唱歌是能夠通向靈魂,舞蹈能夠懂得節奏,畫畫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小學要培養的是價值觀,做人的道理;初中強調要有一些技藝,初中孩子最活躍,要培養紀律性;高中一定要找到未來的興趣。」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洪說:「孩子如果一旦學習什麼,淺嘗輒止,半途而廢,他將來一生可能什麼都可以放棄,在這個意義上說,學一門藝術讓孩子學會堅持,比藝術本身要重要」。

馬雲一直強調藝術教育並倡導從幼兒園開始學習藝術。

藝術教育,真的那麼重要嗎?

藝術教育帶來幸福感

現在很多家長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學習,什麼都不做。凡是和學習無關的事,一律被看作是「浪費時間」。他們把孩子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的,在這其中,卻沒有藝術、沒有遊戲,沒有交友、沒有自由。

要知道對孩子的成長影響一生的是讓他學了大量沒用的東西。小編想說:你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大量家長把理性的、知識性的東西放在了孩子的童年。讓孩子數數、背乘法表,甚至背元素周期表。這樣造成的後果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站。

學習音樂可以提高氣質

社會上對學音樂的人最常見的評價是有氣質有品位,因為音樂也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中的精華所在。對藝術的審美和鑑賞能力的提高,自然反饋到日常的生活之中。在所有藝術形式裡音樂是最能帶來氣質與品位的,音樂是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的氣質與靈感。

受過藝術教育薰陶的孩子,

他們看人看世界都是不一樣的。

他們有自己的感知,眼睛裡充滿了色彩,

他們將在藝術的世界裡撐起一片天地,

他們在未來擁有無限可能。

儘管孩子們在初次登上舞臺時會很緊張,但是孩子們還是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展現得標準、有力、充滿感染力。而舞臺經驗豐富的孩子在眾目睽睽之下,大膽的展示自己,以自信的心態以及狀態來面對觀眾,都是經過一次次賽場歷練形成的。

小編要為學習音樂的孩子豎起大拇指,

不管是業餘學習還是專業學習,

如果你還堅持在這條路上,

那它可能會成為你今後人生寶貴的財富,

願每個熱愛音樂的孩子

都能勇往直前!

