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朋友問我:聽說從今年1月1號起,基金和銀行理財的收益要按照3%繳納增值稅了,這是真的嗎?是不是以後到手的收益變少了?
其實這件事規劃君本來不打算說的。因為涉及到「稅」,這裡面的很多政策條款還是很隱晦的,想必以後會有更清晰的條款釋義。
再加上很多投資產品的底層資產並沒有完全披露,所以我們並不能輕易下定論說因為徵收增值稅了,「某某產品以後的收益一定會降」。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這條稅收消息對咱們普通投資者來說,其實沒什麼影響。
不過礙於有些朋友可能理解有誤,所以今天就來簡單說說「理財收益要交稅」這件事兒。
首先,交稅這事兒是真的。
經典的財稅56號文給各位貼出來了,想看全文的話,可以到國家稅務總局官網→稅收政策→最新文件→翻到第四頁→找到「關於資管產品增值稅有關問題的通知」查閱。
這份《通知》裡第一段就明確寫道:
簡短的一句話,估計各位看後可能會有一大堆的問題。
比如,資管產品管理人是誰?什麼是資管產品?這項稅負對誰收?怎麼收?收多少?對我的收益是否有影響?……
以下,規劃君就儘量用通俗的語言,來解答上述問題。
1.資管產品管理人是誰?
資管產品管理人,並不是一個真的「人」,而是跟錢打交道的公司和機構。就好比保險中常說的「保險人」,其實指的是保險公司是一個道理。
資管產品管理人,主要包括銀行、信託公司、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養老保險公司,等等。
2.什麼是資管產品?
就是上面提到的這些跟錢打交道的公司發行的產品。
比如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產品、信託產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集合資管、定向資管計劃、債權計劃、養老保障管理產品等等。
這麼說吧,你能接觸到的投資產品,幾乎都涵蓋在徵稅的範圍裡。
是不是覺得後背的冷風嗖嗖的~~還沒賺著錢呢,就要交稅了。
朋友們,就咱兜兒裡那仨瓜倆棗兒的,要說交點兒稅就能侵吞你的收益,那你真是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兒的心了。
3、稅率是多少?
這項稅收政策對帳戶裡沒有幾千萬、幾個億的投資者來說,一丁點兒影響都沒有,真的。
一來,整體的稅率並不高。
再算上一個增值稅附加稅,整體稅率也只有3.26%,要比財產轉讓、勞務報酬的20%的稅率要低很多了。反映到產品的收益率上,也並不明顯。
看到一個試算的例子,
5000萬的本金,約定利息為10%,期限1年,到期後到利息500萬。按照3.26%的稅負計算:
管理人應納稅=500萬×3.26%=16.3萬
收益率下降=10%×3.26%=0.326%
實際收益率=10%-0.326%=9.674%
對於投資者來說,10%的年化收益稅後變成9.674%,差別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不可接受。
而且,現在金融機構都巴不得多賣產品呢,怎麼可能真的讓投資者承擔稅費?像上面這種固定收益理財產品,那些資管機構估計大概率會變相把這部分「缺口」給補貼上的,投資者照樣可以拿10%的約定收益。
二來,也並非所有的收益都要收稅,還有很多免稅和不徵稅的情況。
比如:公募基金買股、買債賺到的錢免徵;非保本的理財收益免徵;公募基金贖回免徵……
這回放心了吧,其實這項稅負跟咱們普通投資扯不上什麼關係。
至於從攢錢助手裡獲得的利息會不會被稅,各位攢友們就放心吧,規劃君只會繼續給各位送加息、滿減的福利,不會稅你們的。
沒有懸念了,祝各位攢錢愉快!
最後做個話題徵集:各位有什麼想看的內容?歡迎砸向規劃君,麼麼~