相關焦點

  • 孩子的幸福感,比你想得更重要
    良好的心態是影響孩子形成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父母的心態、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等會對孩子心態的形成造成影響,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使孩子的內心充滿愉悅,保持內在精神的平衡,從而更容易獲得幸福感。良好的家庭環境,能夠使孩子獲得充足的安全感,以及對自身需求的滿足感,從而更能感受到生活帶給他們的愉悅感,幸福感水平更高。而且,父母的幸福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對幸福感的判斷,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幸福我也會幸福」。
  • 用小技巧教會孩子獲得幸福感的秘訣,家長這樣做孩子想法更積極
    想讓孩子幸福估計是每位家長都希望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長在成長中為孩子做的一切,其實根本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收穫幸福和快樂的人生。從看著孩子牙牙學語到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陪他們學習,和他們聊天,都是為了讓孩子感到幸福。
  • 道德經看教育 | 孩子為什麼沒有幸福感?
    比如吃水果,她會準備好幾種,削成好幾個樣子,這樣如果孩子不想吃蘋果,還可以選擇櫻桃;不想吃櫻桃,還有菠蘿在後面候著。而她先生也特別寵兒子。到了商場裡,如果路過扭蛋機,只要兒子駐足觀看,兒子還沒開口,他這個老爸就已經巴巴的上前,主動問:「兒子,爸爸給你買一個吧?」
  • 教師如何獲得幸福感?
    一些發達地區的老師很難產生幸福感,即使在學生獲得優異成績或受到表彰等得到成就感的瞬間,但這種幸福感持續性不強。同樣去過雲南地區會發現那裡的老師幸福感很強。源於我們並不能隨心所欲能控制我們的生理機能感受,日常超強的工作壓力和社會環境,自然而然讓我們把教師的這份職業與現實的生存環境結合,潛意識裡多出競爭的意念。
  • 孩子為什麼要學音樂?
    著名音樂美學家、音樂心理學、教育學家。長年從事音樂審美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成就卓著,對哲學、美學、人格與動機心理學有深入的研究。全國音樂心理學學會副會長,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音樂舞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委。博士論文《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獲 「200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 感恩教育,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感恩教育 就是回歸教育本質瑞安市實驗二小地處經濟較發達的瑞安市新農村建設「領頭羊」塘下鎮。瑞安市實驗二小曾隨機對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進行調查,發現現在的孩子自我感覺「不幸福」的高達46%,而懂得感恩他人的只佔了18.4%,「你不對我好對誰好」「我為什麼要感謝你?」等觀念在學生中普遍存在。
  • 努力提升幼兒園幼師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果雪兒在這裡,並不是對幼師群體之中的個別害群之馬做翻案,而是想在這裡鼓與呼,請全社會都來關心呵護幼師的身心健康,努力提升幼師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畢竟,相比於其他階段的教育相比,學前教育應該還是處於最薄弱的一環,幼兒園教師應該也是教師隊伍之中最為薄弱的一環,也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缺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群體。
  • 讓「戰友」找到幸福感、歸屬感、獲得感——安徽滁州市科學教育...
    安徽省滁州市堅持「以退役軍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圍繞待安置退役士官基本情感認同、基本待遇落實、基本知識儲備、基本崗位適應的「四個基本」定位,把科學教育管理貫穿退役士官待安置全過程,多措並舉提升他們的幸福感、歸屬感、獲得感。
  • 音樂教育:孩子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家長要重視!
    音樂教育與傳統的學習語文、數學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傳統的學習注重的是知識能力的培養,而音樂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在藝術方面的提升,通過藝術去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與傳統的教育相比,音樂教育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更能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東西。
  • 哈佛研究:幸福感是孩子成才重要因素,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現在的寶寶,只要一出生,我們家長就有一個意識,千萬不能使得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我們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各種輔導班早教班之類的就給孩子報上了,但我們發現從此孩子的似乎沒有了童年孩子該有的那份喜悅與純真。眼睛裡有的時候,充滿了疲憊。但沒有辦法,現在物競天擇這句話催著我們前進,否則是沒有生存之地的。
  • 孩子音樂啟蒙教育,必讀文章
    一看到孩子有音樂天賦,就會採用「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方式,甚至將他的才藝塗上功利色彩。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把孩子培養成音樂家,而且能夠成為音樂家的畢竟是少數人。所以,我們需要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要認為讓孩子學習音樂就是為了讓他掌握一門才藝,為將來成為音樂家打基礎,而是讓他在親近音樂、感知音樂的過程中產生良好的樂感和音樂鑑賞能力。
  • 音樂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載體
    作者:吳洪彬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人們對生命、社會的深層次思考,讓生命教育再次受到廣泛關注。生命教育,教會我們如何對待生命、體悟生死。藝術,調動了人們對生命的感悟力、鑑賞力、創造力,可以挖掘出人的生命潛力。從本質上看,藝術是理解生命的最好載體之一。
  • 張文靜:其實天使音樂在「喚醒」民族幸福感
    這一切付出歸結於張文靜想改變中國音樂教育模式體系,建立中國自己的音樂課程品牌和智能樂器品牌的情懷,但在此之前,最初的創業契機是因為:她是一個母親,一個感受到了音樂教育痛點的母親。從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到想解決眾多家長的問題,再升華到想解決民族幸福和音樂之間的問題,天使音樂這作為一家素養音樂教育機構,它在做三件事:1.音樂課程改革,聯合教育部、中央音樂學院打造中國音樂素養標準課,全面提升孩子的綜合音樂能力,審美能力和幸福指數。
  • 把美好的音樂教育帶到大山深處
    有些偏遠地區的孩子非常喜歡音樂,但他們不太可能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樣接受更加專業的音樂教育。在此之前,王小瑋也曾捐過樂器,但她發現僅僅捐贈樂器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因為他們沒有好的師資,沒有配套的課程,安排專家去授課也只是一兩次的事情。但專家走了之後怎麼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讓山區的孩子都能夠享受到更好的音樂教育。
  • 用音樂教育發展孩子的能力
    大家好,今天的瑤瑤姐來報導啦……喜歡音樂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天性,父母也經常會運用音樂來撫慰或是教育孩子。那麼,音樂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有什麼作用呢?1.音樂教育有助於孩子的情感發展情感是人的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 對未來的期望,是我們獲得幸福感的來源
    這微笑便是最真摯的幸福感的外露。這是所有自然屬性的動物都會有的,我相信當我們看到這樣的圖片,都會發出「哇」的感嘆,覺得好暖心。但是人終究是社會性動物,當我們知道自己給世界帶來或多或少的正面影響時,會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自豪感,成就感,這就是我們說的幸福感的第二個來源影響力。
  • 音樂教育助推孩子健康成長,掌門陪練專註解決青少年練琴問題
    學習一種樂器,如鋼琴,可鍛鍊孩子左手和右手的配合能力,彈奏時要求聽覺專注,十個手指各自獨立地靈活運動,雙手不同動作與肢體協調配合,從而促進左腦和右腦的共同發育。此外,音樂的感染力能使孩子感到愉悅、激動和充滿樂觀,提高孩子的幸福感。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那麼,對家長來說,如何讓孩子學好一門樂器來形成良好的音樂教育呢?
  • 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當許多孩子長大後,為什麼會偏離自己的人生軌道?社會興趣的教育有多重要,許多父母都不知道。在影視劇《美人為餡》中,犯罪群體字母團中負責爆破和焊接的A,是一個窮苦家庭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做小偷的父親去到了外地流浪,隨後,在12歲時永遠告別了自己的母親。這樣的背景讓他不願意接受外界環境,不願意接受好意。
  • A班練琴—AI與音樂教育完美融合下的產物
    A班練琴是由元悅科技打造的一款智能AI鋼琴陪練軟體,它是由史丹福大學理論物理系畢業的楊釗博士回國研發的人工智慧高科技教育產品。產品致力於運用世界頂尖的AI技術,解決琴童在練琴過程中出現的專業性問題,同步提升孩子的練琴興趣。
  • 話浙江民生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頻共振
    王剛 攝 中新網杭州1月15日電(記者 胡豐盛 林波)在浙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何而來?堅持每年辦好十方面民生實事,不斷健全完善五大機制,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同頻共振,這或許是浙江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